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5-26丨行云流水书圣羲之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十六章 行云流水书圣羲之</b></h1> <p class="ql-block">甲金篆隶草楷行,最后一款是行书,它也是“汉字七书”中出现年代最晚的书法艺术。行书字体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古人最初称其为“行狎书”,严格来说不能单独作为一种字体。行书写草了叫“行草”,写得稍微工整叫作“行楷”。古人也说不清楚行书是什么,就对楷书、行书、草书做个比喻:“真书如立(站立),行书如行(行走),草书如走(奔跑)”(张怀瓘《六体书论》)。写楷书的书法大家都写得一手好行书,例如钟繇,再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甚至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二行书”。</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h5>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他被尊为“行书之祖”。刘德升自幼酷爱书法,一生钻研不辍,于各种书体均有建树。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创造出用笔如行云流水,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只可惜刘德升的行书因为战乱与动荡,至今未有真迹传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书始祖刘德升,AI绘图</h5> 虽然刘德升书法没有真迹,但他的影响力巨大。他有两位最著名的学生,一位是钟繇,被尊为“楷书之祖”。另一位叫胡昭,字孔明(与诸葛亮同字),也是著名书法家,三国时期曹魏军师司马懿的老师。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师徒三人共同影响了后世整个书法史。要了解刘德升的行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传人(如钟繇)的《得长风帖》窥探一二。有人称赞《得长风帖》为“集楷、行、草为一体的罕见的神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繇的行书《得长风帖》</h5> 说起行书,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书圣”王羲之。然而,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是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学自钟繇。卫夫人,芳名为铄,字茂漪,家族中有众多人擅长书法技艺,其族祖卫瓘及堂兄卫桓均为知名书法家。她精于楷书、草隶书,且书写技艺卓越,独具特色,同时亦擅长诗歌创作。她曾为朝廷誊抄《急就章》一书,其书法作品至今仍存留《名姬帖》及《稽首和南帖》两幅。晋人曾称颂卫夫人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家卫夫人,AI生成</h5> 她在《卫氏和南帖》里写道:“卫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年廿著诗论,草隶通解,不敢上呈。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王羲之),甚能学卫真书(楷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她与老师钟繇和弟子王羲之的关系,对王羲之极为推崇。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重要物证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姨母帖》,帖中提到的姨母很有可能就是卫夫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夫人楷书《稽首和南帖》</h5> <p class="ql-block">卫夫人称颂的是王羲之的真书(楷书),其实王羲之既能写楷书,又能写草书,但使其青史留名的却是行书。王羲之的楷书师承可以明确看出是锺繇系统;王羲之的草书祖述张芝,笔势雄劲,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改制。但是王羲之又不泥于古,把他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被人称为“书圣”。我们将要浓墨重彩书写的,是书圣王羲之与他“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星凤楼刻本王羲之楷书《黄庭经》局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羲之草书《远宦帖》</h5>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东晋时期山东琅琊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郞、江州刺史等,领右将军,故史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琅玡王氏。王氏可不是一般的名门,在东晋为“王与马共天下”。他的父亲王旷是东晋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开国功臣和宰相,叔父王敦也是东晋宰相。他的青少年故事就有两则成语流传至今。一是传说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晋帝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写的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另一则故事是东晋太尉郗鉴要为女儿择婿,带上重礼到了王导丞相家。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而上,唯有东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当场择为快婿。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的出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圣王羲之,AI绘图</h5>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最负盛名的故事发生在书法圣地绍兴兰亭。绍兴城西南25公里处的兰亭景区,即书圣所言“会稽山阴之兰亭渚”,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纪念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圣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法圣地绍兴兰亭</h5> 迎面竖立的“鹅池”碑的三角小兰亭,是关于王羲之的第一块碑石。相传王羲之为这块碑题字时,刚写好“鹅”字,忽遇圣旨下达,连忙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顺手接过父亲的笔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两字虽风格相近,但“鹅”瘦“池”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二王”父子合壁,被尊称为“父子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兰亭“鹅池”碑三角亭</h5> 小兰亭东侧是流觞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木格长窗,冰裂纹隔扇,四周回廊。亭内陈列最珍贵的是一幅扇形的《兰亭修褉图》,画面再现永和九年王羲之邀请名士谢安、孙绰等亲朋子侄42人在此“曲水流觞”,的情景。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雅士很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漂浮。一旦酒觞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诗如不成,则罚酒三觞,如此以为娱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文徵明《兰亭修褉图》,故宫博物院</h5> 兰亭雅集接近尾声,集上共有26人写诗37首,众人提议汇成《兰亭集》,并推举聚会主办者、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其作序。已经喝高了的王羲之,即兴挥毫,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写下了28行共324字的序文,可谓字字珠玑,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据说酒醒之后,王羲之自己也觉得写得不错,想提笔重写一幅,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感觉。这篇序文上虽然有诸多醉酒后涂改的痕迹,也不啻“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为后世树起了跨越文学和书法领域的一座丰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h5> 然而,我们目前见到的所谓《兰亭集序》,均为后代人的临摹本,王羲之书写的真迹始终没有被发现。那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广为搜集王羲之的作品,尤其对《兰亭序》念念不忘,利用权力之便,派人各处搜寻《兰亭序》真迹的下落。当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的真迹后,龙颜大悦,随即命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将《兰亭序》拓写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皇子和近臣。此外,还令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唐太宗在遗诏里说,他死后要将《兰亭序》枕在脑后下葬。也就是说,后来的这件宝贝应该在唐太宗身后的陵墓昭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世民君臣共赏《兰亭集序》</h5> 流传后世的《兰亭集序》摹本中,《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兰亭集序》</h5>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兰亭集序》摹本局部</h5> 在这次曲水流觞现场作诗中,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因年龄太小(只有九岁)竟写不出诗来也被罚酒。清代诗人曾作诗嘲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大令”是官名,因王献之曾做过中书令,因此人称“王大令”。其实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清朝乾隆帝在紫禁城《三希堂》所藏三件最爱的法帖,王献之的行草《中秋帖》就是其中之一。 <h5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晋书法家王献之,AI绘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献之的行草《中秋帖》</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