北京之行第五天(2025年10月17日)

七月流火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行程安排:故宫博物院;南锣鼓巷。</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历经明清两朝的皇宫,集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与六百年历史文化遗产于一身的宏伟建筑群。其特点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建筑理念与传统礼制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三大特征:</p><p class="ql-block">1.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8707间房屋,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木质宫殿建筑群。其木构架体系以抬梁式、穿斗式技术为核心,采用榫卯结构,兼具抗震性与耐久性。例如太和殿的72根大柱和斗栱体系,历经多次地震仍完好无损,代表了传统建筑技艺的巅峰。‌‌</p><p class="ql-block">2.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体系</p><p class="ql-block"> 故宫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以太和殿为中心形成对称布局,体现皇权核心地位。主要建筑如午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均位于轴线上,东西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等对称建筑。这种布局强化了秩序感与威严性,彰显儒家礼制思想。‌‌</p><p class="ql-block">3.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设计</p><p class="ql-block"> 故宫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区域:</p><p class="ql-block">外朝(政务区)‌: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用于举行国家大典和处理政务。</p><p class="ql-block">‌内廷(生活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为皇帝及后妃居住地,两侧设东、西六宫。这种分区体现“前朝后寝”制度,兼顾政务效率与皇室私密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早上八点开始排队安检,一直到下午五点离开故宫,游览整九小时。</p><p class="ql-block"> 那么,接下来大家就随着我的文字一起游览故宫博物院吧。</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天安门城楼,沿着中轴线往前,迎面而来的就是午门了。午门是紫禁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南北轴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重修,平面呈“凹”字形,通高37.95米,象征“九五之尊”,又称“五凤楼”,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如“颁朔”“献俘礼”的场所,现为故宫博物院重要展厅。‌</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午门进入太和门广场,太和门与午门在广场南北相对而立。</p><p class="ql-block"> 太和门是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上施有和玺彩画,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太和门门楼下,目及所至就一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呈现在面前的太和殿广场是紫禁城内最大露天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布局。广场地面铺有“金砖”,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体仁阁(仓储绸缎)和弘义阁(贮存金银器皿)。现存八列白色仪仗墩遗迹,记录了清代仪仗制度,曾用于皇帝登基、大婚等典礼的仪仗队列。</p><p class="ql-block"> 广场北侧矗立的太和殿是故宫博物院内最大的殿宇,位于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是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的核心场所,如:皇帝举行登基、大婚、册封、朝会等。其内部设有72根大柱,屋顶装饰有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殿前的鼎是清代放置的铜鼎,共有18座,象征清朝的18个行省。这些铜鼎最初用于祭祀,后逐渐演变为皇权的象征;太和殿前的铜龟和铜鹤象征长寿,并承载着皇帝祈求江山永固的愿望。它们不仅是明清皇家祭祀典礼中的重要礼器,还具有实际用途——作为香炉在盛典时焚香,营造庄严氛围‌;太和殿门口的日晷和嘉量是清代置于丹陛(月台)的皇家器物,‌日晷位于东南角用于计时,嘉量位于西南角用于计量,两者共同象征皇帝“统御时空、受命于天”的至高皇权与天地一统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北侧则是中和殿,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为正方形单檐四角攒尖顶建筑(高19米,面积580平方米),供皇帝大典前休息,取义《中庸》“中和”。</p><p class="ql-block"> 绕过中和殿,出现在眼前的是保和殿。保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定名,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曾用于皇帝更衣、宴请王公及科举殿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北,从乾清门的侧门进,终于看到了乾清宫。站在乾清门的台阶下仰望乾清宫,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最显眼的就是它的屋顶——重檐庑殿顶,这在古代建筑里可是最高级别的,全国也就太和殿、乾清宫、交泰殿这些核心宫殿能用。</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清朝雍正后转为政务中心,用于召见大臣、举行家宴及存放玉牒等,殿前月台与太和殿一样,陈设铜龟、铜鹤、日晷等,象征皇权。‌‌</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是明清内廷后三宫之一。其名称寓意“天地交泰,阴阳和合”,建筑风格精致小巧。</p><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原为皇后接受朝贺的场所,清乾隆年后用于贮存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玺。</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宫殿就是坤宁宫了。坤宁宫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明朝为皇后寝宫及礼仪中心,崇祯帝周皇后曾在此自缢。‌‌清朝改为萨满教祭祀场所及皇帝大婚洞房(康熙、同治、光绪、溥仪均在此大婚),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九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体现满汉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游览结束,回到太和门广场向西穿过熙和门‌进入南大库区域,首先迎来的是家居馆,家具馆采用‌仓储式展陈模式‌,既解决文物保管需求,又提升展示效率。展厅陈列清代家具300余件,精选康雍乾时期的30余件精品,通过庭院、书房等主题场景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呈现。现存6200余件明清家具中,乾隆朝数量最多,材质涵盖紫檀、黄花梨等,工艺包含雕刻、漆艺、镶嵌等传统技法。</p> <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家居馆右侧的洗手间门口,居然放着一块太湖石——犀牛望月。</p> <p class="ql-block">  出了家居馆的门左转向西,面前出现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宫殿,这里显然曾经显赫一时。走近门楼,上面赫然写着“武英门”,原来这里也曾是皇宫——武英殿。</p><p class="ql-block"> 武英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曾为李自成登基地及清康熙武英殿书局所在,现为故宫陶瓷馆,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站在武英殿前右侧向西观望,你会发现一幢特殊的建筑,那是有名的宝蕴楼。宝蕴楼原为咸安宫遗址。该建筑群由北、东、西三座砖木结构楼房组成,采用西洋式建筑风格,外墙为红砖砌筑,搭配白色窗棘,与故宫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后,咸安宫旧址被改建为存放沈阳故宫及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的库房。现在的宝蕴楼1914年动工,1915年建成,由庚子赔款拨款20万元建造,是故宫博物院院史陈列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从武英殿出来,来到了断虹桥。断虹桥横跨内金水河。此桥为单孔石拱桥,是目前国内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它以精美石雕闻名,尤以桥东侧“愁眉苦脸”的护裆石狮最为著名,传说与清代一皇子往事相关,是故宫最具故事的桥之一。</p><p class="ql-block"> 断虹桥北侧的“十八槐”,即18棵高大粗壮的古槐,葱郁垂阴,意境幽深。</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东侧的宫墙一路往北,我们来到了养心殿。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初顺治帝病逝于此。康熙年间曾为造办处作坊,雍正帝移居后成为实际政治中心,乾隆时期扩建为多功能建筑群,直至溥仪出宫,共八位皇帝在此理政寝居。</p> <p class="ql-block">  出养心殿左转,就进入了慈宁宫。</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始建于明代,是故宫内廷的太后寝宫,明清两朝多位太后、太妃在此居住。建筑群包括慈宁宫花园、寿康宫等,环境幽静。此处是举行太后庆典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以孝治国的传统。现为故宫博物院雕塑馆,陈列历代佛教造像等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寿康宫是乾隆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建造,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寿康宫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悬乾隆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设暖阁(东暖阁为佛堂);第二进院:后殿“长乐敷华”,为寝殿,通过甬道连接正殿。‌‌所有的建筑都是最高规格的,如:彩画为最高等级“龙凤和玺”,门窗用三交六椀菱花槅扇。‌‌乾隆皇帝为母亲崇庆皇太后(即钮祜禄氏)在寿康宫庆祝大寿时,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庆典活动,包括复原陈设、进献寿礼和举办盛典等,体现了清代宫廷的最高礼仪规格。</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花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后形成现存格局。花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0米,建筑集中于北部,南部开阔叠石。入口为揽胜门,主殿咸若馆用于礼佛,两侧宝相楼和吉云楼藏佛教文物,后部慈荫楼连通慈宁宫。含清斋和延寿堂为乾隆侍奉太后起居所建。‌‌</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西宫的游览。西宫指内廷西六宫,是明清后妃的居所。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后改名太极殿)。自清朝雍正朝后,皇后多居东西六宫之一,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西六宫与东六宫同为故宫博物院重要展区,陈列宫廷珍宝与历史文物,展现古代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  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永寿宫为明朝妃嫔、清朝后妃所居之处。历史上,明孝宗的母亲孝穆纪太后、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都曾在此居住或进行重要活动。清朝时期,顺治皇帝恪妃、嘉庆帝如妃、崇庆皇太后等也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曾是明清两朝皇帝嫔妃们的居所。那么,“翊坤”之名究竟蕴含何意呢?“翊”字意为辅佐,“坤”字则代表大地,在这里特指皇后。因此,“翊坤宫”之名,便寓意着辅佐皇后、共同管理后宫的重任。住在此地的妃子们,不仅需严于律己,更要全力支持皇后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西六宫中的长春宫可谓最富盛名。它曾见证过两位伟大女性的传奇人生,也记录了一段段动人爱情。</p><p class="ql-block"> 乾隆登基不久,便尊富察氏为皇后。乾隆自号“长春居士”,所以在富察被尊为皇后时,他特意将这座与自己名字相同的宫殿赐给皇后居住,以示两人恩爱;1881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正式开始了垂帘听政。两年后,她迁出寝宫永寿宫,选定了长春宫作为新的居所。从此,长春宫便与这位传奇女性紧紧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这座方形庭院,最早住的是明嘉靖时期的一位妃子,后来每个朝代都得按照帝王家的规矩改造一遍。慈禧太后初入宫时曾居储秀宫。</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420年的咸福宫,前殿为行礼场所,后殿为寝宫,曾作为皇帝短暂居所,嘉庆、道光、咸丰三帝均在此守孝。 ‌</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原启祥宫)是明清宫廷建筑,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晚期与长春宫改建为四进院落,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馆。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故宫一个重要区域——御花园。</p><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北侧,南靠坤宁宫,西连西六宫,东接东六宫。是明清皇家宫廷园林的典范。园内古木参天,奇石罗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如钦安殿、万春亭等建筑精巧雅致。园路以五彩石子铺成精美图案,集北方园林的恢宏与江南园林的秀雅于一身,是皇帝后妃游赏休憩的重要场所,堪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穿过御花园,我们来到了东六宫。东六宫是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东侧东一长街的一组宫殿群,由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六座院落组成,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主要为后妃居所,现多辟为文物展馆,是故宫内廷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简单游览了一下东四宫:永和宫、景仁宫、钟粹宫和延禧宫,其它二个宫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景仁宫初名长安宫,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多次修缮;乾隆生母、珍妃等曾居此。‌‌二进院布局,存元代石影壁,黄琉璃瓦歇山顶,饰龙凤和玺彩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钟粹宫,初名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意为汇集精粹。明代为妃嫔居所,曾一度作为皇太子宫,清代为后妃居所,如咸丰帝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曾居于此。其建筑为二进院落,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永和宫坐北朝南,为二进院落。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永和宫;清代历经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多次重修,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格局。</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后历经多次火灾与重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大火焚毁,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下令建西洋式水殿“灵沼轩”(水晶宫),因清亡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重点参观的宫殿——宁寿宫,要重新排队买票(10元)进入。</p><p class="ql-block"> 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太上皇宫,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时期大规模改建。它位于外东路,是一组独立的宫殿群,仿照中轴线主要宫殿规制,包含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及著名的乾隆花园。其南端的九龙壁为中国三大九龙壁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宁寿宫中的乐寿堂是乾隆预备归政后悉心读书之所,名称源于《论语》中的“知者乐,仁者寿”。光绪年间,在慈禧太后60岁来临之际,对乐寿堂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后作为自己的寝宫。</p><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宠妃珍妃招至颐和轩,命太监将她推入井中淹死,此井得名“珍妃井”。</p> <p class="ql-block">  故宫珍宝馆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该馆依托于乾隆皇帝为自己修建的太上皇宫殿群,馆内荟萃了清宫珍藏的各类奇珍异宝,如巨大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金编钟、象牙席、以及用黄金、珍珠、宝石制成的宫廷礼器、祭祀法器、冠服首饰、生活用品和陈设品。这些珍宝材质贵重,工艺登峰造极,集中反映了清朝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皇家艺术的极致追求,是理解清朝礼仪与审美趣味的直观窗口。</p> <p class="ql-block">  走出神武门的那一刻,仿佛跨过了一道时光的门槛。回身望去,朱红的宫门在夕阳下沉默如初,门钉上的鎏金剥落处露出岁月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最触动我的,是那道看不见的界线——门内是紫禁城的重重殿宇,门外是景山的万春亭。帝王们曾站在亭里眺望自己的天下,而如今人们站在同样的位置,眺望的是历史。这种视角的转换,让皇权从神圣变成了一种可被审视的文化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上去南锣鼓巷,感受北京最古老的街区文化。</p><p class="ql-block"> 踏入南锣鼓巷,便像跌进了一条喧闹的时光隧道。青砖灰瓦的胡同肌理尚在,却被摩肩接踵的人潮与光怪陆离的店铺招牌填满了。空气是热的,混杂着糖炒栗子的焦香、炸酱面的酱气,以及年轻身体上飘过的香水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咂摸点了炸酱面、蒸饺,还有几个小菜,吃完已是华灯初上,此时巷子里更是人声鼎沸,五彩斑斓的灯光闪烁着,照亮了每一张幸福的脸。我们随着人流推搡着……</span></p><p class="ql-block"> 这巷子原是活的。一半是卖给游人的梦,一半是商人的生活。那新潮咖啡馆的落地窗,分明框着一座古旧的垂花门;时尚青年举着奶茶自拍,背景却是岁月磨光的门墩石兽。</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回望,灯火已如一条喧腾的河。我忽然觉得,南锣鼓巷的魅力,或许不在于保存了多完整的历史,而在于它让古老的血管,依旧奔腾着当下最新鲜、和谐交融的血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