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来,微信视频经常推送“黑河嘎嘎冷早市”。细想,双休清晨自己总围着菜市场,去外地又到处寻找菜市场,再迟钝的大数据也知晓我的爱好了。早市,顾名思义,早晨的市场。早到几点?旭日初升、东方泛白,那里已影影绰绰成了市。</p> <p class="ql-block"> 窃以为,早市区别其它市场至少有三:首先是“早”,清晨四五点出摊儿,六点人头攒动,八点左右即收摊儿;其次是“乱”,必须露天占道经营,吆喝声杂乱,讨价还价一片;第三是“杂”,卖啥的都有,有点类似农村大集,却又相对集中在菜市、早点、小百货。清晨的新鲜里,到处人声鼎沸、烟气腾腾,透着生之乐趣。</p> <p class="ql-block"> 记录过不少南京菜市场,有几个也是响当当的早市,比如:雨花台区西善桥农贸市场、能仁里菜市场,以及江北新区浦东路菜市场。秦淮区科巷菜市场当然也好,无论经营规模、硬件设施、管理水平都算得南京顶流,但相较早市标准,少了点露天面积,多了些“高大上”,“乱”的不够。</p> <p class="ql-block"> 建邺区茶南大街、南湖小区,清早也热闹非凡,却多为室内连家店,可称美食街,算不得早市,迎宾菜市场绝对魅力早市,可惜已退出历史舞台,按主城规划建设要求,即便重新恢复场景,恐怕也很难再现早市氛围了。早市成因复杂,数量及规模注定萎缩,城市越来越新,“老味儿”不够,业态越来越丰富,其并非主流。</p> <p class="ql-block"> 初识早市,在媳妇儿家的小区旁,吉林省吉林市泰山路。印象该是1998年大三暑假,带着希冀首次到访女友家,现任老丈人大早带我逛市场,那种壮观至今难忘,还买了对儿小乌龟,其中一只如今已到七八斤。与媳妇儿成家后,第一次过年回吉林,零下二十多度的户外,泰山路早市照旧热闹。</p> <p class="ql-block"> 路边板房的煤烟混着人们的哈气,飘荡在红色春联与鞭炮间,时不时几声炸响,遍地喜气洋洋。蔬菜盖着棉被保鲜,鱼冻的邦邦硬,朝鲜泡菜带冰碴,还有冻梨、雪糕、酸菜、血肠,都是早市明星。我已多年未回吉林,想念泰山路的早市和松花江畔的雾凇,柏松常发来照片,于是更加想念。</p> <p class="ql-block"> 立秋以来,逛过两个外地早市,济南荆山东路早市、哈尔滨红专街早市,各具特色,相当不错。泉城济南,这里有大学同学刘永和他夫人小乔,利飞又专从潍坊赶来相聚,浓浓情谊,有回家的感觉。济南山多,外高内低,城中积了泉水。</p> <p class="ql-block"> 荆山东路早市,荆山下,海拔不高却有坡度,长约七八百米,典型的菜市场与早点摊结合体。山东不愧全国蔬菜基地,早市菜价仅为同期南京的一半。点了碗麻酱豆腐脑,外加茶蛋、鸡蛋肉汉堡,美美一顿早餐,才九块五!最大魅力还在于本地居民多、原生气息浓烈,真实且踏实,少见自媒的浮夸,流量的骚扰。</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红专街早市另番景象,美食摊位为主,见不着菜市,有少量人参、松子、桦树茸,以及大花袄、毛帽子出售。俨然是网红打卡地,本地居民不多,南腔北调、自拍成群、排队众多,却干不过东北“吆喝”自带的幽默。什么都是“嘎嘎”地,嘎嘎香、嘎嘎甜、嘎嘎脆、嘎嘎糯,连穿的、戴的都被冠以嘎嘎风格!</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没有一只鸭子能飞过长江,可却听不见“嘎嘎”声。东北人的“虎劲儿”、“造劲儿”,于此多有体现,如:巧克力油条,巧克力粉掺进面粉,出锅后犹如老油条,口感真不赖。再如:大饭包,偌大白菜叶包拌了炒菜的米饭,一个就干饱了,儿时在东北是没有如此吃法的。哈尔滨红肠、油炸糕很不错,爱这些老味儿。</p> <p class="ql-block"> 生活有趣,早市成瘾,望君推荐,我必前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