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古代金器展(一)

你好

<p class="ql-block">“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梦蝶轩古代金器展”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这次展览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第一个馆藏巡回展览,于2025年10月22日至2026年3月1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约170件梦蝶轩捐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金器珍品,通过三个单元——“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碰撞:吐藩与唐”及“融合:辽宋至明”,述说三千多年中国黄金工艺的演变与成就,探讨这些金器如何成为中原与周边域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通过这些珍贵展品,可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演变历程,感受中原与周边域外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p><p class="ql-block">在文明发展的早期,欧亚草原的贵族与中原的贵族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标识: 草原贵族偏好装饰有动物纹的黄金饰品,而中原贵族则主要使用青铜礼器和玉器。然而,在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期间,受到迁移、战争和贸易等多种交流方式的影响,中原贵族也开始将黄金用于日常生活和礼仪物品中。草原民族、部落黄金饰品各具其趣,异中有同,其中蕴含着草原和中原地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p> <p class="ql-block">鼻饮 </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5﹣公元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类金饰由细丝打制而成,两端呈喇叭形,因大小不同可作耳饰、臂饰或鼻饰。此类喇叭口器物是位于中亚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典型器物,反映了黄金制品由西至东在欧亚草原上传播。在匈奴墓中屡有发现,甘肃磨沟遗址及北平谷刘家河商墓中亦有发现,表明其流行年代较长,地域分布范围较广。</p> <p class="ql-block">耳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金耳饰由圆柱形金丝锤打而成,上部保留细丝以便穿挂耳上,下半部则锤打成月牙形薄片,尾部呈螺旋形,样式简洁。其中一件细丝上坠有绿松石珠。类似金耳饰见于陕西、山西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墓葬,是李家崖文化的代表性器类之一,可能属于中国北方边境戎狄文化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璜形项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项饰锤探成璜形,中部宽、两端渐窄,素面抛光,两端有穿孔。类似的项饰还发现于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遗址中。</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璜形项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2世纪</p><p class="ql-block">此器物外形与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项饰相似,唯表面刻划兽面纹,兽面纹长角卷曲延伸,与表现躯干的条带交缠,分别向两端延伸。战国(公元前475 - 公元前256年)至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时,这种兽面纹饰被中原贵族广泛应用在玉壁上。</p> <p class="ql-block">卷曲动物形牌饰 </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北部草原地区卷曲马形和兔形饰牌非常流行。它们与春秋末战国初期活跃于河北北部及北京地区的草原部族"山戎"有关。</p> <p class="ql-block">卷曲马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对饰牌以青铜为底座,表面包有一层金箔,造型为两马相对,接近心形,边缘沿着马背有一道联珠纹。类似的金属饰物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多有发现,近年在北京等地发现的这类器物被认为是山戎遗物。</p> <p class="ql-block">卷曲马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 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铸造而成的饰牌,背面有桥形钮,可穿系绳索或皮革,马形动物的腿抱于腹部眼、鼻、耳被夸张,周围加饰一圈尖嘴鸟头纹饰。</p> <p class="ql-block">卷曲兔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镂空铸造的饰牌,呈卷曲的兔形,背面有桥形钮,可穿系绳索、皮革等。兔身体前弓,足抱于胸前,嘴与前足相连。该圆形饰牌与山戎墓葬出土的铜饰件最为相近。</p> <p class="ql-block">虎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铸造而成的饰牌,虎侧身、俯首,前后足皆向前曲。肩部下压,臀部拱起;表面有自然的肌肉起伏,面部、肩部和臀部有圆形孔,圆形孔或镶绿松石,现已佚失。类似的饰牌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六世纪的斯基泰墓葬、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南西伯利的遗物中均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虎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铸造而成的饰牌,呈镜像图像,以虎为主题,虎侧身、俯首,前后足皆向前曲,肩部下压,臀部拱起,虎表面有自然的肌肉起伏,肩部和臀部饰有多重圆圈纹,前后足绘有网格纹。</p> <p class="ql-block">虎柄金匙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 公元前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铸造而成的羹匙,虎作为柄部装饰,侧身俯首,风格更趋几何化。它们可能是山戎文化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立虎形管饰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56年)</p><p class="ql-block">此物为黄金铸造的管饰,正面铸成老虎立于金管之上,虎而朝向一方,圆眼圆耳、腿略向前曲,虎尾向后卷曲,通体有条状虎纹,虎背面有两颦,下承一管,似可穿系,此物可能缝缓于木或皮革之上。</p> <p class="ql-block">鸟形带钩 </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p><p class="ql-block">此组钩首作鸟首形,有时带长耳作神鸟模样。战国时期为秦国(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221年)贵族和草原贵族所使用,其主体可能是以中原常用的块范法铸造而成。出土于甘肃天水马家塬的带钩同样为铸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云鹿纹当卢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这组黄金当卢形似葫芦,从背面锤探出纹饰。边缘有小孔,用于穿系。主要纹饰为一坐鹿,昂首上视,鹿角较短小,向上弯曲,腹部镶嵌一颗肉红石髓。江苏南京大云山出土的件鹿形铜灯,鹿灯的造型与这组当卢的鹿纹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人物纹带钩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带钩钩首为一龙头,勾身为蜷曲盘旋的虺尾。此带钩上的人物纹饰与陕西西安北郊所发现、制作腰带饰的模具上的纹饰相似。该处同时发现草原常见的工具和中原风格礼器身份目前尚未有定论,但这些器物是两区域之间人和物密切交流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四瓣花野猪纹带钩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西汉(公元前475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四暖花野猪纹带钩满饰复形,其中有错金范成的卷云饺,其余部分镶嵌绿松石。带购两侧,有两只错金嵌绿松石的野猪纹饰,钩首呈兽首形,通体未施错金,使用金丝缠绕出了镂空浮雕龙纹。带钩的断面呈D字形。</p> <p class="ql-block">龙纹带钩 </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西汉(公元前475﹣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龙纹带钩装饰有金、银、玻璃、绿松石以及青金石等多种材质。从上方看,一条蜿蜒的龙游走于金边鱼鳞之上。龙的身体勾银边,耳、爪和身体则是银制成。带钩的首和颈被一凸起金边分隔开来,其上有两条卷体麒龙,其翼与背部则镶嵌青金石。两条龙之下有一鸮首龙的眼睛皆有玻璃制成。带钩的背面满覆银片。</p> <p class="ql-block">璜形项饰 </p> <p class="ql-block">鸟纹带饰</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s形青铜带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带饰从侧面看呈S形,是将铜片的两端朝相反方向卷曲而成。带饰上的几何纹由涡纹、斜角涡纹 卷曲纹等组成,与山西侯马东周铸铜作坊出土的陶范残片的花纹十分相似,同时 这类S形带饰的镀锡、錾刻、错金银等装饰手法,都体现了它们融合了中原传统和草原民族的工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角羊形车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c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由金箔剪出大角羊的形状的车舆饰,类似饰物在甘肃马家塬和内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墓葬中多有发现,用金、银、青铜等金属制作、装饰在马车构件和轮子上。此类羊形饰片类似甘肃草原贵族所乘坐马车的配饰。它们会用来装饰车轮,当车辆行驶时,动物在滚动的车轮上看来像在奔跑一样。</p> <p class="ql-block">鹿形车饰</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两件黄金锤打焊接而成的鹿形车饰,从里侧可以观察到焊接的痕迹,与先前的鹿形饰牌一样,呈跪卧姿。</p> <p class="ql-block">锥形耳坠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由三个锥形饰和近乎环状的金环相连组成的耳坠。锥饰由盘缠卷曲紧密的金线制成,而最大的金环则是先浇铸后锤揲而成。</p> <p class="ql-block">串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的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金串饰由几种不同形状的串珠组成,包括球形、圆柱形、卵形相签柱形。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匈奴文物中亦有此类串饰。</p> <p class="ql-block">羊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 公元前5世纪或更晚</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由一个稍大的卧羊饰牌和八个稍小的卷角羊头饰牌组成的带饰。其中卧羊饰牌四肢弯曲,蜷曲于身体下方。羊首后顾,羊尾下垂。这一组带饰或为连缀于皮革和织物上的无穿系功能的腰带饰,其装饰方法或与展览中的鸟纹带饰类似。</p> <p class="ql-block">兽纹泡纹项饰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兽纹泡纹项饰的制作方式是将一锤探出凸起圆泡的金片对折、剪开,再扭曲成C形,此后以金线将对折处缝合,即将金片当作纺织物或皮革处理。用缝缀的方式加工金片实属少见,仅有在甘肃马家塬西戎墓地的一件银杯有同样的做法。项饰正中相对的兽纹饰牌是用两片锤揲成形的金片合成,然后套入项圈两端,再用金线缝固。其中兽纹与阿鲁柴登出土的鹰形金冠中的冠带上的纹饰十分相似、是公元前4至3世纪在西北草原常见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神兽纹饰片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 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由圆形金片修剪而成的金饰,金饰上的神兽长有鹰喙、鹿角、虎身、马蹄,集多种动物的特征为一体,其中卷角一直从头部绵延尾部,仿若卷云。它或为腰带或剑鞘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神兽动物搏斗纹带扣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呈镜像图案的带扣,二者合一组成一个完整的带扣。带扣表面以浅浮雕饰神兽与动物撕咬的场景。动物身上以浮雕的条带纹作装饰,动物身下及头颈背部饰勾喙鸟兽纹画面充满动感。</p> <p class="ql-block">虎噬羊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饰牌以动物纹饰为主,动物姿态扭曲近圆形,其中猛兽扑鹿,鹿蹄下另有一只翻倒的长角羊,羊首翻转,长角向上与兽头相接。饰牌无穿孔。</p> <p class="ql-block">狮噬鹿形带扣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呈镜像图像的带扣,二者合一组成一个完整的带扣。带扣的主纹为鬃毛茂密的雄狮,口衔一只鹿,并用前爪将鹿踏于身下,后肢肌肉健硕,长尾下垂。</p> <p class="ql-block">动物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北朝(386-581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模铸的饰牌。四鸟两两相背回首相对,上下排列,形成一兽面形;中间浮雕一伫立人形,两侧各浮雕一兽头。</p> <p class="ql-block">马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1-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浇铸而成的饰牌。饰牌最下一匹马为跪姿,腿屈于腹下,较小的马立于大马背上,马头上皆有一镂孔装饰。相似的饰物在东北、河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墓多有发现,皆为两马相叠,此件三马相叠的饰牌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鹿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1-3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浇铸而成的透雕饰牌为长方形、外框内有多只鹿形动物并立,鹿角交错呈树枝状。</p> <p class="ql-block">虎形饰牌</p><p class="ql-block">北朝(386 581年)</p><p class="ql-block">这对虎形饰牌上下互为镜像图像,台起来可组成一个完整的带扣。饰牌为模铸而成,虎口大张,背部与上卷的尾巴化为网状镂空,身体中间浮雕有兽首与姜格纹饰。首尾各有孔洞,或用于穿系。</p> <p class="ql-block">力士马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公元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饰牌的主纹为一对力士和一对马匹,两名力上交颈,环抱对方,正在角力。马匹分立主纹的左右侧。人物与马匹肌肉起伏,充满力量感。马匹配有衔、镳、鞍、镫等马具,细节丰富。主纹以外的左右上角,饰以树叶和树枝</p> <p class="ql-block">卷曲马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金饰牌有动物纹样,其中动物姿态扭曲近圆形,马顾首,双腿向背上扭转,类似的马形纹饰在阿尔泰山墓地出土的文物上常见。马围环绕其他动物组成的枝状纹饰,边缘穿有小孔。</p> <p class="ql-block">虎形饰片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锻打制成虎形饰片。虎身饰涡纹,下肢扭转,具有此时期中西亚和草原流行的"动物纹"(Animal Pattern)特征,新疆阿拉沟地区曾出土过类似文物,表明新疆和西伯利亚南部草原民族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虎鹿搏斗纹项饰 </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半月形的项饰由十六个梯形单元组成,每个单元中均饰以同样的虎鹿搏斗的纹饰,纹饰锤探镂空而成。</p> <p class="ql-block">猛兽噬羊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p><p class="ql-block">饰牌表现了一只山羊被一只猛兽攻击倒地的场景,猛兽在饰牌的一端变为一只猛禽的头。这一风格的饰牌与公元前四世纪来到中国西境的草原部落相关,通常认为,这些部落的迁徙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相关。德列斯图伊(Derestuy)七号墓中发现了一对纹饰相似的完整带扣,德列斯图伊遗址是一个位于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的、约在公元前三世纪至一世纪的匈奴文化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牛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公元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鎏金镂空铜牌表现了长方形框内两头相对而立的牛。牛脸为正面,而牛身为侧面,可见全部的八条腿,水滴形嵌槽用来表现牛多毛的身体。这件饰牌本来为一对,有图案相同的另一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带扣。镀层颇厚,但却偏臼,说明鎏金的溶液中包含不低于5%的银。鄂尔多斯、南西伯利亚曾出土了大量类似的物品,这些地区当时都在匈奴的统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人物鸟兽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饰牌有一人,左侧饰有一猛兽、右侧有一长喙尖耳猛禽,另有一只尖喙鸟禽立于左侧树枝之上,中间的人物亦盘坐在树下,左手握树枝,一幅人兽休憩,其乐融融的。</p> <p class="ql-block">骆驼纹饰牌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锤揲而成的饰牌,主题为双峰骆驼,骆驼皆作低头食草的姿态,两两相对子相碰,中间有对称的植物纹样,与骆驼头颈相连。外接方形框,框上装饰联珠纹。</p> <p class="ql-block">鹿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元前6﹣公元前4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尖顶形饰物 </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公元1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两件饰物为圆形、背面粗糙,向内凹陷,正面中间呈乳钉软凸起,边缘有小孔,可穿缀于其他器物之上,关于此类饰物的用途尚无定论,成认为青铜质地的牌饰是钢车马上的钢泡,或认为是盾牌上的装饰"导(yang)",或认为是一种扣饰,镶嵌干腰带牌饰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珰</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或晋(265-420年)</p><p class="ql-block">金珰为铸造而成,呈兽面形,镶嵌红宝石或玻璃,以金珠填地。珰为汉代官服饰物之一,象征身份等级。</p> <p class="ql-block">耳坠 </p><p class="ql-block">公元1-3世纪</p><p class="ql-block">耳坠以圆涡纹为主要纹饰,是鲜卑首饰中常见的样式。它由一片金箔制成,顶端和树枝状延展出金丝,每条金丝分别盘绕成圆涡状。此类型耳饰多见于东汉未年鲜古、吉林、山西等地均有出土,质地多样,既有青铜、铜包金,亦有金或骨质地。</p> <p class="ql-block">摩羯人物金索坠饰 </p><p class="ql-block">北魏(386-534年)</p><p class="ql-block">坠饰由扣、锁链及坠子三部分组成,整条链索与下方坠子以金钉加以固定。坠子尤为精美,正中为一人形,除两眼外额上开有一孔,形如"天眼"。人物大肚前挺,双手持抱摩羯鱼尾。两条摩羯鱼口大张,吞含着左右的链索。人物下部有一活扣,连接着一个十字花形坠饰,花形坠饰上镶嵌着红、蓝、绿三种宝石,使金光璀璨的项链上增添了色彩艳丽的珠光宝气。坠饰的双摩羯人物纹,形象见于更早期阿富汗贵霜帝国的饰物上。贵霜帝国(约1-3世纪)是分布于中亚和南亚的古国,贵霜人为大月氏人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摩羯人物金索坠饰</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碰撞:吐藩与唐</p><p class="ql-block">在公元七世纪初期,青藏高原上兴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吐蕃,它与中原的唐朝(618-907年)几乎同时出现。</p><p class="ql-block">吐蕃利用丝绸之路等交通网络,汇聚了来自中原、南亚、中亚及西亚的多元文化,如伊朗地区的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的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吐蕃特色的金器风格。同时,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条件,唐朝的金银器在纹饰和造型上同样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汇。</p><p class="ql-block">初唐时有吐蕃用当地金器作为礼物馈至长安的记录,通过彼此间的联姻等交融互动,唐朝的金器也传入青藏高原。在吐蕃与唐朝长达三个世纪的频繁交往中, 金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鸟鸭纹腰带饰及扣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这组十七件青铜鎏金的带饰及扣均饰以高浮雕的鸟纹和鸭纹。方形的跨片饰以相对而立的鸭纹,立于孔洞之上。带扣和銘尾则饰以鸟纹,纹饰中的鸟喙带钩,双翼尖锐,鸟爪硕大。其余地区满饰花卉纹。所有带饰上的纹饰皆由铸造而成,而后鎏金。</p> <p class="ql-block">鸟鸭纹腰带饰及扣</p> <p class="ql-block">折股花卉纹钿头钗 </p><p class="ql-block">M (618 -9074)</p><p class="ql-block">菩萨头上有多枚用于固定鬟髻的折股钗以掐丝拼成花叶纹后镶嵌宝石和琉璃,其余填满金珠。佩戴方法可参见莫高窟中的菩萨像,唐吴王妃杨氏墓曾出土相似的发钗。</p> <p class="ql-block">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这组冠饰由凤形饰和三块饰片组成,原为附于冠上的装饰。凤的身体以两块锤揲的金片合成,翅膀和尾部则以镂空的金片制成,缀以绿松石、红玛瑙、青蓝琉璃和焊金珠纹地。其余三饰片均饰缠枝花纹,装饰手法与凤相同,较小的两片还镶嵌贝母鸳鸯。唐高祖五代孙李倕公主(736年卒)入葬时佩戴的冠饰与这组冠饰的佩戴组合方式类似。</p> <p class="ql-block">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p> <p class="ql-block">力士花卉纹组佩饰 </p><p class="ql-block">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组佩饰共十一件,包括三件金饰和八件玉饰。三件金饰呈拱形,正面以青金石和绿松石镶嵌力士像,保存完整的一件力土像刻划出了样貌和肌肉。八件玉饰大小和形状不一,其中三件方形、两件三角桃形和一件梅花形,中央分别穿方和圆孔。其余两件呈大、小如意云形,两面抛光。相似的组玉佩多出自隋唐贵族公主墓葬,但多不见加配金牌饰。这批金、玉佩的组合方式可以参考北周至唐出土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忍冬狮纹腰带饰及扣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这组带饰工艺颇为复杂,边框、跨片、衬底分别铸造而成,然后铆接在一起。每一个长方形跨片都饰以两只前脚腾空的狮子,铊(cha)尾土也有狮纹图案,圆形跨(kua)片则仅饰凸起金珠。带饰上狮子跃立的姿势以及忍冬叶形的下垂带饰,均受萨珊艺术的影响,萨珊王国(公元224-651年)是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古代波斯帝国,以强盛的中央集权、繁荣的丝路贸易和辉煌的艺术文化闻名,直至被阿拉伯帝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飞廉衔同心结纹小山形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鎏金银发饰的主体纹饰为一对展翅的飞廉其形象为马首鸟身,长尾飘扬,共衔一个同心结,立于卷曲的绶带之上。飞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有牛首鸟身,鹿首鸟身和马首鸟身等。有学者认为飞廉纹饰是唐代汲取了外来器物的动物装饰。</p><p class="ql-block">鸟身、鹿首鸟身和马首鸟身等。</p><p class="ql-block">2024</p> <p class="ql-block">牡丹纹小山形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这组银鎏金小山形发饰由两件组成,大者饰以牡丹纹,小件饰以葵花纹,锤揲并镂空制成,叶片和花瓣的细节为錾刻而成。发饰表面部分鎏金,背后的底衬已失,似是曾缝缀或附着于织物上。</p> <p class="ql-block">蝴蝶卷花纹小山形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小山形发饰通体鎏金,上侧饰有三只蝴蝶,翩翩而立,蝴蝶下方是细密的卷花纹和卷草纹。类似形制和纹饰的小山形发饰出土于广州皇帝岗晚唐墓中。</p> <p class="ql-block">莲花飞天纹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这一组发饰由一件小山形发饰与一对掩鬓组成。掩鬓为一对翩翩起舞的飞天,飞天手捧莲花,身缠绶带,极具动态。另有一件佩戴于发髻正中的小山形发饰。这种形态如云头或小山形的发饰流行于晚唐时期。它们应是从插梳发展而来,却进一步省略了梳齿,纯起装饰作用,工艺也比插梳更加轻薄,可以直接以簪钗挂在发髻正中,正如诗词中所言:"小山重叠金明灭"。</p> <p class="ql-block">凤衔同心结花枝纹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此组发饰或为掩囊,用以插于左右两鬓,或作为钗首正面插戴在发髻上。禽鸟纹中,寓意吉祥的鸳鸯和凤凰广受中原地区女性的喜爱。而口衔绶带、下垂花球的同心结或花枝的成对禽鸟纹,是唐代剪纸和妆具中常见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凤衔同心结花枝纹发饰</p> <p class="ql-block">凤衔同心结花枝纹发饰</p> <p class="ql-block">鸳鸯衔绶带纹梳 </p><p class="ql-block">唐(618 907年)</p><p class="ql-block">银梳梳背刻有镂空装饰和花纹,梳背中央一对鸳鸯相对而立,鸳鸯口中衔带,周围满布卷曲花卉纹。</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梳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银梳梳背均匀分布着三朵凸起的花朵,周围是折枝花卉纹,再往外是一圈高浮雕的联珠纹最外边缘则是又一圈的花卉与圆点纹。这件银梳的五十三枚梳齿大多仍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灵芝冠鹿纹鞍桥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公元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锤探法制成的鞍桥饰片,主体饰纹为六只顾首卷曲的鹿,鹿四蹄相对,双目圆瞪,体态丰腴,灵芝形角上留有大孔,或用来镶嵌宝石。个别联珠纹内残存的绿松石推测,珠联纹和花瓣内也应镶嵌宝石。饰片边缘有小孔数个,并向内折曲,这都应是用金属铆钉将饰片固定在木胎上遗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蝴蝶枝叶纹钗</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这五件花钗的主体纹饰为一只展翅的蝴蝶,双翅上方有卷草枝叶。</p> <p class="ql-block">凤衔花枝纹钗 </p><p class="ql-block">唐(618 - 907年)</p> <p class="ql-block">鸟衔花枝纹并头钗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并头钗钗头以及部分钗脚鎏金,钗头上各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口衔花枝,翩跹于卷草花卉之上。两个钗头的花纹几乎一样。</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钗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人形缨罩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可能是用作马具缰绳上的缕罩,也有可能为铃铛。缨罩和铃均为马具上悬挂的饰件。缨罩下悬缨穗,常垂挂在马的胸带或项带上作装饰。器物造型独特,头部做成人头形,人物深目大眼,鼻翼粗大,头上有一条发辫状装饰,面带笑容。头部以下呈六棱形,素面无纹。</p> <p class="ql-block">忍冬纹杏叶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杏叶因呈叶片状而得名,通过革带系于马身,挂在攀胸或楸上作装饰。杏叶受到萨珊马饰的影响,至唐代(618-907年)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这组杏叶呈曲弧花瓣形,其上有横系,有的在系内还留有革带残段。主体纹饰为三重花瓣纹,花蕊和花瓣中镂空,镶嵌绿松石。杏叶背后镶嵌有铜质薄片,从工艺上观察是先将铜片粘附于杏叶背面,然后由杏叶上预留出的舌状勾片将其包裹固定而成。杏叶背后各有金钉七枚,可将杏叶固定在附着物上</p> <p class="ql-block">双马双兽纹荷包扣饰</p><p class="ql-block">吐等(7 9世纪)</p><p class="ql-block">扣饰的整体造型如同荷包,图案上部为相背的双马的上半身,背上均负有马鞍。马双目圆瞪,马鬃浓密。扣饰下半部为相对的冀兽一对,皆作奔跑状。扣饰的中央有一条金属宽频,顶端为一可活动的扣舌。宽频下方有一个横长方形的大孔,可以佩物。扣饰有铜质的板托,边缘上饰有圆形的小钉孔,可与其他质地的附着物相连。有学者指出,整件器物与欧亚草原所流行的"双马神"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镶绿松石对兽纹鞍桥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7-9 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两件锤揲而成的鞍桥饰,它们制作精美,花朵形孔内尚遗有绿松石,花朵间分别锤揲出凸起的浅浮雕对狮、对羊和对鹿纹饰。其中狮和独角兽均有短粗的双翼,鹿角则为圆盘的灵芝状,显然融合了中亚和汉地两方面的艺术元素。后鞍桥饰片呈弯月形,纹饰与前鞍桥一致,只是形体略小。两件饰片上下的边缘部位遗有残存的钉孔,推测或钉在木质的鞍胎上。</p> <p class="ql-block">神兽衔枝纹马鞍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 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组马鞍饰一组四件,包括前、后鞍桥和后鞍桥两翅包片饰。前鞍桥主题纹饰为两两相对的狮子、独角兽等神兽。狮子和独角兽都四肢着地,身体前倾,狮口大张,细圆圈纹地上饰以变化多端的卷草纹样。后鞍桥两翅包片主纹为一对飞龙,身出双翼,长尾翻卷于空中。口吐长舌,长舌和身后的尾巴都变化为卷草纹,画面极富动感。</p> <p class="ql-block">腰带及腰带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截革带保存情况完好,边缘翻卷加厚,革带上可观察到两道压印出的平行凸棱,凸棱外侧有两道细密的针眼,应为制作革带遗留的痕迹。革带上装饰有六个花瓣纹的饰片,其上留有三个镂空小孔,镶嵌圆形绿松石。饰片上有四个金钉,穿过革带和铜质底板后固定,在底板上留有丝织物的残痕。</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腰带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组带饰分别由一件带扣、二十三件跨片及三件铊尾组成。跨片为长方形,中央主花为宝相花,花蕊及跨片的四角上均镶嵌有绿松石。銘尾的团花与跨片相同。</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腰带饰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组带饰由带扣、弧形和方形跨片,以及心形饰片组成。表面有凸起的花纹和镂空的孔洞,镂空中镶嵌绿松石和红宝石。背后附有青铜底片。革带之制,本为胡服。带扣是用来连结马具和人体腰带的用具,古代男子最初采用金属带钩作为捆缚用具。随后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带扣。吐蕃的带具在过去的考古材料中发现不多,在装饰风格上有可能同时受到北方草原部落与唐朝两方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花卉纹腰带饰</p> <p class="ql-block">骑射武士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饰牌造型威武,动感强烈。骑者缠头巾,头巾下方垂有两条发辫随风飞舞,双目圆瞪,嘴下有浓密的络腮胡须,双手拉弓欲射。骑者穿紧身三角形大翻领长袍,腰部系带,其上垂挂箭囊,腰后露出刀柄。马尾打有结扣,杏叶凌空飞动,气势撼人。饰牌背面残存带黑漆皮的薄木片,上面用金钉将饰牌与木片定缀在一起,可知原来应为某件木质器皿上的装饰物。饰牌的风格可追溯到西亚萨珊王朝(224-651年)金银器上的帝王狩猎图像,然骑士装束却为吐蕃风格。萨珊王朝由波斯人建立,并将发展至巅峰的波斯艺术传播至西欧、非洲、印度和中国等地区。</p> <p class="ql-block">吐蕃骑士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此鎏金银饰牌为骑士形象,所骑之马装具齐备,头部有辔头,马胸前有一横带称之为攀胸,马鞍后有一横带绕过马臀称之为马锹,攀胸与马锹上悬挂杏叶。马鞍饰花纹,辅以鱼子纹和卷草纹。马鞍下方有一条垂带,绕过马腹,悬垂的马镫用垂带相连。马腿已残。骑士直口小鼻,头缠头巾,头巾下露出卷曲的头发。身穿镶边直领交叉式对襟长袍,不仅包裹全身,而且盖住双脚。有学者认为,该人物形象可能是一位吐蕃贵族。</p> <p class="ql-block">独角翼马形饰牌 </p><p class="ql-block">吐藩(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对极富动感的翼马纹饰牌,马头长有独角,身有三重羽翼,马鬃倒立,四蹄腾跃,马尾向上舞动,犹如"天马行空"。饰牌用小金钉钉缀在木板上,和木板之间残存黑色漆皮,可能原为某种器物表面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金珠地纹耳环</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这对耳环由两片金箔制成,呈空心新月形。镶嵌技法是在金片上锤揲出多个四槽,再把宝石镶嵌入其中。耳环上的金珠大小不一。</p> <p class="ql-block">圆形花形戒指 </p><p class="ql-block">吐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圆形戒指采用简洁的手法锤揲而成,冠面镶嵌硕大的红玛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花形戒指的冠面则以焊点金珠绕成一圈花边,然后以金箔片锤揲成八瓣花叶,在花朵中央的花瓣内镶嵌磨光的绿松石和红色宝石,富有浓烈的民族气息。戒指是吐蕃贵族喜爱的装饰物,黄金类戒指更是深受欢迎。在青海和西藏等地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墓葬中,都曾出土过黄金戒指。</p><p class="ql-block">2022</p> <p class="ql-block">嵌宝石覆面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覆面眉毛形如卧蚕,两眼边缘以金珠为饰,当中各镶嵌一颗淡红色宝石作为眼珠。鼻梁笔直,近鼻孔处有两颗较大的绿松石。嘴部上下唇也以金珠环绕一圈。各处均划分为小正方形,以大小不等的绿松石块镶嵌在其中。各部件背面均有小钉,可供固定于某种材质的附着物之上,再制成覆面置于死者面部。</p> <p class="ql-block">来通神祗形饰片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饰片已断为两截,头部和身躯为人形,头戴高冠,身着紧身衣,手执来通,头巾向后漂荡,身侧生出两翼,前肢如同狮爪,腰部系腰带,尾部分叉呈鱼尾状</p><p class="ql-block">状。有学者指出 这一造型很可能反映吐蕃苯教传说中半人半兽的神衹。饰片的首尾和中腰边缘处遗留圆形的钉孔,可知是固定某些器物表面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狮纹饰片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狮纹饰片锤揲而成,狮口大张,尖牙利齿,四肢腾空,鬃毛飞卷,尾部似呈飞翼状,呼之欲出,十分生动。狮身饰卷草纹。饰片角落和底部中央有小孔,或缝缀于纺织物上。</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饰片</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p class="ql-block">除了动物纹样,吐蕃也流行将各类花卉纹作为装饰主题锤揲在金器上。这件饰片呈长方形,边框内共六组卷草团花纹,花纹中有镂空,其中一朵还残留两颗绿松石。饰片边缘留有小孔,推测可以穿缀在其他质地的底板上使用。</p> <p class="ql-block">团花纹饰片</p> <p class="ql-block">象形饰片 </p><p class="ql-block">叶蕃(7 9世纪)</p><p class="ql-block">象形饰片长鼻曳地,两眼圆瞪.舌头前伸,脚底錾刻麻点纹,颈下和后肢披挂有杏叶等饰带,大象头部有璎珞饰带,背有一团花形圆毯。饰片背面边缘遗留熔焊而成的套环,用于穿系绳索。有多座吐蕃墓葬出上了饰有印度象纹的金银饰片和丝织品,反映了吐蕃同南亚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双凤衔花枝纹饰片 </p><p class="ql-block">吐蕃(7-9世纪)</p> <p class="ql-block">茨菇叶纹发饰 </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这件发饰以茨菇叶为主体纹饰,中间由六片茨菇叶环绕,形成一六瓣形镂空。茨菇叶又称剪刀草,预示着心灵手巧。茨菇一株结子很多,所以又有"多子"的含义,适合女性使用。这种纹饰从唐代开始流行。</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惊艳的是这些古代金器,穿越千年依然动人的设计,流畅的线条、巧妙的造型,哪怕放到现在的审美来看,也毫不过时。面对细致繁复的雕花总让人忍不住驻足。现场看得不过瘾,举着手机疯狂拍照,想把这份穿越千年的美感牢牢定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