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8日,英才小学举行了第二十三期教师读书分享会,主题围绕《好学生,好学法》中第九辑“考场解题怎样开拓思路”和第三辑“自古英雄多磨难”这两个章节内容展开。本次分享会的教师是熊国义老师和张雨婷老师。</p> 考场上的思路破局 <p class="ql-block">熊老师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贯穿教学之路的关键话题——考场上学生如何高效开拓思路。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有过这样的考场困境:明明知识点烂熟于心,拿到题目却大脑“宕机”,无从下笔;或是对着一道题死磕半小时,越想越焦虑,不仅这道题颗粒无收,还打乱了后续的答题节奏;甚至有时换个角度瞥一眼题目,突然就茅塞顿开,懊恼自己刚才为何“钻了牛角尖”。其实,考场上的思路开拓从不是靠运气的“灵感爆发”,而是一套融合了考前准备、临场技巧、心态调节的系统方法。今天,我就结合魏书生老师《好学生好学法》中的“考场解题怎样开拓思路”的核心观点,和大家拆解这套可复制、可训练的“思路破局指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考前铺垫:搭建思路“快速调用框架”</p><p class="ql-block">思路的顺畅开拓,离不开平时的刻意积累。很多学生误以为“临场发挥”全靠状态,却忽略了日常做题习惯对考场思路提取效率的直接影响。</p><p class="ql-block">1. 建立“知识点——题型”关联网:平时做题别只追求“做对答案”,要主动搭建知识与应用场景的链接。比如学完数学“四则运算”,就整理列竖式、脱式计算、简便计算等常考题型及核心解法,考场上看到题目就能快速定位对应知识点,避免思路发散。</p><p class="ql-block">2. 积累“思路工具包”:将不同题型的通用技巧整理成册,比如选择题的排除法、数学解决问题的“共加乘”“剩减”法等。平时做题时刻意用这些工具解题,让它们成为肌肉记忆,考场上就能快速用“钥匙”打开思路。</p><p class="ql-block">3. 模拟“思路切换训练”:考前模拟不仅要练答题速度,更要练“卡题时的转向能力”。比如一道题思考3分钟仍无头绪,就标记跳过,做完其他题再回头做,记录第二次思考的思路变化;做完试卷后还可反问自己“有没有其他解法”“条件变了该怎么调整”,让大脑适应考场高压下的思路切换。</p><p class="ql-block">二、临场开局:3分钟全局扫描定方向</p><p class="ql-block">考场上的思路开拓,从拿到试卷那一刻就已启动,而非卡题时才补救。很多学生习惯拿到试卷就闷头从第一题做起,这种“局部思维”容易陷入难题漩涡,打乱整体节奏。</p><p class="ql-block">建议拿到试卷后,先花3-5分钟“全局扫描”,这步看似“浪费时间”,实则为思路铺路:一是快速标记难易梯度,用铅笔标注基础题(知识点直接应用)、中档题(需知识迁移)、难题(条件隐蔽、步骤繁琐),优先做基础题,既稳信心又省时间,难题留到最后攻坚;二是预存核心思路,扫描时对熟悉的题目,提前在脑海勾勒解题框架,比如看到几何题就联想面积、周长等核心定理,正式答题时无需从零构建思路,更快进入状态。</p><p class="ql-block">三、分题型破局:精准打通思路堵点</p><p class="ql-block">不同题型的思路逻辑不同,针对性用技巧,能让思路更高效。</p><p class="ql-block">1. 基础题:锚定已知,快速对接。基础题卡壳多是紧张导致“暂时性遗忘”或被“干扰信息”误导。解题关键是“去芜存菁”:先圈画“至少”“不超过”等关键词剥离干扰,再逆向联想对应课本知识点,最后套用标准化模板(比如路程问题“速度=路程÷时间”),思路自然不卡顿。</p><p class="ql-block">2. 中档题:打破定式,知识迁移。中档题是拉分关键,考查多个知识点串联或实际应用,卡壳核心是“思维定式”。解题要抓三点:用画图法、列表法将复杂信息可视化,隐藏规律一目了然;正向卡壳时用逆向思维,从问题反推条件;跳出“单一知识点”思维,实现跨知识点灵活迁移。</p><p class="ql-block">3. 难题:化繁为简,分步攻坚。难题难在条件隐蔽、步骤繁琐,思路核心是“拆大目标为小任务”。如果是压轴题,先攻前1-2问(多为基础应用,还能为最后一问铺垫思路);如果是无分问的难题,就从最易突破的条件入手,推导小结论,再以小结论为基础逐步靠近目标。同时要学会“适度放弃”,思考5分钟无果就果断跳过,后续回头时,潜意识可能已找到解题关键。</p><p class="ql-block">四、心态调节:给思路“松绑”,避免焦虑卡壳</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思路卡顿不是因为不会,而是焦虑占据大脑“工作内存”,导致思维僵化。</p><p class="ql-block">1. 积极暗示:卡题时不说“我不会,要丢分了”,换成“暂时没找到思路,先放一放”;不纠结“这道题没做好就完了”,聚焦“把会做的题做对就是胜利”,降低焦虑让大脑清醒。</p><p class="ql-block">2. 快速放松:焦虑时暂停答题,做3次“吸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的深呼吸,或轻轻按压太阳穴,缓解大脑疲劳,让思维回归清晰。</p><p class="ql-block">3. 明确分数优先级:考场核心是“总分最大化”,而非“每道题都做对”。基础题和中档题占试卷80%以上分数,先稳稳拿下这部分,再冲击难题,远比死磕难题导致基础题失分更划算。</p><p class="ql-block">最后想说,考场上的思路开拓,本质是“知识储备+方法技巧+心态调节”的综合体现,不是天生能力,而是靠平时刻意训练、考前系统准备、临场灵活运用打磨而成的解题智慧。正如《考试脑科学》所言:“考试不是考察你会不会,而是考察你能不能在有限时间里,把会的东西找出来、用起来。”</p><p class="ql-block">希望这套思路破局方法,能帮学生们在考场上少一点慌张、多一点从容,少一点卡顿、多一点顺畅,解锁思路密码,下笔如有神,取得满意成绩!谢谢大家!</p> 以挫折为翼,育坚韧之心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和大家分享了魏书生先生《好学生 好学法》中关于“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魏书生先生在文中记录的孙峰同学案例,至今读来仍令人惋惜:他本是年级顶尖学子,具备冲击省重点高中的实力,却因长期缺乏抗挫折训练,临近中考时被“害怕失败”的心理压垮,考场中手抖出汗、大脑空白,最终以几分之差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的教学中遇到的情况,有些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大受打击,选择直接摆烂;还有些孩子,会因为作业本上的一个红叉、小组合作中的一句分歧,就情绪崩溃、拒绝继续学习。这些场景无不印证着: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成功预设”,面对哪怕微小的挫折,都如同遭遇了人生重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古人早已洞悉成长的真谛,“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挫折从来不是成长的“绊脚石”,而是塑造品格的“磨刀石”。尤其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变化迅猛的社会,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升学的压力、生活的挑战,甚至是人生的低谷,若没有坚韧的心智,再扎实的知识功底也难以支撑他们走得长远。培养抗挫折能力,本质上就是给孩子的成长装上“防弹衣”,让他们在未来的风雨中能站稳脚跟、从容前行。</p> <p class="ql-block">结合魏书生先生提出的“挫折教育渗透法”,再联系五年级教学的实际场景,我总结了几个可落地的做法,想和各位老师交流探讨:</p><p class="ql-block">第一,帮孩子建立“挫折正向认知”。在语文课堂评讲试卷时,我会特意把“典型错题”当成“教学案例”,告诉孩子们:“这些错题不是‘污点’,而是帮我们避开陷阱的‘路标’。就像我们分析课文时找中心句一样,找到错误根源,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每次作文讲评,我也会主动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失败习作”,用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写作就是在不断修改、不断试错中进步的。</p><p class="ql-block">第二,给孩子留足“自主试错空间”。五年级孩子已有独立意识,我们不妨适当“放手”:遇到难题,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决,用引导式的发问代替直接讲解,即使说错也不要急于批评,要帮他们分析出与正确答案之间的偏差,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答案。遇到同学间的矛盾,先别急着评判对错,而是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办法”,哪怕方案不够完善,也要肯定他们的尝试——这种在实践中积累的勇气,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第三,用“身边榜样”筑牢心理防线。我会经常在班级里分享或表扬班上一些同学的励志故事,让进步显著的后进生,讲述自己的抗挫折经历。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曾是语文成绩常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的“困难户”:第一次尝试背诵课文,磕磕绊绊卡壳十几次,引得同桌忍不住发笑;第一次写作文,通篇只有三句话,还满是错别字;每次默写词语,红叉都比对勾多。但他从没放弃——课间总能看到他趴在座位上,对着课本逐字逐句练背诵,遇到不会的就拉着同学请教;作文本上布满了修改的痕迹,从三句话到完整段落,从病句连篇到语句通顺;默写本上的红叉越来越少,最后竟能全对。还有的同学从刚开始考试只能交白卷,不认识字,不会写字,也看不懂题目,但是从不放弃,从看不懂他写什么,到慢慢的有了一些字的样子,再到写的越来越端正工整。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比伟人传记更有感染力,让孩子们真切明白“挫折能被战胜”,更能激发他们不服输的劲头。</p><p class="ql-block">第四,以“体育锻炼”锤炼坚韧品格。魏书生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体质与意志力的关联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也应该和体育老师积极配合,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课间操、运动会。看着孩子们从“跳100个就气喘吁吁”到“轻松完成200个”,从不愿意上体育课,到爱上体育课。我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眼神中的韧劲在不断增强——这种在运动中培养的“不放弃”精神,会自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p><p class="ql-block">五年级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窗口期”,我们既要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做培育心智的“引路人”。挫折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吃苦”;不是刻意制造困难,而是在困难来临时,给他们站起来的勇气和方法。愿我们都能以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用耐心和智慧,帮孩子们把挫折化为成长的翅膀,让他们在人生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稳!</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有了抗挫折能力,便成了意志顽强的人,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容易征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英才小学常年招收1-6年级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话: 18849665695</p><p class="ql-block"> 0872-225665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欢迎加入英才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 张雨婷</p><p class="ql-block">初审:曾杰梳</p><p class="ql-block">复审:张雨婷</p><p class="ql-block">终审: 李兴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