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这座横亘于华北平原的历史名城,如一位静默的智者,将千年的风云故事深藏于街巷之间。行走于此,仿佛踏在时间的脊背上,而邯郸博物馆,则是打开这座古城记忆之门的钥匙,无声地诉说着燕赵大地的慷慨与风华。</p> <p class="ql-block">步入邯郸市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回廊。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更于2017年跻身全国博物馆最高行列。新馆自2008年落成以来,以“‘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方圆世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四大常设展陈,勾勒出一幅绵延不绝的文化长卷。馆藏文物近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二百五十余件,涵盖磁山文化、先商遗存、赵国遗珍,熠熠生辉。《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曾荣膺“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邯郸古代石刻艺术》亦摘得“河北省首届十大陈列精品奖”。中央大厅中,以赵王陵出土青铜马为原型的群雕塑立中央,气势雄浑;三面锻铜壁画——“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如史诗般铺展,将这片土地的精神血脉镌刻于光影之间。</p> <p class="ql-block">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宛若从汉宫深处走来的贵族,通体鎏银洒金,华贵而不失庄重。酒樽盖上三只朱雀展翅欲飞,象征祥瑞升腾;腹部两侧蟠龙铺首衔环,矫健有力;壁面细线镂刻流云飞羽、仙人异兽,恍若仙境漫游;底部三熊承托,熊身镶嵌玛瑙、绿松石与水晶,熠熠生辉。承盘底刻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字字清晰,昭示其为东汉皇室御用之器,出自蜀郡官坊。此器工艺登峰造极,是汉代金银涂技艺的绝响,亦映照出邯郸在汉代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战国青铜马,自赵王陵二号陵沉睡千年而重见天光,三匹骏马姿态各异:或昂首前行,或低头静立,或俯身觅食,筋骨遒劲,肌肉分明,尽显蒙古战马之雄健。尾部打结,利驰沙场,细节之中见匠心。它们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具写实风格的青铜马塑像,比“马踏飞燕”早约四百年。这不仅是艺术的飞跃,更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铁证,见证着赵国骑兵崛起于烽火之巅,踏出一条强军之路。</p> <p class="ql-block">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高仅八点三厘米,却以一笑倾城。出土于峰峰矿区常乐寺遗址,面容圆润,酒窝浅漾,无论从哪个角度凝望,那笑容始终安然如初,世人称之为“邯郸微笑”。这抹笑意,纯净而不染尘,安详而通禅意,是北朝至唐佛教文化在此地绵延传播的明证。匠人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慈悲与智慧凝于眉宇之间,让千年后的一瞥,仍能触动心弦。</p> <p class="ql-block">邯郸西依太行,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滏、洺、卫河等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期这里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期磁山农业文明初现。商族文化在此起源、发展,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汉代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兴盛近四百年。隋唐以降,大名藉运河而兴,洺、磁扼形胜滋衍,金戈铁马纷扰历史云烟。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于此,耕读传家,世风敦然。清末铁路贯通,新学渐兴,工矿略显,为近代邯郸复兴之启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行进艰难,民族危机日益逼悬。抗战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区肇始元元,邯郸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是邯郸市特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她是先秦以来赵地文化的凝结,蕴涵了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哲理,她所孕育的变革图强、开放包容、厚德重法的精神,不仅是邯郸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还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以单体造像文物、复原景观和图片的形式,集中展现了邯郸境内自北朝以来的石刻、造像艺术。</p><p class="ql-block">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荣兴盛。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及其以后的造像艺术影响深远。隋唐之际,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没有北朝时期的规模宏大,但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众多造像类型,时代特征鲜明,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p><p class="ql-block">展览中除了造像外,还增加了北朝刻经艺术的内容。在石壁上大面积镌刻佛经最早始于北响堂山石窟,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的唐邕刻经,开创了我国大面积镌刻佛经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因古代地属磁州而得名。目前漳河和滏阳河流域发现临水、观台、彭城等17处古瓷窑址。这里在北朝晚期初创青瓷窑场,隋唐为普通民窑,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进入装饰陶瓷的时代,装饰品种、技法丰富多彩。金代制瓷业达到鼎盛,元代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兴盛一时,全国许多窑口都曾仿烧过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形成规模庞大的"磁州窑系"。</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彭城为北方瓷都,仍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技法,民间流传"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和"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赞誉。清末民国时期,白地黑花装饰技法日渐式微,彭城窑进行了瓷业改良,引进青花、五彩工艺,从胎质、釉色、装饰和成型等多方面进行改造提高。装饰题材继承磁州窑传统,如民间传说、戏曲故事、诗词谚语、山水风景,等等,内容丰富又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晚清民国时期青花、五彩装饰艺术的繁荣,续写了磁州窑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文化传承千载,生生不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举办此次展览,回顾磁州窑产生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弘扬和继承磁州窑文化,使磁州窑精神永驻,窑火不熄!</p> <p class="ql-block">货币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古代货币的早期形态为贝币,商周之后以金属钱币为主,宋代开始出现纸币,延续至今。钱币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经济,其轻重厚薄,可窥探国库的盈亏;其通行时间的长短与地域的广狭,则昭示着一代帝王统治的稳固与飘摇。钱币文化内涵丰富,或文字书法钟灵毓秀,或民俗谐趣多彩多姿,铸币工艺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巧夺天工。</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战国汉代的赵国、东魏北齐以及宋金之际的大齐政权均建都邯郸,这里还是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边区首府。甘丹刀布、常平五铢、阜昌通宝、冀南银行币等珍贵钱币均在这里铸造发行,流布全国。邯郸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钱币﹣﹣人民币的发祥地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