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鹤庆入选历史文化名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张树忠</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鹤庆城终于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喜讯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往昔的阴霾,照亮了每一个鹤庆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当剑川古城凭借其厚重的历史底蕴,闪耀地跻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鹤庆却在省级的门槛外徘徊。那份失落与无奈,宛如一片乌云,沉甸甸地笼罩在每一个关心它的人心头。鹤庆县城及周边的每一座古老建筑,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地诉说着不被认可的委屈。</p> <p class="ql-block"> 如今,鹤庆城终于梦想成真,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不仅是时间慷慨的馈赠,更是无数鹤庆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和坚持,为这座城市赢得了应有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坐落于县城东北面的渼龙潭之畔,草海镇大水渼村。小时候,我对鹤庆城的了解,大多源于跟着父母到城里赶街时的新奇与兴奋。街道上的热闹喧嚣、琳琅满目的商品,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长大之后,我对鹤庆城历史的认知,主要来自梁波、田遇春、李国伟等老师笔下对古城的生动描写。他们用文字勾勒出了鹤庆城的往昔岁月,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隐藏在时光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当然,真正让我深刻了解鹤庆城历史文化的,还是鹤庆的五本志书——《康熙鹤庆府志》《鹤庆州志》《民国鹤庆县志》以及解放之后的两版本《鹤庆县志》。这些志书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鹤庆城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志书记载,在宋代大理国时期,高惠在今云鹤镇官厢一带筑起了一座土城,它的形状宛如一只巨大的乌龟,故而俗称龟城。然而,时光无情,这座土城在元末逐渐倾圮,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明嘉靖二十四年正月,知府周集召集工匠,在龟城之南开始创筑新城。历经四年的艰辛努力,到嘉靖二十八年,一座崭新的城池终于竣工。从明、清、民国一直到建国初年,这座新城始终是鹤庆的县治所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 据康熙《鹤庆府志·卷七·城池》记载:原鹤庆新城“周围东三百一十四丈,南六十丈四尺有奇,西增三百一十五丈,北续如之,增广三十五丈,计五里五分,高二丈二尺,厚二丈……” 又据1991年出版的《鹤庆县志》记载:鹤庆县城形似长方梯形,周长3.1公里,中部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56公里,总面积0.6平方公里。它的形状就如同《封神榜》故事中的天台,因此有“鹤庆古城如天台”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周集所建的“天台”城墙,共有366蹲城垛,仿佛是366位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座城市。城墙的四角,各矗立着一座城堡,犹如四位威武的将军,镇守着四方。城墙的墙体之间,按照布防的需要,修建了12个迭折哨位,人们称之为城墙拐角。在城墙四围的内墙根下,等距离设置了24孔内阔外小的排洪孔,被称为“地眼”。据说,城墙上所采用的这些“数字”,寓意着一年的天数、12个月、4季、24节气,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时间的敬畏与理解。城墙雄伟壮观,犹如一条巨龙腾飞于九天之上,故而有“如龙蟠天台”的颂赞。</p><p class="ql-block"> 鼓楼,指的是云鹤楼,它是鹤庆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而所谓的五道城门,分别是县城东门迎旭门及门楼启阳楼、北门镇远门及门楼拱极楼、西门望庚门及门楼仰止楼、南门威远门及门楼来薰楼。值得一提的是,南门内又加建了与威远城门同向的小月城楼,所以才有了五道城门四个方向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六个牌坊六个样”,这是鹤庆城的一大特色。府门街北段的石牌坊,以石为料,采用镂雕与镶嵌相结合的工艺建成。四棵大石柱平列成一大二小三孔门洞,一高两低的重台起拱飞角石雕“屋面”,分三层镶罩石柱顶端,组合成一座亭式坊楼,雕刻精湛,气势恢宏,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南大街中段的太玄坊,为一大二小三孔券门亭式牌坊。它不用木料,全用砖块建造而成。柱体用浮雕花砖砌成,屋顶用拓模砖铺砌。飞檐、出角、挑脊、束带等部位,则用镂空花砖与拼贴砖组合装饰,尽显古朴典雅之美。</p><p class="ql-block"> 马弯头的经魁坊为三孔木结构坊楼重台式牌坊,结构精巧,工艺独特。南门月城的都宪坊和仓河街公栈门口的卡坊属门楼式木结构牌坊,庄重而不失灵动。南大街南段的康氏百岁坊为木结构、四出水亭式牌坊,造型优美,寓意吉祥。这些牌坊造型独特,雕工精湛,充分展示出了白族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是白族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两图八铺”,指的是清康熙年间,鹤庆县城的基层行政设置和户口隶属区划。两图为南厢、北厢,即今云鹤镇菜园村官厢片域。八铺系今云鹤镇境内的龙街铺(南大街南段)、安南铺(南大街北段)、来和铺(鹤阳路东段)、安边铺(西门街段)、州前铺(府门街段)、州后铺(北门街段)、旧州铺(北门外)、水路铺(南门新生邑段)。它们就像城市的脉络,串联起了鹤庆城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八条街”,指的是今县城内的北门街、府门街、东门街、西门街、仓河街、南大街、后街、马弯头。这些街道纵横交错,构成了鹤庆城的主要框架,每一条街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韵味。</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条冲巷”是指今县城的妙觉寺巷、府后巷、文昌宫巷、平静巷、卖糠巷、新华巷、小井巷、大井巷、白衣寺巷、薛家巷、蓝家巷、富贵巷、玄化寺巷(今马弯头街尾过西之巷道)、府东巷、打铁巷、舒家冲、东升冲(今舒家冲对面,进原云鹤镇政府北巷道)、财神巷、三拐冲(财神巷南进伍队巷分道)、彭家冲(财神巷转龙呤庵巷道)、伍队巷、照壁巷、郑家冲(照壁巷南)、康家冲(马弯头横路过东至老县医院处路段)。这些冲巷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深入到了鹤庆城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 “卡”,即卡子,是在交通要道设置的检查或收税的地方。旧时鹤庆县城较大的卡子有七个,东、南、西、北四城门内街口各一个。今西门街与府门街交汇处一个,称三步卡。原公栈址今仓河街中段一个,称木坊卡。南大街中段、财神巷口处一个,称总卡。这些卡子见证了鹤庆城曾经的商业繁荣和社会管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此图郜成义提供</b></p> <p class="ql-block"> “三山”,系人工垒土而成的景观土山。原县政府后厅后的山称府山;原鹤庆中学北院北隅的学山;原县粮食局鉴湖南畔的花山。它们就像城市中的绿色明珠,为鹤庆城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四海”,系当年人们用来泄洪排涝和贮水防火的人造景观的活水湖泉。指县政府后院东隅的府海,原鹤庆中学校园内的学海、畔池;原县粮食局址的鉴湖。这些湖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鹤庆城,历经岁月的沉淀,终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殊荣。这座城,恰似一幅蕴含着深厚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的长卷,正以崭新而优雅的姿态,迎接未来的风云变幻与无限机遇。</p><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负笈远行,离开鹤庆前往外省求学。时光荏苒,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初别鹤庆,眼中所见多是老旧房舍,似觉其略显陈旧落后。然而,四十载的时光,如一支神奇的画笔,为鹤庆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县城面积数倍拓展,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当我踏入县城西片区的新城,眼前的景象已全然陌生,儿时的记忆也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淡去。</p><p class="ql-block"> 唯有踏入东片老城区,看到那古朴的老房子,往昔的记忆才如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空气中仿佛还留存着我离开这四十年间清润的草香,那香气悠悠地飘来,浸透我的每一寸肌肤,融入我的每一根毛发,渗入我的每一滴血液,盈满我的整个心房。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闭上双眸,深吸一口这熟悉的气息,再缓缓吐出,仿佛在与过去的时光深情对话。</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生都在寻觅的,或许正是这样一座能让心灵栖息的古城,一座我儿时急于挣脱的地方。此刻我终于领悟,乡愁并非是一种愁绪,而是一棵永恒的树,没有年轮,永不老去。小时候,离家之路充满了对未知的憧憬,显得那么快乐而短暂;长大后,回家之路满载着对故乡的思念,变得如此幸福而漫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