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用英语学科解决学科英语,听起来像是一句绕口令,但细想之下,却藏着教育深处的一场静默革命。我站在讲台上,手里捏着一张学生刚交的英语试卷,上面密密麻麻的语法错误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句意,而更让我皱眉的是——他们在用中文的思维,解构一门本该流动起来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我们教英语,常常不自觉地把它变成“学科英语”:背单词是任务,语法是公式,阅读理解像解数学题,完形填空仿佛在填空格迷宫。语言的温度被抽干了,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识点。可英语本不该是这样。它是一门活的学科,是用来表达、沟通、看见世界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想,能不能反过来?用“英语学科”的思维,去解决“学科英语”的困境?不是把英语当成一门被考试肢解的科目,而是让它回归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比如,当学生搞不清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时,我不再画时间轴、讲规则,而是带他们读一篇英文日记:“I’ve just had breakfast, and now I’m walking to school.” 然后问:“为什么不说 I had breakfast?” 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感受“完成”与“过去”的情绪差异。语言的逻辑,藏在生活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再比如,写作课上,我不再布置“以My Holiday为题写一篇短文”,而是放一段英国小镇的雨天视频,让学生听雨声、看行人撑伞的节奏,然后写下他们“听到的情绪”。有人写:“The rain taps like a shy friend knocking on the .” 这不是语法训练,这是语言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用英语学科解决学科英语,其实就是把“学英语”变成“用英语学”。当我们不再把英语当作被学习的对象,而是作为学习的媒介时,它就活了。我们用英语读科学文章,用英语讨论历史事件,用英语演一场校园短剧——语言成了空气,而不是标本。</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在课堂上少说“这个要考”,多说“你觉得呢?”;少讲“正确答案”,多问“你怎么想?” 学生的眼神慢慢变了,从紧张地等我给标准句型,到主动说:“老师,我有个更地道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原来,真正的语言能力,不是记住多少规则,而是有没有勇气用它表达自己。而教育的意义,或许就是帮学生把一门“学科”,变成自己声音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用英语学科解决学科英语,说到底,是让语言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