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秋境三重奏:生命、人生与信仰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罗曼·罗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星河里,秋天从来不是单纯的季节符号,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立体镜像。它以霜叶为笔、以残荷为纸、以归雁为墨,在千百年的笔墨流转中,书写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彻悟与对信仰的坚守。当我循着这些秋诗的脉络回望自身,竟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秋境与我的生命体验奇妙共振——那些藏在“落木萧萧”里的生命哲思、“橙黄橘绿”中的人生智慧、“晴空一鹤”间的信仰力量,既是古人精神的结晶,也成为我叩问自我、安放心灵的坐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一、秋之“藏”——生命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典诗词中的秋,从不以“凋零”定义生命,而是以“归藏”诠释生命的完整。这种对生命循环的尊重,恰是我在五十载人生中逐渐悟得的真谛。年少时总以为生命当如盛夏繁花,热烈盛放才是价值,直到某年秋日在他乡山林遇见一场落叶,才惊觉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意——那“萧萧”的声响,不是生命的哀鸣,而是落叶回归大地的庄严序曲。每一片蜷缩的叶脉里,都藏着春的抽芽、夏的舒展,秋的飘落不过是生命完成“生长—繁盛—归藏”闭环的最后仪式,正如我在天命之年回望过往,那些曾以为的“失去”与“遗憾”,如今看来都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注脚:失去亲人的疼痛,求学路上的艰辛,成家立业的不易……都像秋叶般沉淀为我生命的养分,让我懂得尊重生命的每一种形态,包括脆弱与不完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的秋山褪去了夏的燥热,露出清瘦却挺拔的筋骨。诗中的“空山”并非荒芜,而是万物回归本真的宁静,正如我在城市奔波多年后,终于学会在周末的清晨静坐窗前,听窗外梧桐叶飘落的声音。曾经我总在追逐“有用”的人生,将加班加点、业绩报表视为生命的全部,却在某个秋日重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猛然惊醒:浣女归家的笑语、渔舟晚唱的悠然,本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我开始学着尊重自己的身体节奏,不再为了“内卷”牺牲睡眠;学着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周末重拾搁置多年的纸笔——原来对生命的敬畏,从来不是追求“不朽”,而是珍惜当下每一个鲜活的瞬间,正如李清照笔下“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秋愁,也并非轻视生命的脆弱,而是以黄花的清瘦喻指生命在困境中的坚韧,让我懂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更让我触动的是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残荷枯槁的枝干在秋雨中静默伫立,却比盛放的荷花更显风骨。这让我想起母亲晚年的时光:她的半生,是围着灶台与针线转的循环。四只嗷嗷待哺的小嘴,是她日夜操劳的坐标——清晨的炊烟里有她揉面的温度,深夜的油灯下是她缝补的针脚,连寒冬洗衣的冷水,都冻不透她想让孩子穿暖的心意。岁月终究在她身上刻下痕迹,心梗缠着生命,胃病扰着三餐,可她从不将苦楚挂在嘴边,只把“为儿女累,值”当作寻常。晚年的她,倒活成了生命的智者。窗台的花草被她养得四季常青,旧报纸上的字被她逐行读出声响,就连檐下的燕子归来,她都要驻足看上半晌。她总说“日子再难,也是主给的甜”,那份在辛劳里沉淀的坚韧,在病痛中仍未熄灭的对生命的珍视,恰是对“活着”最好的注解——真正的热爱,从不是顺境里的欢腾,而是历经风霜后,依然愿与世界温柔相待。如今的她生活起居大不如从前,但每当我看见她整日不闲,便会想起她的话,也更坚定了我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是健康还是病痛,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唯有尊重这份“不同”,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生命和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二、秋之“实”——人生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典诗词中的秋,是“删繁就简”的人生隐喻,它褪去春的懵懂、夏的燥热,以“橙黄橘绿”的成熟姿态,告诉世人人生的真谛在于沉淀而非张扬。这种智慧,在我历经人生起落后方才读懂。苏轼在《赠刘景文》中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彼时苏轼已历经乌台诗案的磨难,贬谪黄州、杭州等地,却在秋的丰硕中悟得人生的通透——橙子的金黄、橘子的青绿,不是刻意的炫耀,而是岁月酝酿的成果。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曾踩着田埂上的晨露长大,把“跳出农门”的念想埋在播撒麦种的泥土里。从油灯下啃书本到攥住大学录取通知书,从二十里外的农村中学任教到在县城里站稳脚跟,再到撑起一个家,每一步都踩着“不容易”的碎石。那段日子,我常在下班后独自走在街边,看秋日的夕阳将影子拉长,偶然读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突然明白自己之前的焦虑,皆因太执着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岁月把五十多载刻在眼角,也让我读懂:生命从不是平地里的奔跑,而是在泥泞中把根扎得更深的过程。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如今都成了丈量“活着”的刻度。所以愈发珍爱每一缕晨光,敬畏每一次呼吸——因为我亲手把“农村娃”的起点,走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景,这份沉甸甸的所得,让我懂了生命最该被温柔以待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现在的我选择沉下心来,在现有岗位上深耕细作: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耐心打磨每一份工作方案,甚至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二十年前,当我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获得进县城任教的名额时,才真正懂得“橙黄橘绿”的深意——人生的收获从来不是“速成”的,那些看似“无用”的积累,终将在某个秋日绽放出果实。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秋居生活,他舍弃官场的虚华,在秋菊的芬芳中寻得“心远地自偏”的宁静,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构。曾经的我以为教育是条追逐喧嚣的路,总在计较讲台下的掌声、教案外的评判,脚步浮在形式的表面,心也跟着在功利里打转。直到岁月磨去浮躁的棱角,才读懂粉笔灰里藏着的重量——每一次备课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为年轻生命搭建向上的阶梯;每一次谈心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帮迷茫灵魂点亮前行的明灯。如今五十有余,反倒比年轻时更懂这份职业的真谛。是啊,教书育人从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对生命的郑重坚守:热爱学生,是看见每个灵魂的独特与珍贵;热爱工作,是敬畏这份“唤醒”的使命;热爱生命,是在年复一年的耕耘里,与无数个年轻的“我”重逢,正因为这样,才让自己的生命在传承中愈发丰盈。原来最动人的坚守,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进生命里。这便是秋诗教给我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好景”,从来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自己内心的“笃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秋的辽阔与苍茫,恰是他对人生格局的隐喻。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次旅行:去年秋天,我们一家去爬崆峒山,到达山顶佰,俯视脚下河水奔腾,看眼前群山绵延,前方的一切都在秋风中泛着微光时。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过往的烦恼都变得渺小——工作中的争执、生活中的琐碎,在天地的辽阔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就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秋景,看似萧瑟,却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联结中,让个体的乡愁与秋的苍茫共振,最终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漂泊”哲思。我从故乡小村到县城打拼,也曾有过“天涯孤客”的孤独,却在秋的辽阔中悟得:人生本就是一场“漂泊”,重要的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漂泊”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格局。如今,我不再执着于“扎根”的焦虑,而是学着像秋空一样包容——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也享受每一次“出发”的勇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三、秋之“燃”——信仰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古典诗词中的秋,从不缺“悲寂寥”的底色,却总能在萧瑟中燃起“向上”的火焰。这种在逆境中坚守信仰的力量,成为我人生低谷时的精神灯塔。刘禹锡在《秋词》中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颠覆千年成见,更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阔,将秋的寂寥转化为昂扬的生命力。想起自己曾被工作的洪流推着跑,生活的压力像块巨石压在肩头,家人的病痛更像冷雨浇透心房。那段日子,迷茫是睁眼闭眼的常态,悲观像藤蔓缠得人喘不过气,总觉得日子只剩灰蒙蒙的底色,连生命都少了光彩。直到某天看见窗边一群白鹤飞过天空,突然想起刘禹锡的诗——“排云”的白鹤不是对抗秋的肃杀,而是借秋的高远舒展精神的羽翼。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信仰不是“一帆风顺”时的锦上添花,而是“逆风翻盘”时的精神支柱。也才忽然醒悟:人生本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剧本,风雨都是修行的注脚。如今再面对繁与难,已能坦然接住——忙里偷闲给家人煮碗热汤,压力大时抬头看看晚霞,病痛的考验反倒让我更懂珍惜。原来真正的强大从不是躲过困境,而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每一寸时光,敬畏每一次心跳,把日子过出温暖的韧性。所以,每当我想起那段日子,便会想起“晴空一鹤”的景象——信仰的力量,从来不是让我们避开风雨,而是让我们在风雨中学会飞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的寒凉挡不住他对山河的赤诚,“迎凉”的动作里,藏着对收复故土信仰的执着坚守。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让我想起自己曾把写作当成心灵的窗口,笔下流淌的都是对生活的热忱,却在工作压力的裹挟下,慢慢将这支笔束之高阁。那时总说“没时间”,实则是让浮躁淹没了内心的声音,看着空白的文档,像看着渐渐褪色的自己。那段时间,我常常在秋日的夜晚重读陆游的诗,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执着,才让我重新拾起纸笔——写作不是为了成名,而是为了安放内心的热爱。如今我终于学会在忙碌里偷得闲隙,用自己的心灵书写清晨的露珠、傍晚的晚霞,也写生活里的小确幸与小考验。文字成了与自己对话的桥梁。原来热爱从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在等待被重新唤醒。此刻握着笔,不仅是重拾爱好,更是以温柔的姿态拥抱生活——在字里行间看见生命的鲜活,也愈发敬畏每一段平凡却珍贵的时光。这让我真正懂得:信仰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坚守”的过程。就像陆游即便“遗民泪尽胡尘里”,依然在秋光中守望“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希望,我也在写作的路上,守着自己的“热爱”,一步步走向心中的“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最让我震撼的,是黄巢《不第后赋菊》中“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菊花凌霜绽放的姿态,将秋的“杀伐之气”转化为反抗命运的信仰力量。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生活中那一次不一样的“抗争”:高中那个周末,推开门看见母亲吊着摔断的胳膊、强装没事的模样,我的心像被生生揪碎。学业瞬间成了累赘,我只想守着家、替母亲扛下所有活计,哪怕从此放下课本。可母亲发了狠,哪怕忍着痛也要催我回校;二哥默默扛起家里重担,只说“你好好读书,就是帮家里”。他们的坚持像一束光,拽着我走出绝望。后来我才懂,当初那声“必须读书”,藏着母亲最深的爱与远见。如今拥有安稳生活,才明白是他们用肩膀为我撑起了未来。这份恩情让我始终敬畏生命里的每份牵挂,也让我学会用积极的心拥抱生活——因为我过的每一天,都藏着他们曾拼尽全力的守护。这我想起黄巢的诗——菊花在百花凋零的秋天绽放,不是因为它不怕寒冷,而是因为它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而我也在这次经历中明白:信仰不仅是“内心的坚守”,更是“行动的勇气”。就像菊花以绽放对抗秋寒,我们也该以行动守护自己的原则,这便是秋诗教给我的信仰真谛: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的坚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站在秋日的窗前,重读那些熟悉的秋诗,我突然发现:古典诗词中的秋,早已不是古人的专属,而是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精神养分。它让我在落叶中看见生命的尊严,学会尊重自我的每一种形态;在橙黄橘绿中品悟人生的智慧,懂得沉淀与坚守的价值;在晴空一鹤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拥有逆风飞翔的勇气。或许,这就是秋诗的魅力——它既是古人精神的结晶,也是我们照见自我的镜子,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的清醒、对信仰的执着,活成如秋阳般温暖、如秋菊般坚韧、如秋空般辽阔的模样。而这,便是我从古典诗词的秋意中,寻得的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走过秋日的三重境,才懂这季节从不是凋零的注脚,而是生命写给人生与信仰的启示录。看落叶归根,明白生命的圆满从不是永不坠落,而是坦然接纳每一段旅程的使命;品人生如秋,知晓起落皆是寻常,那些藏在风霜里的沉淀,终会酿成岁月的回甘;悟信仰如秋阳,纵使前路有寒凉,心中的光也能照亮方向。如今再望秋日长空,我不再只看见萧瑟,更看见生命轮回的庄重、人生沉淀的智慧,以及信仰扎根的力量。这秋境三重奏,早已融进我的血脉——让我以敬畏之心待生命,以从容之心过人生,以赤诚之心守信仰,在往后每一个春夏秋冬里,都能听见心底与岁月共振的、温柔而坚定的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b>乙巳年秋夜于清辉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