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黑教堂、阿纳斯塔皮、隆德兰凯尔悬崖、欧拉夫斯维克、教会山纪实摄影之三

大众摄影田苏明

<p class="ql-block">1、冰岛布迪黑教堂:黑木之上的历史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在冰岛斯奈山半岛的布迪镇,布迪黑教堂(Búðakirkja)以通体漆黑的木质外观,成为当地最鲜明的文化符号。这座教堂始建于1847年,前身为18世纪的草皮教堂,最初外墙是木材原色,20世纪初为抵御严酷气候改用沥青涂刷,才定下“黑教堂”的经典模样。</p><p class="ql-block"> 它的建筑藏着北欧智慧:以当地落叶松为材,屋顶覆泥炭,小巧的白色钟楼与黑墙形成强烈对比,既呼应冰岛冰与火的地貌,也暗合基督教“光明与黑暗”的隐喻。内部陈设极简,深色木椅配朴素白墙,尽显北欧新教“回归本质”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文化遗产建筑早已超越宗教场所的意义,既是游客追寻冰岛小众之美的打卡地,也是当地居民记忆的载体,静静诉说着冰岛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信仰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2、冰岛阿纳斯塔皮:极地坐标里的风光秘境</p><p class="ql-block"> 阿纳斯塔皮位于冰岛西北部斯奈山半岛北岸,地处北纬65°附近,北临挪威海,东接斯奈菲尔冰川苔原带,是半岛沿岸兼具地质奇观与海岸风貌的标志性区域,其独特景观群因极地海洋气候与板块运动共同作用形成,具有极高的自然观赏与地理研究价值。成了冰岛“小北极”里最具辨识度的地理坐标。</p> <p class="ql-block">  “章鱼爷爷”岩</p><p class="ql-block"> 作为阿纳斯塔皮的地标性景观,“章鱼爷爷”岩地处海岸东段岬角处,由玄武岩经千万年海浪侵蚀与风化形成。岩体主体呈灰褐色,叠加成宝塔状。该岩不仅是摄影打卡视觉焦点,也是当地海岸侵蚀地貌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观景平台与观景团</p><p class="ql-block"> 景区在“章鱼爷爷”岩西侧及海岸高地设置两处正式观景平台,均采用防滑防腐材质铺设,配备安全护栏与景观解说牌。观景团需遵循景区规划路线,在指定平台观赏——东平台可全景俯瞰“章鱼爷爷”岩与海蚀洞联动景观,西平台则能远眺斯奈菲尔火山雪顶与海岸玄武岩柱群,是拍摄日出、海浪及极地光影的最佳点位,每日限流接待以保护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海蚀洞</p><p class="ql-block"> 海蚀洞位于“章鱼爷爷”岩东南侧约200米处,由海浪长期冲击玄武岩岩层裂隙形成,洞口宽约8米,洞内最高处达5米,内壁因海水溶蚀呈现深浅不一的褐红色纹理,底部堆积少量海蚀砾石。涨潮时,海水涌入洞内,因空间共振产生浑厚声响;退潮后,洞底露出部分潮间带生物,如藤壶、小海螺等,是观察海岸生态的天然窗口,游客需在景区引导下沿指定步道近距离参观。</p> <p class="ql-block">玄武岩石桥</p><p class="ql-block"> 石桥坐落于海岸西段,距海蚀洞约1公里,为天然玄武岩拱状地貌。岩体因板块拉伸与海浪侵蚀断裂,形成跨度约12米的天然石桥,桥身呈黑色柱状节理结构,桥面宽约3米,两侧悬崖落差约5米,桥下为湛蓝的海水,涨潮时海浪穿桥而过,激起白色浪花。该石桥是斯奈山半岛玄武岩地貌的精华,因结构稳定,成为游客近距离感受海岸地质奇观的核心景点,需注意桥面湿滑,需沿安全标识通行。</p> <p class="ql-block">  3、 隆德兰凯尔悬崖(Londrangar Cliffs)地处冰岛西北部斯奈山半岛(Snaefellsnes Peninsula)西侧海岸,坐标约北纬64°59′、西经23°49′,北邻阿纳斯塔皮(Arnarstapi),南接地狱谷(Helgafellssveit),紧邻挪威海海域,处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极地冷空气交汇地带。其形成源于约8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岩浆喷发后冷却形成的玄武岩经千万年海浪侵蚀、风力雕琢,最终造就了这片独特的海岸悬崖地貌,是斯奈山半岛“冰岛缩影”美誉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形态来看,隆德兰凯尔悬崖并非传统意义上连绵的崖壁,而是由两座突兀矗立的玄武岩柱体为主构成的景观群,最高的石柱海拔约75米,另一座稍矮的石柱与之相邻,二者底部被海浪冲刷出幽深的沟壑,仿佛是从海底直接拔地而起的“岩石高塔”。石柱表面因长期受海风与海水侵蚀,呈现出层次分明的柱状节理结构,灰褐色的岩体上覆盖着零星的黄绿色地衣,在极地光照下,岩石纹理与地衣色彩相互映衬,勾勒出原始而粗犷的地质轮廓。</p><p class="ql-block"> 若从风光特色角度审视,悬崖的魅力随时间与天气呈现出多样姿态。晴朗之日,湛蓝的挪威海与洁白的浪花环绕着玄武岩柱,阳光洒在岩体上,将岩石的阴影投射在海面上,“海洋”的立体景观画卷。海风裹挟着水汽弥漫在悬崖周边,石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极地氛围感。</p> <p class="ql-block">  冰岛红教堂(VIK红教堂)因独特建筑布局,被游客戏称“天然视力检测点”。教堂通体呈鲜红色,矗立在维克镇开阔的苔原上,距镇中心约1公里,无遮挡物干扰。若在镇中心主干道远眺,能清晰辨识教堂红色墙体与白色尖顶轮廓,说明视力状况良好;若仅能看见模糊色块,则提示可能存在视力疲劳或屈光异常,成为游客途中趣味化视力自测的非正式参照,其鲜明色彩与开阔视野为这一趣味关联提供了天然条件。</p> <p class="ql-block">  4、 冰岛欧拉夫斯维克:西部峡湾的静谧港城</p><p class="ql-block"> 在冰岛西部斯奈山半岛的北端,有一座被山海环抱的峡湾小镇——欧拉夫斯维克(Ólafsvík)。这里不仅有冷峻的玄武岩海岸与斯奈菲尔冰川的壮丽背景,更藏着一条充满奇幻色彩的彩虹道路。这条长约300米的街道,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以波浪状铺展在沥青路面上,宛如一道凝固的彩虹镶嵌在小镇中心,成为北欧最具辨识度的网红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彩虹道路位于欧拉夫斯维克主街Kirkjutún,紧邻镇中心的现代艺术教堂。道路的设计灵感源于冰岛传统毛线编织中的绚丽色彩与极光的梦幻光晕,由当地艺术家与市政部门合作完成。路面采用环保型彩色沥青铺设,颜料中融入了石英砂颗粒,既保证了色彩的持久度,又增强了冬季防滑性能——这在年均降雪量达2米的冰岛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  教堂 彩虹路的南端尽头,便是欧拉夫斯维克的标志性建筑——Kirkjan í Ólafsvíki。这座三角形木结构教堂由冰岛知名建筑师设计,通体纯白的外墙与彩虹路形成强烈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5、教会山(Kirkjufell)坐落于冰岛西部斯奈山半岛北岸,紧依格伦达菲厄泽小镇,是这片冰雪土地上最具标志性的锥形山体。它虽仅463米海拔,却因独特的岩层肌理,在雪季成为极地风光的绝佳载体。</p><p class="ql-block"> 每到雪季,教会山便换上纯白盛装——漫天风雪将山体勾勒得愈发圆润柔和,青灰色的岩层被厚雪覆盖,只在山尖或岩缝处露出些许深褐纹路,像极了童话里被冰雪包裹的魔法尖塔。山脚下的教会山瀑布(Kirkjufellsfoss)并未因严寒冰封,水流裹挟着细碎的冰粒从崖壁坠落,溅起的水雾在低温中凝结成冰晶,依附在崖边的枯草与岩石上,形成晶莹的雾凇。</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0日大众摄影4902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