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编写配图:许垚</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文平,又名阿昭。1915年2月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城内十字街69号一户劳动人民家里,有兄弟四人和二个妹妹,陈文平排行第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至1946年,陈文平先后担任云和诏县委副书记、书记,后任闽南特(地)委特派员、闽南地委书记(1947年7月主动退位为副书记,</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让贤卢叨</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期间还兼任闽南政保队副政委、王涛支队第四大队政委、钟骞支队政委、闽南支队副政委、闽粤赣边纵八支队副政委。解放后,任中共龙溪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后主动退位,任地委常委、副专员、兼漳州支前司令部政委)、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1984年离休,1993年1月27日与世长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韬武略 功勋卓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文平自1938年分配到云和诏地区工作,便为云和诏乃至闽南党组织的工作开展注入了创新活力,如创建云和诏第一个妇女党支部、计除罪魁沈东海、开创云和诏地区统战新局面、筹建闽南地委无线电台及复刊《前哨报》等。除此之外,在复杂恶劣的斗争环境中,思维敏捷的陈文平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公田攻坚战、乌山地雷战就是其中二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国民党在公田村边小山设置炮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激战公田,智取敌营。</b>1945年6月16日,由原闽西南经工总队和经工分队整编而成的王涛支队在刘永生的带领下,以“闽南人民抗日挺进队”的名义开赴沿海抗日前线。7月4日,时任闽南特委代书记(同年11月转正)的陈文平带领闽南政保队赶到平和高坑乡乌龙坑与王涛支队会合,改编为王涛支队第四大队,陈文平兼任政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王涛支队冲破国民党层层阻挠,于7月29日抵达官陂林畲村,得知厦门日军已从沿海路线经漳浦、云霄、诏安、饶平黄冈向汕头流窜而去,王涛支队决定先拔除国民党设于公田反共据点“云和诏三县联防办事处剿共指挥中心”,再向沿海前线继续挺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5日凌晨3时,公田战斗正式打响。由于敌营为一字排开的二层连体房,共八九间,且营房外砌有水泥石墙的防御工事,第一支队在黑暗中对第一间营房投弹后,敌其他营房即进行反击,战士李仲方壮烈牺牲。第一大队遂进行作战调整,等晨光微亮时看清敌营情况后再发起强攻,奈何敌负隅顽抗,几次冲锋后仍无法攻克。早已攻下炮楼哨所的王涛支队第四大队赶赴支援时,副大队长张火瑞不幸中弹,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持不下之时,支队代司令员郑金旺与代政委陈仲平紧急召开战时会议,集思广益,最终采纳了第四大队政委陈文平提出的方案:1、占据靠近敌营前的一栋高些的楼房;2、准备一些长竹竿,在近竿尾处捆绑手榴弹,将手榴弹的拉环系在一条长绳上,长绳另一头则握在手中;3、竹竿伸至敌营上方捅破房瓦形成窟窿后,控制手上绳子拉开引线,连竿带弹投放入敌营中进行轰炸;4、在高处小山包设机枪火力点,对敌营扫射,以掩护投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巧炸敌营简笔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猛烈的火力攻击之下,敌营最终于中午11时30分被攻克。此战除击毙部分自卫队官兵外,还活捉了联防办事处少校主任张建雄及所属官兵20余人,缴获步枪25支,驳克枪3支,子弹数千发及手榴弹、大刀,还有电话机、印刷机、军服、文件等物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田攻坚战的胜利,一举拔除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安插在乌山地区的一颗毒牙,使乌山周围的革命基点村迅速得到恢复,也为乌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打开新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巧制土地雷,大摆地雷阵</b>。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内战再次爆发。是时,国民党闽南当局亦调集重兵包围乌山革命根据地,省保安二团团长吴子高亲率一个中队到诏安公田设立指挥部,伙同诏安、云霄、平和三县的地方武装,陈兵于诏安的官陂、金溪、进水、大元中、彩霞、四都,云霄的水晶坪、车仔圩、下河、上坂、仙石及平和的大溪等地,规定“不准粮食进山,不准山货出山”。同时,对乌山根据地采取“军事围剿、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措施,强迫进水、大塘北、火烧龙、北蔗、龙磜等村百姓移民,更将十八间、月眉池的房屋全部烧毁,制造了大片“无人区”,妄图短期内消灭闽南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隐蔽精干、保存力量的前提下,闽南革命武装主要队伍仍集中乌山,据险布防,屯兵整训,但敌人的大肆挑衅和连续进犯,让乌山斗争形势日趋严峻。同年11月,闽南特委改称闽南地委,依据“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边区斗争总方针,将钟骞支队分散“埋藏”,地委机关也暂时撤出乌山,移至南靖树海,而时任闽南地委书记兼钟骞支队政委的陈文平依旧和支队长李仲先一起,带领钟骞支队3个班的战士留守乌山坚持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乌山兵工厂制作的土地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更好地保卫乌山,陈文平审时度势,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实力强弱差异巨大,必须采取以柔克刚,以巧胜拙的战术。在与钟骞支队、云和诏县委的同志们一起讨论后,决定仿效土炸炮打击敌人的方法制作土地雷,对进犯乌山的敌人给予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工作人员常常趁夜下山偷剪敌人的电话线或电线,同时通过白区的地下联络点采集硫磺、硝石、电池、灯泡等材料,其它的则依靠群众,就地取材。材料备齐后,地委书记陈文平亲驻乌山兵工厂,和战士们一起集思广益,快速制造出了首批土地雷100多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地雷阵设于乌山雷公陂地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底,得知国民党保安团林凤祥部即将进犯乌山的情报后,陈文平便带领战士们提前利用乌山雷公陂的有利地形设下地雷阵,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雷公陂大捷,炸伤敌人10多人、俘敌5人,同时缴获枪支5支、子弹500多发、手榴弹4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的大小战斗中,陈文平又及时总结经验,改良提升土地雷的杀伤力,优化引爆操作,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地雷战游击战术,给保安团一次又一次打击,使敌人不敢再嚣张和轻举妄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次主动让贤 彰显高尚品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来,谦让之事不乏其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不居功自傲,面对荣誉不相争,在职务安排上表现出谦让的高尚品格。陈文平就是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春,中共闽南特委书记卢叨调到闽粤边委工作,陈文平接替卢叨,担任特委书记,兼王涛支队第四大队政委和中共云和诏县委特派员。陈文平一边组织部队开展军事斗争,向外扩展革命支点,一边采取灵活措施加强统战工作,打开了闽南人民武装斗争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7年夏,陈文平到广东大埔参加中共闽粤赣边区党的会议。为适应革命新形势,加强和充实各地领导,边区党委决定让卢叨带领一个工作组到闽南地区加强工作。时任边委书记魏金水找陈文平谈话,说明委派卢叨工作组的原因。陈文平听完后,主动提出卢叨到闽南工作不要以工作组的名义,而是让卢叨重任地委书记,自己则退下来当副书记。边区党委经研究后,认为陈文平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态度真诚,就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文平主动让贤一事一时在闽粤赣边区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84年9月,陈文平与卢叨在福州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夏季,全国革命形势喜人,福建的解放进程也迅速发展,中共福建省委开始就解放后党组织的归属、建制和领导人配备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根据省委的人事安排意见,由卢叨担任龙溪地委书记,陈文平担任地委副书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19日,漳州城解放,而漳州解放南北会师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领导人的配备问题,虽然之前中共福建省委对地委已作出人事安排,但南下地委也有自己的任职安排。中共福建省委提出希望双方本着互让的精神,对地委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陈文平考虑到南北干部的团结问题,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再一次主动让位,让出了地委副书记、专员的位置,改任地委常委、行政公署副专员,很好地帮助党组织解决了难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忠诚廉洁 俭朴清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50年10月,陈文平与爱人沈瑶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文平的艰苦奋斗,严以律己,淡泊明志,勤俭朴素的高尚品格,是其人生的一个亮点。革命战争年代的陈文平自不必多说,解放以后虽身居要职,也不居功特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规定,那时的陈文平原可以在机关食堂吃“小灶”饭菜,但是他严以律已,除特殊情况下总是下班后回家同家里人一起生活。有时来漳州办事的老区干部群众,他也不麻烦老区的办事机构安排食宿,而是留在家里同桌吃饭。当他们看着饭桌上摆着的咸海瓜子、咸橄榄、咸芥菜、咸萝卜的“四咸”时无不摇头说:“你当专员,生活就这么简单。阿昭啊,你要加点营养,注意身体啊!”陈文平先是点头称是,而后感慨地说:“这比当时山里的生活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53年,陈文平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至1954年,由于新政权的领导对解放前闽南的统战政策、对当时地方游击队斗争环境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在对待闽南地下党和老区群众的问题上采用了不正确的方式。有不少老地下党和老区群众被错斗、错管、错判,甚至是错杀。陈文平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出面为这些受冤的同志、乡亲讲公道话、作证明,帮助纠正了一部分冤假错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陈文平却因此被指为丧失阶级立场,进行地方主义反党活动,包庇地、富、反、坏、右分子。就这样,他在这次政治运动中被打为“地方主义者”,受到连续批斗。地委有个领导曾劝陈文平在审查材料上签个名,认个错,问题就解决了,不但不用再受批判,官也还能继续当。但正直的陈文平仍然坚持实事求是,拒绝在违背事实真相的错误结论上签字。他宁可丢官,决不丧失原则,尽最大可能保护那些曾经为党、为革命做过贡献的战友和同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衣着上,陈文平喜爱整洁简单,普通布质的中山装是他常穿的服装。1960年,出于“安全”考虑,地委通知陈文平从青年路宿舍搬到地委机关的小楼内。地委秘书科安排警卫班的几个警卫前来帮忙搬东西。在搬东西的过程中,警卫发现陈文平家根本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草席破了洞、蚊帐和被单都是补了又补,几件衬衫也是布满补丁,只有一件未曾补过的白衬衫。所有衣服、被单都装在茶叶箱里,连只皮箱也没有。警卫们感慨地说“这些就是专员的所有家当啊!”他们不禁疑问: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反党的地方主义头子”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4月,“拒不悔改”的陈文平被错误地开除了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工资直降5级。面对不公,陈文平始终认为错误批判可以接受,但错误事实必须澄清,并以书面材料上报地委和省委,提出异议。7月,陈文平被下放到漳浦大南坂农场万安分场,搬迁时一家八口人连同生活家当居然还装不满一部小货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地方主义”以来种种无休止的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没有动摇陈文平的信念。他在农场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种菜、种烟叶,始终把这种不幸与磨难当作是锻炼自己意志和人格的机会,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总有一天会弄清是非。1963年,组织上经过甄别结论,陈文平重新恢复了地委副书记职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983年1月,陈文平带领福建省福州军区慰问团到云霄老区,与群众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文平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对家人同样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亲属家人不要忘记过去,还是俭朴些好。省老区建设委员会在上世纪50年代曾两次将陈文平在老家诏安的房子列为重修对象,专门划拨修房补助款给陈文平老家的亲属。陈文平知道后,当即要求组织把补助他家的专款让给更为困难的老区群众,并再三交代老家的亲属不准向当地政府领取这笔补助款。他也从来不为自己的亲属家人安排工作,相反还经常劝导他们要到农村基层去接受锻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85年夏,陈文平与儿子建福、儿媳妇秀云(中)、女儿丽君(左)在家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1月27日,陈文平在福州逝世,享年79岁。当时积存在身边的现金仅有1000元,其中的600元还是在厦门工作的外甥寄给他当营养费的钱,其他遗物也没什么值钱之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福州的遗体告别仪式上,<b>“傲骨铮铮顶邪气,一生清廉离人间”</b>——这副由老同志余光辉敬献的挽联被治丧委员会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上,省里的许多老同志都肯定了这副挽联是对陈文平同志一生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朴素、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政治品格的最好概括。这,也是陈文平同志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85年,陈文平在诏安九侯山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文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资料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缅怀陈文平》,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乌山风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诏安人民革命史大事记》,2020年由中共诏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诏安党史资料通讯》合订本,2025年由中共诏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校重印(原为1985年诏安党史办编印,共17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