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许多年以前,我读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稻草人手记》等散文集,被她“敢把天涯当故乡”的孤勇击中。她用浅显、粗粝却闪着金光的字,把苦难写成诗,把荒凉酿成酒,我醉得心甘情愿,于是翻开《三毛传》,想看清她怎样把伤口绣成花纹,把孤独炼成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原名叫陈懋平,出生于重庆,父亲和母亲都是老师,她出生于抗战年代,由于她是家中老二,她总觉得自己不被父母关爱,在家中显得孤僻、冷漠,年幼的她早就已经博览群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在学校也是备受冷落。老师否定他的拾荒梦想,不能与关爱她的兵哥哥见面,考试没考好总是受罚,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及格,被数学老师当众侮辱,她受不了老师的严厉惩罚,只好逃学,最后只能休学一年。而在休学的一年中,遇到了懂她的顾福生老师,为她之后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她在老师家学画画时总是画不好,顾福生老师没有责怪她,而是让她阅读写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惑》便开始发表,在上大学之后,她又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与荷西相识于西班牙,两人常在院子里打棒球和打雪仗,两人常约着逛街,在日常相处中两人不知不觉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但当时的荷西才读高三,她觉得他年龄小就拒绝了他的求婚。在再次遇到荷西时,三毛与约根分手,与之订婚的德国老师在结婚前就已经猝死。她等待了荷西六年,终于在沙漠上与他结婚了,在组建家庭的过程中并不容易,荷西为了这个家几乎整天都不能回,家中的琐事找工具做器材都是三毛自行解决的。三毛在艰苦的生活中多次生病住院,身体虚弱的她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荷西。荷西的父母来到家中,只有三毛从早忙到晚地照顾他们,但她从未抱怨过荷西,她始终认为只要两人相爱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三毛失去了荷西。在失去荷西的六年里,三毛成了红人,到处去演讲、讲课,每月还有文章要发,母亲因乳癌住院,她在忙碌的生活中身体渐渐虚弱,仿佛身体被掏空,没有荷西的日子是无法感受到幸福快乐的。三毛的父母也多次劝说三毛不要太拼命,她砍掉了许多的讲座,孤身一人走遍天涯,后来又做了《滚滚红尘》的编剧,在《滚滚红尘》获得金马奖的后半个月,三毛悄然离世,年仅47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毛的一生,是流浪,也是归途;是拾荒,也是珍藏。她用笔尖收集风沙,用爱情抵御孤独。荷西走后,她再没能走出那场失去,却也没有停止漂泊。47岁那年,她在掌声与病痛交织的缝隙里悄然谢幕,把最后一滴热血,留在了《滚滚红尘》的剧本里。她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可她知道,那个能让她停靠的人,早已不在。于是,她索性把余生写成一封长信,寄给远方,寄给风沙,寄给那个再也不会回信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