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入秋之后明显的天凉了,下个月七号立冬了冬天就正式的来了。在过去冬天是一个重要的季节,大人们这个季节大都农闲了,北方人最悠闲舒坦的日子到来了。这个时候一些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要拿出来排上日程了,那就是娶媳妇聘闺女。而我们小孩子对娶媳妇的诱惑远远没有坐席更让人期待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管娶媳妇聘闺女都统称为办事宴,而事宴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坐席。一般办事宴要前后举办三次宴席,这还不包括婚礼前一天和当天早晨的粉汤油炸糕凉拌黄豆芽。通常在婚礼前一天小孩老人妇女们只吃油炸糕粉汤,而明天帮忙的亲朋好友在粉汤油糕撤下之后还会再吃一顿好的,这顿饭叫卯夜席。是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戚和明天宴席各种环节串忙的人们,席间会有一个村里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人出来讲话给在座帮忙的布置明天的工作,有端盘的,有淘碗的,有蒸糕的,有叫人的,叫人大多是小年轻干的活就是在清早每个人手里拿到一份亲友名单,要骑车挨家挨户上门邀请来吃席,必须要叫到不然有人要挑理,尤其娘舅级别的一定要重视。还有安排娶亲谁去带什么这些都要安排布置。这个人的身份叫代东。代行东家行使权力,因为这一天东家早昏头转向不知道做啥了,再一个一般农村人一辈子也见不了多少人经历多少场面,就怕缺少礼数慢待了亲朋让人背后戳戳点点,代东一职便应运而生。做代东的人首先要懂得农村各种宴席的礼节,红白喜事都门儿清,还得能震得住场有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化解矛盾平息事端。过去婚丧嫁娶会有一些个别的辈分大的亲戚不知什么原因在宴席上和东家发生一些口角,有的因为慢待了有的因为坐席位置安排的不够重视,还有的可能仅仅是因为之前俩家有点什么小事儿借题发挥。这个时候代东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往往是连笑带骂半真半假半推半搡把当事人安抚下来并且找个上座落座,一场小的风波就此停息,然后就有人会化解尴尬解释道,事宴事宴么总的有点事才行了,众人释然。</p><p class="ql-block"> 冬季的早晨是寒冷的,这一天早早的就起来不用大人催促一路小跑着去今天办事宴的亲戚家,穿过几条巷子离得还有一段距离就远远听到电动鼓风机的声音,嗡嗡的,低沉却传的很远很像乐队里的低音贝斯,再走近就听到了嘈杂的人声,不断有人喊着“看油”,这是在人群中穿梭的端盘人的声音像警车的警笛一样听到的都要避让躲开。农村办事宴就自己家里,有时家里房舍不够就把邻居家也借用上,把院墙打开一个可过一人的豁口两个院子就通了。</p><p class="ql-block"> 人已经来了不少喝完粉汤的小伙伴有的已经在院子里玩耍打闹起来,还有的没吃就玩被大人训斥吼叫着,找不见妈的孩子叫妈的,找不见孩子的母亲寻自己的孩子的屋里屋外人声鼎沸大呼小叫好不热闹。院里立着一个呼呼吐着热气的小锅炉,旁边几个大盆里面是待洗的碗筷,俩个中年男人蹲在一旁不停的洗刷着,洗碗水早就浑浊的飘着油花也顾不上换,简单洗完之后用一条油腻腻的抹布再擦一下就可以了,眼不见为净吧。进屋全是人,炕上会放两张炕桌,地下有条件的会有一张方桌或圆桌子,都坐满了喝粉汤的人,炕头上一个被棉被围裹着的一个半大瓮子,旁边蹲着一个满手淌油的人,他就是负责给客人们拾糕的。金灿灿软绵绵的油糕炸好之后要放在瓮里捂着保温。随吃随取,农村人办事宴透着实诚粉汤炸糕都管饱不限量。现在很难再遇到在家里喝粉汤吃糕的场面了,条件好了办事宴都去酒店了,场面华丽菜品丰富,但是总觉得少了什么,我想应该是烟火气吧。</p><p class="ql-block"> 吃罢了早餐,娶亲队伍已经出发,院里的蒸锅也准备起来,里面是肉丸子,扒肉条,清蒸鸡鱼,还有八宝粥。等等,都是平日里吃不上的好吃的。大人们都在忙碌,小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婚房的窗户外面挂了一块红布这个是做新人典礼之用,最早是红旗还有伟人像,后来逐渐变革到用一块红被面替代了,但喜庆的成份不变。临近中午远处传来鞭炮声,娶亲的队伍回来了,大人小孩一起涌出院门观望着功夫不大娶亲车队款款而来,在那个时候娶亲的汽车大多是北京212,如果有一辆板蛤蟆上海轿车那可不得了了,天大的面子和风光。新娘新郎在大家得簇拥下挤进院子这个时候小孩子们是要和新娘要糖块的新娘会从身上掏出手一扬孩子们哄得一下赶紧地上抢着捡着。新娘在新房里简单休息接受小姑子端的洗脸水洗手并送出红包之后就要进行最重要的环节,结婚典礼。一对新人站在院中对着红布新郎穿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新娘穿一身通红的中式红棉衣,头上扎着绢花。司仪会高喊三鞠躬,新娘大多会表现的扭捏一番,其含义我想就是表示一种刚为人妇的羞涩吧,总不能痛快的跟着鞠躬显得也太迫不及待。司仪在主持典礼时会突然被人群里冲出来的一位一巴掌抹一脸锅底黑众人哄笑一片,也有的男方父母正坐那接受新人拜礼也是突然窜出一个亲戚一人一巴掌把锅底黑抹在脸上,大家一片大笑。而被抹黑的不管是司仪还是男方父母都不能翻脸还得笑脸相迎,这个习俗到现在也不知道从何而来寓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典礼结束,婚宴即刻开席,大人小孩们早就抢好位置坐了下来,环境所限一次根本坐不下于是会从外面借一个那种帆布帐篷支在院中,屋里帐篷里邻居家一次也能坐不少人,坐不下的就得等二碰甚至三碰,大家也习以为常。一碰的一定是长辈,直系亲属和女方家送亲的人。临时搭的厨房里翻炒颠勺声盘碗叮当声不绝于耳,电风箱嗡嗡响做不停,蒸锅呲呲吐着白气,端盘的年轻小伙手举红色的漆盘快速的窜梭于人群中口中不断的吼喊着,看油 哎看油……一道道凉菜热菜都上了桌,人们享受着美味脸上洋溢着笑容。过去办事宴会有几个菜一般都是双数,八个菜十个菜,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上的菜也越来越多十二个十四个甚至十六个。这是后话,在我小的时候大多是八个菜,光靠这几个菜大人孩子都吃个半饱,而最后压轴的菜才让坐席的人们个个都吃好吃饱了,它就是大烩菜,吃完了还可以续,一而再再而三直到你吃饱就这么实在,拿着点着红点的大白馍馍就着大烩菜。一口馍一口烩菜大肉片子还有肉丸子。这一顿下来到晚上都不会饿。</p><p class="ql-block"> 正日子的宴席散去第二天新人要回娘家,俗称回门。这一天才是女方家最热闹的日子。回门回来后隔天男方家会再张罗一顿酒席,这顿酒席叫,谢人。感谢所有在婚礼当中辛苦劳作的乡亲们。这顿饭之后婚礼才算正式圆满结束。现如今,各种红白喜事坐席都在酒店举办,阵容豪华声光电齐全还有专业的演出,一切都把乡村宴席远远的抛在后面。可我,还是会想念过去在院里喝粉汤吃炸糕,伙伴们一起坐席的情景。常常想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