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来也奇怪,一款游戏“黑神话·悟空”却带火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山西文旅,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都认识了山西,都对山西的那些“老古董”有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但就我个人而言,倒不是因为“悟空”,更不是因为铺天的流量,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山山水水看的疏淡,反而对历史人文的东西愈加喜欢。因为喜欢,便倾心去做,每次出游都要好好做功课。不仅是行程安排,更主要的是弄清到底去看什么。</p><p class="ql-block">本次山西行,更是如此,一套行程攻略做下来,自己就已经深深沦陷了,虽还未成行,就决定以后还要多次进入山西,因为对于中国古建来说,山西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山西现存的28027处古建筑文物之中,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则全部位于山西 ,因而被称为“ 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山西仅“国保单位”就有五百多处,根本看不完,只能说,到一些主要的、有名的文物景点去看看,就不知道要去多少次了。</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并非多么喜欢寺庙,也不是佛徒香客,而是因为那些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大多以实体的形式遗存于寺庙中,我喜欢的是其承载的历史、建筑、绘画、彩塑艺术以及宗教文化。虽然我对这些并不甚精通,但身临其境,它们带给我的视觉冲击、心灵震撼及厚重感动却是无以言表和不可替代的,实在令我心生向往,产生了非亲眼目睹而不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我们一行4人,安排5日自驾游(2025.10.23-10.27):</p><p class="ql-block">D1、自驾至大同,宿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D2、上午云冈石窟,下午华严寺、纯阳宫;</p><p class="ql-block">D3、上午善化寺、法华寺、下午梁思成纪念馆、府文庙、代王府、九龙壁;</p><p class="ql-block">D4、上午悬空寺,下午净土寺、应县木塔,驾车宿太原;</p><p class="ql-block">D5、上午太原晋祠,返程。</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称平城,历史上曾是北魏的都城,辽、金的“陪都”,明清的重镇,是历史悠久的“三朝古都”。作为辽金时期的西京,在中世纪史上是大同的一个黄金时期。</p> <p class="ql-block">1、云冈石窟--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北魏的雄浑与慈悲</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距大同市20公里的武州山。云冈石窟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称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见证着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我们了解北魏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时代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北魏(386年-535年)是北朝时期的首个朝代,由拓跋珪建立,398年迁都平城,即现在的大同(至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建都共计97年)。随后,在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华北,与南方政权形成对峙。这一时期,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实现了北方的统一。重要历史事件:孝文帝和冯太后时期的太和新政及孝文帝迁都汉化。</p><p class="ql-block">开凿的两个重要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首先,在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攻陷北凉后,将当地三万人强行迁移至平城(今山西大同 )。在这被迁移的人群中,有三千人是高僧和工匠,这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佛经、画册、技艺)。其中,昙曜高僧也是从凉州来的,对石窟的开凿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其次,佛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政治需求和个人精神寄托的原因,佛教逐渐在北魏兴盛起来。特别是北魏时期佛教出现了这种观点:拜佛的同时,也是在拜皇帝,皇帝就是佛,佛就是皇帝。但到了北魏后期,由于一些高僧滥用权力导致社会问题频发,如土地侵占等,太武帝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灭佛运动,大量寺院被烧毁,许多僧人被迫还俗。尽管如此,在太子拓跋晃的影响下,部分高僧得以幸免于难,并在后来恢复了佛法。</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景区入口,设在地下一层。我最喜欢的是在通往景区入口下行电梯上方所造的一盏盏佛像灯,很别致,也很打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昙曜广场</p> <p class="ql-block">入口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瘦骨的僧人全身青铜塑像,此人便是昙曜高僧。</p><p class="ql-block">昙曜高僧是云冈石窟的开山鼻祖,他主持修造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书写了浓重华丽的一页篇章。</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穿过雕像背后的大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礼佛大道。共有13对、26根8.7米高的骑象四棱神柱依次排列于礼佛大道两侧,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首先看到的这两台气势恢宏的大柱子是参照云冈石窟中第九窟和第十窟里的柱子复制的。</p> <p class="ql-block">六齿白象背驮花纹细密的莲花座,神柱的每一面刻有双排并坐的佛像。六齿白象是佛教的一种神兽,象征6种达到觉悟的修行方法,且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乘着一头六齿白象降入到自己母亲摩耶夫人腹中的。</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的尽头是一棵挂满金铂叶片、红丝带的菩提树。据说,佛祖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修行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大彻大悟的。很多人都在树下挂符,求财、求福、求平安。</p><p class="ql-block">环绕菩提树四周的石墙上,镶嵌着《帝后礼佛》浮雕,刻画出北魏时期皇家礼佛时旌旗招展、车水马龙的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一座拱桥连接了礼佛大道和灵岩寺。在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也称“灵岩寺石窟”,原寺早已不存。今天我们看到的寺院是2009年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载并结合云冈石窟雕刻技艺,按照北魏建筑特点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块照壁上的字体是北魏平城时期创造的魏碑体。上面刻的是1956年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出土的《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碑的碑文,记载着昙媚造像之事,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其书法造诣被评为魏碑中“结构天成”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左转是一座北魏式山门,门头悬匾“入佛知见”烁金四个大字,两侧对联曰:“于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p><p class="ql-block">走过这座山门,才算正式进入了云冈石窟,心里的期待感骤升,放下我见,入佛知见。</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都平城期间(465-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历时约60多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1100多个佛龛雕刻出1.8万平方米的佛教世界,为灿烂的华夏文明再添一抹亮色。目前云冈石窟主要供参观的洞窟为前20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编号是从东往西依次排列的。最东边是1号窟,而最西边是20号窟。这个编号系统仅是为了研究方便,与开凿时间的早晚无关。若按年代来分,则按上述开凿年份相应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最西边的16至20号窟(即昙曜五窟);中期包括1至3号窟和5至13号窟;最晚的有第4号、第14号、第15号窟,以及位于最西边的一些小型民间窟。</p><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未看到第四、七、八、十四、十五、十六窟。</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第二窟:石鼓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在云冈石窟群的最东端,率先见到的是第一窟和第二窟,它们为一组塔庙双窟,曾被列入云中八景之一的“石鼓寒泉”。</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为石鼓洞。据说,叩地能听到嘭嘭的鼓声。窟内的塔柱分上下两层,顶部雕有飞天,头上高髻环佩,表情温婉。</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因地下有泉水而得名寒泉洞。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p> <p class="ql-block">窟内墙壁上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窟外遗存的一条铁辘轳车轨迹,现被称为“古道车辙”。</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灵岩寺洞</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即灵岩寺洞,云冈最大的石窟,相传为昙曜译经楼,是当时开凿未完工的洞窟之一,也是留下谜团最多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一佛二菩萨像。一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两菩萨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莎。</p> <p class="ql-block">主尊阿弥陀佛,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衣纹流畅,可惜眼珠已经被盗。</p> <p class="ql-block">菩萨头戴宝冠,小腹微凸,精美庄严。</p> <p class="ql-block">露天岩壁上雕刻的菩萨大多已风化。</p> <p class="ql-block">石窟摩云</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到第十三窟都有木质保护,也是内部保存最好的几窟。</p> <p class="ql-block">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曾是云中八景中的“云冈摩云”。</p><p class="ql-block">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它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使窟内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这里既有波斯的兽形柱头,又有中式木结构的斗拱与飞檐、绿色琉璃瓦,运用了民族融合的混搭元素。</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大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五、六窟为双窟。</p><p class="ql-block">第五窟称为大佛窟,主像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第一大佛像。</p><p class="ql-block">第一大佛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头顶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p><p class="ql-block">同时,大佛衣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大佛东壁塑胁侍立佛</p> <p class="ql-block">西侧立佛鼻直眉弯,颇有喜感,被称为“石窟最美佛像”。</p> <p class="ql-block">窟内四壁满雕佛龛、佛像,现存造像龛150多个,造像2300余尊。</p> <p class="ql-block">二佛对坐,凸显对称,肃穆之美。</p> <p class="ql-block">窟内拱门两侧雕有菩提树,形态舒展、红枝绿叶、枝繁叶茂,有“石窟最美圣树”的美誉。</p><p class="ql-block">菩提树顶浮雕四位飞天,线条优美。</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释迦佛洞(第一伟观)</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叫释迦佛洞,为中心柱窟,即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直抵窟顶,因刻有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生平故事系列浮雕,闻名于世,被称为“云冈第一伟观”。</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释迦、多宝对坐像。云冈石窟除了规模宏大外,还掀起了一阵“中国风”的潮流,标志着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可以说,在后世石窟寺中见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中国式佛像龛,大多都是以它为基础构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五华洞</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到第十三窟,因后世敷泥施彩绘,而变得绚丽多彩,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彩绘洞窟,故通称“五华洞”。</p><p class="ql-block">“五华洞”是云冈中期洞窟的典型代表,其集中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此时正处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其窟形、布局及题材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出“汉风渐浓”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阿閦佛洞、第十窟毗卢佛洞是一组双窟</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走进窟内,迎面而建的是一座上辟明窗,下设拱门的牌楼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可以明显发现造像“汉风满满”,雕刻中的建筑形象还出现中国传统的瓦顶建筑,以及极其罕见的“人字拱”、“一斗三升”等元素,反映了开窟时社会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名叫阿閦(chù)佛洞,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 ,高9.8米,施无畏印,面相方圆,身着右袒式服装。</p> <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像的光环设计独特,左侧与右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左侧镌刻的是北魏时期的火焰纹样,古朴而大气;右侧则是清代修复时彩绘的祥云纹饰,显得精巧且华丽。这一光环巧妙地融合了两个朝代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门框上下各有一组飞天。上方为早期形象,身体线条比较有力量,平头逆发。下方更加纤细,高发髻,属于汉化风格。拱门内顶部,雕刻四尊飞天托举一摩尼宝珠。顶部边沿,饰有忍冬纹。</p><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两窟中的飞天形象,对于整个云冈石窟来说,仅仅是九牛一毛。据统计,云冈石窟目前尚存飞天雕刻2400余身,以其优雅的体态、临风飞舞的动感令人过目不忘,堪称中国石刻艺术作品中的精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神圣的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抬眼是号称云冈石窟最美的“屋顶”,两重大覆瓣莲花,八身发型不同的飞天相间环绕团莲。</p><p class="ql-block">其中,逆发飞天形体较大,体格彪悍,一手叉腰,一手托莲,倒踢腿,属北方少数民族男性劲舞;高发髻飞天身材娇小,肢体柔婉,态势飘逸,属汉族女性软舞。可以说,这一画面是北魏平城时代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后室北壁原有一尊不低于9.8米的北魏交脚菩萨大像,已水蚀风化殆尽,现有弥勒佛坐像为后代补塑。</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各为高约6米经后世包泥的思惟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p>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6窟相似,均为中心塔柱窟,具备支撑功能,还可雕刻更多佛像,供人礼拜及绕塔诵经。11窟因未按计划开发,后期有民间参与,因此有些凌乱,但同时增加了一些民间审美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塔身呈四方形,由于塔柱四面开龛,并且云冈石窟坐北朝南,所以正面是南方的保生佛,背面是不空成就佛(位于北方),西面是阿弥陀佛,东面是阿閦佛。</p> <p class="ql-block">东壁有一块碑文《 太和七年造像记》。这是云冈石窟目前发现的最早碑文,也是文字最多的题记。全文共336字,是魏碑书法的精品。它刻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记录了当时寺庙及造像的建设情况。碑文旁边刻有54位善男信女的名字,上方还雕刻了三位菩萨 。在碑文的侧面,也清晰地刻画出了这些人物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两佛并坐,三尊菩萨下方,即是碑文。</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音乐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十二、十三窟为一组。</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也称“音乐窟”。前室雕刻了大量的乐伎、舞伎和乐器,反映了北魏社会的音乐制度及宫廷音乐风貌,是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形制、演奏方式与乐队组合的珍贵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窟顶的飞天歌舞乐伎,更是各个身怀绝技。</p> <p class="ql-block">最醒目的就是夜叉指挥。夜叉两边佛像施禅定印。</p> <p class="ql-block">先抬头看前室窟顶,长方形窟顶雕为8格,每格均呈斗四式藻井,井心刻一团莲,四内壁上飞天围绕莲花旋转,体态轻盈。梁枋相交处雕重瓣莲花,诸莲之间有成对的飞天围绕莲花飞舞盘旋。飞天与莲花将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繁复奢丽。</p> <p class="ql-block">窟顶平棊藻井,中间二个方格内,一尊五头六臂,手托日月,乘坐孔雀的为鸠摩罗天;一雕三头六臂、手托日月、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醯,读音为“西)。下方并列三格,正中格内手托日月的阿修罗天,以及其他护法神像。横枋条上飞天舞姿各异。</p><p class="ql-block">第12窟不仅是云冈石窟的绝无仅有者,而且在全国石窟群体中也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第12窟的北壁为倚坐佛及两尊胁侍菩萨 ,北壁大部分是在清代时重修的,因此整体风格呈现清代特色,并非北魏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佛殿窟</p> <p class="ql-block">13窟内雕一尊巨大的交脚弥勒菩萨 ,高约13米,头戴花冠,面相丰圆适中,颈饰项圈下垂铜铃,胸前装饰璎珞和蛇饰,臂带宝钏、手镯,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p> <p class="ql-block">更吸引眼球的是,菩萨右手臂下的四臂托臂力士,高约1.8米,奋力拖住主像粗大的手臂。</p> <p class="ql-block">在南壁中部并列雕刻三座屋型龛下,雕刻七立佛,高2米: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七立佛的服饰已经转为宽袍大袖的汉式服装,衣纹采用“褒衣博带”,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直接影响。</p> <p class="ql-block">西壁风化严重,除了最高处保留了很少一部分北魏时期的雕刻之外,其余全部被清代泥塑彩绘覆盖,已非原貌。右侧雕一座七层塔,高2.2米。</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是指从第16窟至第20窟的五座洞窟,因五窟的主持人均为昙曜,故得此名。</p><p class="ql-block">有学者认为,五窟中的大佛像代表着北魏的前五位皇帝,即开国皇帝拓跋珪道武帝、第二代明元帝、第三代太武帝、太武帝之子--尚未即位就死去的景穆帝,以及当时在位的第四代文成帝。虽然景穆帝不是正式的皇帝,但他却是太武帝下令毁佛时保护佛教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具体如何排列,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的特点非常统一,全部都是大像窟,所有洞窟都是在顶部呈现穹顶,就像最早鲜卑居住的毛毡房。昙曜五窟的造像前非常狭窄,不如前面第5窟有大的礼拜空间,因为昙曜五窟的建造背景就是礼佛就是礼皇帝,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瞻仰,而不是礼拜。</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p> <p class="ql-block">主像为弥勒菩萨 ,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高达15.6米,是昙曜五窟中唯一作为主尊的弥勒造像。弥勒像两脚交叉坐于狮子座上,刻画的是弥勒菩萨尚未成佛时的形象。由于弥勒佛先于释迦牟尼佛入灭,而文成帝的父亲拓跋晃在当太子时就去世了,因此有人认为这尊弥勒象征着文成帝追封为景穆皇帝的拓跋晃。</p> <p class="ql-block">窟内开拱门和明窗,两侧各有佛龛数个。雕刻的供养人,形象传神,是云冈石窟供养人雕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立三佛洞,早期完整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塑身高15.5米的主尊大佛古朴硕大,有说原型是完成北方统一的太武帝拓跋焘。礼拜者透过明窗瞻仰。</p><p class="ql-block">18窟是早期洞窟中雕刻内容最丰富、最有特色的一座,布局和其他早期的洞窟有所不同。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有燃灯佛和弥勒佛,两侧是胁侍菩萨 ,并且还有十大弟子。全窟设计严谨,布局完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相互对称、呼应。</p> <p class="ql-block">主佛立在很低平的莲花座上,顶天立地,素面高肉髻,面相浑圆,大目、高鼻、垂耳、面带微笑,宽肩,右臂垂下,手已缺失,左手举于胸前持袈裟,身披千佛袈裟,做了一个“扪心自问”的忏悔姿态,这种手心向内的佛像造型可谓“空前绝后”,且其指间有蹼,是一种明显的西方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此类身披千佛袈裟的佛雕像世所稀有。佛经中记载,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都可以遍身现千佛,“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p> <p class="ql-block">主佛两侧这组弟子像雕刻,人物性格分明,神态生动,有的手提净瓶,有的手拈花一笑。还有一弟子从石壁上探头出来,高额深目,眉端卷曲,眼窝深陷,鼻梁高挺,颧骨突出,两颊陷凹,具有显著的西域特征。其双目微颌,面呈笑容,仿佛在悟得佛理后,心灵上掠过的超然与愉悦。</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明窗瞻仰</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又名宝生佛洞,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内壁整齐地雕满千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西侧耳室佛坐像,高约8米,面容饱满,具高圆肉髻,大耳垂肩,眉眼细长,双目微微下视,做微笑状,神态慈祥;右前臂抬起,手置于胸前做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膝上,双足下垂,倚坐;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p><p class="ql-block">本尊坐佛塑像被众多游客喜欢,成为和佛像隔空击掌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露天大佛</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白佛爷洞,原型是昙曜五窟的当值老板, 文成帝拓跋濬,它是云冈石窟中最著名、最具标志性的露天大佛。</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因前壁和窟顶崩塌,使得原本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现已成为云冈石窟、 大同 ,乃至山西省的标志。</p><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两侧原各有一佛,因外侧岩壁崩塌,现仅存东侧立佛一尊。</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是释迦牟尼佛,高约14米,腿部风化严重,高肉髻,头部素面,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衣边饰联珠纹。身后有火焰背光,内有坐佛及飞天等 ,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大佛露天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露天大佛,双目细长,鼻梁高挑,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会看到不一样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头与身体是1比3的奇怪比例,但在仰视时却非常和谐,完全没有违和感。</p> <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云冈石窟:“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然也!</p><p class="ql-block">回望这绵延一公里的石窟:昙曜五窟,凿岩成梵境;太和诸像,镌石作莲台。斧凿声寂,犹闻鸠摩译经;莲花影动,似见法果布道。法相庄严,历千年而不朽。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石窟并非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个民族将信仰与生命镌刻进山岩的史诗,是北魏的风华,在时光的隧道里,永不消歇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2、大同古城--辽金的密语与烟火</p><p class="ql-block">一座古城是需要历史底蕴的,这个底蕴不仅仅是文字记载,更多的是靠承载历史文化的实体来支撑。大同作为曾经的北魏都城,辽金的陪都,除开凿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外,城内的两座辽金巨构足以支撑起古城的半边天,它们就是位于大同古城的华严寺和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古建位置图</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同古城始建于宋朝,盛于辽金,明朝时又对其重新修建。几百年过去了,这座古城历经了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摧残,经历过破败不堪的碎裂,也见证了往日的风采的重塑。</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云梦阁民宿,就在府文庙东南边,朱衣阁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云冈石窟回到古城,我们准备去凤临阁饱饱口福、眼福。</p><p class="ql-block">顺便看一看大同古城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鼓楼: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堪称大同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数百年间点缀着大同 ,美化着古城,成为塞外名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古城中,东西南北各有一座楼,即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南有鼓楼。其中,只有鼓楼是从明代建城时就保存至今的原物,其余均是原样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内的行车主干道中央,有一个由一圈四座木牌楼组成的环岛,让我记忆尤深。</p> <p class="ql-block">这四座牌坊,紧密相连,又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共同组成一个四方形,看起来雄伟宏大。据说,最初建造于明代洪武年间,目的是壮军威、颂功德,有“铜墙铁壁”的寓意。这应该是我见过的中国最大,最有气势的牌楼了。</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古建筑、古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在这里回响。</p> <p class="ql-block">无醋不山西</p> <p class="ql-block">3、凤临阁--大同古城最豪华、超极网红的饭店</p> <p class="ql-block">凤临阁是一家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店,位于鼓楼西街、华严寺东侧。</p> <p class="ql-block">凤临阁始创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最初叫“久盛楼”。相传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访至此,与酒家女李凤姐上演了“游龙戏凤”的故事,凤姐病逝后,正德皇帝为纪念她,将酒楼更名为“凤临阁”。</p> <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西逃路过大同,凤临阁献上精心制作的“百花烧麦”,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赐名“凤临烧麦”,凤临阁从此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凤临阁主楼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内部曲栏回廊、移步异景,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诸多样式和风格,融合南北古建精髓,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随手一拍就是大片,许多人来此排队吃饭打卡。</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微缩石雕</p> <p class="ql-block">美味烧麦序</p><p class="ql-block">形如石榴,秀色招天客;</p><p class="ql-block">气若芰荷,清香引洞仙。</p> <p class="ql-block">明档烧麦</p> <p class="ql-block">百花烧麦是凤临阁的招牌美食,其薄皮大馅,汤汁饱满,9种肉馅对应9种花形,花汁入馅,鲜而不腻。</p> <p class="ql-block">大同名菜:老大同什锦锅</p> <p class="ql-block">4、华严寺--梵宇天工,辽金魄</p><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侧,原称“大华严寺”,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始建于辽,金代重建,出于契丹族对太阳的崇拜,华严寺坐西向东。</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全国唯一一座辽金皇家家庙,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佛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p><p class="ql-block">华严寺历经战火与不同时期的损毁,除辽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宝殿外,几乎无其他建筑存留。2008年,大同市对华严寺启动重修工程,历时两年,耗资4.1亿元,重建了山门、普光明殿、文殊普贤阁、华严宝塔等。整体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尽管是新建之物,与辽金遗构毫无违和之感。</p> <p class="ql-block">普光明殿内供奉的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 ,右侧为普贤菩萨 ,塑像继承了辽代造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壁画精美异常,是由中央美院150多名师生,历时3年,绘制完成的工笔重彩壁画,吸取了敦煌、永乐宫等历代壁画的艺术元素,是当代壁画的杰出之作。</p> <p class="ql-block">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千年华严寺,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有两处院落,俗称上寺和下寺,是我国目前辽金古建保有量最多的古寺,堪称辽金古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外檐额枋下,雀替上雕刻的龙穿牡丹非常精致,并施以彩绘,无声地倾诉着古寺所经历的千年风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是上华严寺的核心,八大辽构之首。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毁于辽末战火,金代在旧址上重建,明清有修葺。所以大雄宝殿为辽代的地基、金代的大殿、明代的彩塑、清代的壁画。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辽金佛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单檐庑殿顶,正脊两侧一对硕大的琉璃鸱吻,它们一改前朝鱼尾造型,更贴近龙状,且高达4.5米,由8块琉璃构件组成,已超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p><p class="ql-block">一南一北,一对鸱吻,造型不一,对立而坐,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北端的鸱吻是金代原物,琉璃虽有些褪色,却难抵时光的珍贵,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鸱吻”。</p> <p class="ql-block">南端的鸱吻为明代修葺补制,色泽更为亮丽。</p> <p class="ql-block">走入殿内,中间供奉五方佛,五方佛旁分立六尊胁侍菩萨。意为教化大千世界的东、西、南、北、中各方位。五方佛中间的的三尊佛像为明代木塑造像,另外两尊为后来补塑的泥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侍立二十诸天彩塑,每尊彩塑打破传统造像笔直挺立的常规,身躯前倾15 - 19度不等,此设计可使塑像面部不受灰尘沾染,同时又寓意佛像仿佛正俯身聆听佛法,虔诚之态尽显。</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殿顶与我们看惯了的明清建筑完全不同,天花板上每一个方格描画的图案都不样,且绝不重样。</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壁,有21幅清代巨型壁画,沥粉贴金,画工精细,色彩鲜艳如初,保存完好,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壁画面积之大仅次于永乐宫壁画。</p><p class="ql-block">壁画牌子上记载的文字是:“雲中鐘樓西街興榮魁信心弟子畫工董安”。云中是大同古称,董安是清代民间画工。</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p><p class="ql-block">是下华严寺的核心,是专门存放佛经的,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大殿右门之上的“古刹重新”匾,据说是雍正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古味浓郁、森严肃穆的薄伽教藏殿,创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代比上寺的大雄宝殿还要古老,是华严寺资格最老的大殿和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教藏殿。殿内拥有29尊精美的辽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主尊佛为竖三世佛,由北向南依次为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皆有六尊弟子或胁侍菩萨。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菩萨,由北而南依次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心立刻静了下来,深深地沉浸在佛国净土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菩萨无论是面相,还是装饰均深受唐代的影响,面容丰腴饱满,身材曼妙婀娜,肃穆庄严,菩萨神情清净优雅,姿态优美飘逸。</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尊合掌露齿胁侍菩萨造像,体态婀娜优雅,裙带飘逸自然,面相丰满圆润,尤其那露齿微笑的神情,既含蓄又充满亲和力,一扫宗教造像的威严刻板,洋溢着人间生命的活力与智慧之美,被郑振铎先生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1982年国家发行的一套《辽代彩塑》邮票,其中一枚就是合掌露齿菩萨,当年作为国家名片游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天宫楼阁:更为神奇的是,在殿内后窗处,还雪藏着一座依想象中的天宫式样所打造的天宫楼阁,以拱桥形式跨越窗户使天宫楼阁5间相连,颇为精巧,我国现存唯一的辽代建筑模型,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满壁的楼阁式壁藏,更是天工巧夺。</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初冬的古刹中,处处可听到风过檐下的风铃之声。佛教中有一首风铃偈:浑身似口挂虚空,不论东西南北风;一律为他说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p><p class="ql-block">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背后有一座巍峨的高塔,它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恢复建造的华严宝塔。</p><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最特别之处是不用一钉一铆,按照我国古代纯木榫卯建筑技艺建造,是继应县木塔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p><p class="ql-block">塔身四面悬挂的匾额,皆出自名家的墨宝,颜真卿、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王羲之······无论哪一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从小听到大的👍👍</p> <p class="ql-block">步入华严宝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绕过佛祖,我们向下而行,前往一座按旧制新修的纯铜千佛地宫。</p> <p class="ql-block">华严宝塔地宫是目前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纯铜质塔室地宫,因四面墙壁上供奉着1000尊铜佛,被称为“千佛地宫”。</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看来,铜是可以再生的,符合佛教轮回的观念。因而,整个地宫用100吨铜打造,不论是天花板、地面、墙壁,也不管是雕饰、佛龛和佛像,全是纯铜制成。</p> <p class="ql-block">地宫中央是一座水晶舍利宝塔,据说,里面供奉着佛界高僧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走出华严寺,慕然回首间才发现,出口竟然是下华严寺的山门。</p><p class="ql-block">华严寺是辽金建筑的典范,是信仰与美学的极致融合。最动人处,是那份穿越战火与岁月,依然饱满和沉静的精神力量。它不言语,却让每一颗浮躁的心,都在此寻得片刻的安宁与皈依。</p><p class="ql-block">堪堪圆满。</p> <p class="ql-block">5、纯阳宫</p> <p class="ql-block">吕洞宾是唐代山西人,大同纯阳宫又称吕祖观,是为供奉吕洞宾而建。在山西从北到南的一条中轴线上共分布了三座纯阳宫, 大同纯阳宫称为“北宫”,芮城永乐宫为“ 南宫 ”, 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南北呼应,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丘处机师从王重阳,王重阳师从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6、善化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山门兼做天王殿,坐北朝南,建于金代初年,单檐庑殿顶,是现存最古老、等级最高的金代山门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藏着四座辽金遗构,即一座辽构、三座金构,是我国辽金寺庙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文物价值丝毫不逊于华严寺。</p><p class="ql-block">现如今山门不开,游客需从侧面角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大门上方高悬“威德护世”的匾额,字体敦厚有力。</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为明代重塑,较通常所见天王更具特色,其中广目天王右手握蛇,左手持珠,怒目斜视,被网友戏称为最萌的“显眼包天王”。</p> <p class="ql-block">横眉怒目,姿态威严。</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里走,便是善化寺的中殿,雄踞于一米多高台基上的三圣殿。远远望去,它拥有善化寺曲线最优美的庑殿顶,正脊较短,垂脊弧线平缓开阔,屋檐呈翼状向上翘起,像展翅的大鸟。</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单杪双昂六铺作,其补间斗拱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斜拱。</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的两个立柱之间便是巨大而华丽的斜拱。斜拱一共有五层,层层叠叠,形如怒放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居中,文殊、普贤及两尊胁侍菩萨相伴左右。5尊彩塑皆为金代所塑,后全部被重新彩绘,致使金代风貌丧失。</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内,精美壁画前有一通石碑,被称作朱弁碑(南宋文学家,朱熹的叔祖父),碑文记述了寺院历史与圆满大师重修的事迹,是善化寺最早的历史记录。走到近前,看到碑文是难得的书法妙品,通篇的楷书小字,规整流畅,书法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后就是善化寺的主殿,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有月台、木制牌楼;左右设有钟鼓二楼。</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三圣殿到大雄宝殿,三座清一色的单檐庑殿像套娃一样,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在国内古建中实属非常罕见。三座殿堂从大屋檐到大斗拱,肃穆大气,没有一点儿多余的细节,辽式建筑的精髓都在其中,是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三米多高台上的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善化寺最大的建筑,也是寺内唯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在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中,以单体面积排名第三。</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供奉着端座于莲台上的五方佛,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殿内彩塑共计33尊,是中国辽金彩塑之代表。</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的上面,有大殿中唯一一个藻井,极为繁复华丽,令人惊叹不已,可以说是金代藻井建筑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彩塑都是一篇独立的、用形体写就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侧高台之上置有二十四尊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威武雄健无比,是佛教雕塑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诸天塑像中最漂亮的应该是吉祥天女和鬼子母,尤其吉祥天女低眉垂目、庄严沉静,眉目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悲悯,与她对视,你会顿感时空凝止、烦恼尽除、心静如水。</p> <p class="ql-block">殿内墙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190多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普贤阁,高高耸立于大雄宝殿西侧,虽然体量最小,然而结构精巧,形制古朴,是实实在在的金构,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山门正对面的五龙壁,是明万历年间的遗物,至今保存完好,它原是大同城南兴国寺的照壁,1980年乔迁至此,与善化寺作伴共筑盛世美颜。照壁长19.9米,高7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满蘸着辽金文化的华严寺与善化寺两寺,大部分建筑都很好地保留了初建时的风貌,圣洁的感觉充满了寺院的每一个角落。漫步善化寺,那辽金的密语,就藏在这片片青瓦、根根梁枋之间,与今日的市声混杂在一起,成了这古城独一无二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7、法华寺--唯一的覆钵式喇嘛斜塔</p> <p class="ql-block">这座巨大的三间四柱七楼式,黄绿琉璃相间的牌坊便是法华寺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那一块块黄、绿色琉璃拼成的牌楼,色泽艳丽、光彩夺目,在一色澄碧的天空的映衬下,分外大气、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牌楼进去就是天王殿,但写的不是天王殿,而是法华寺。</p><p class="ql-block">法华寺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圆顶阁楼式钟楼十分罕见,据说是结合蒙古包的特点设计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落,正中是三士殿,殿前挂“常乐我净”匾,大气庄严,又不失灵动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三士殿的后墙很美。繁密华丽的斗拱下,一整面红墙上开出圆门,很有古韵。</p> <p class="ql-block">来到最后一进院落,远远地看到,一座并不高大,但却十分唯美、圣洁的喇嘛塔伫立在蓝天之下。这是一座分量非比寻常的古塔,它是藏传佛教典型的风格,是大同市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也是法华寺内唯一的古文物。</p> <p class="ql-block">法华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是一座印度式白色砖塔,塔形体俊美,而不失古朴,集中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六边形塔座,塔身上部为黄、绿、紫三色圆形琉璃收檐,共有八层的相轮,色彩绚丽的琉璃在素雅的白色塔身之上,更显华丽夺目。顶部为塔刹,饰以仰莲、宝珠等,显得十分俊俏、雅致。</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塔的始建年代?塔内有没有舍利?为谁而建?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争议,有人说是元代,有人说是明代。但到目前为此,历经数百年,白塔没有人敢动过。据塔身向东偏斜程度推算,据说有70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白塔后面就是藏经阁了。藏经阁,最醒目的便是排排铺设的黄色琉璃瓦,铺陈出庄严大气、富丽堂皇的气势。琉璃瓦上,建着五个宝顶的塔刹,带着浓浓的异域风情,与前面的白塔、山门的黄绿琉璃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藏经楼的血经塔由住持万德法师所写,他闭关三年,每日刺破指血书写经书,以小楷字体写成了十五部血经塔,总计达482016个字。这些血经塔是用人血抄写佛经在宣纸上形成的书法作品,文字小而密集,字体美观工整,字色呈淡红色,稍远一点看,像一座浅红色的七层宝塔,这就是血经塔。血经塔真迹每月只在初一、十五亮相两天,我们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静默矗立,新旧交织--砖石是古老的,风骨依旧;檐角的风铃却似带着新铸的清音。这恰是整座大同古城的隐喻,在重现的辽金气象里,鲜活的信仰仍在香火中延续。古今在此重叠,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一种生动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8、和阳居--非遗传承老字号店</p> <p class="ql-block">饭庄采用四合院设计,古色古香,牌楼与建筑细节体现中国传统元素。</p> <p class="ql-block">老大同什锦锅:什锦荟萃、三晋一绝,被央视推荐的他家菜品</p> <p class="ql-block">炖羊杂</p> <p class="ql-block">浑源凉粉,香辣子与土豆粉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麻辣兔头</p> <p class="ql-block">小米煨鸡毛菜</p> <p class="ql-block">财神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9、梁思成纪念馆--国内唯一一座</p> <p class="ql-block">和阳门是大同古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将军徐达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在北魏城郭旧址的基础上加筑外壁而成。是大同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早期城门实物,也是四个城门中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纪念馆就在法华寺东侧,穿过城墙和阳门,跨过御河,一片下沉式灰色建筑,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国内唯一一座梁思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的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四次到山西,研究古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础框架。</p> <p class="ql-block">10、府文庙--中国第一文庙</p> <p class="ql-block">走过祈福门楼,就到了府文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高大森严的六柱三跨式大牌楼,这座大牌楼即大同府文庙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文庙是用于祭祀至圣先师孔子和推广儒家礼制教化,而设立的重要建筑,也称孔庙,或夫子庙。</p><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建于北魏太和年间,是孔子故乡之外修筑的第一座文庙,是 中国历史上学校立孔庙之始,开启了全国各地建立“学校+孔庙”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府文庙的第一道门,门额上写有“棂星门”三个大字,是文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文庙免费开放。惊喜。</p><p class="ql-block">来,让我们走进大同府文庙,瞻拜至圣先师,感悟文脉绵延。</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上的一龙壁,雕龙飞动,精美中尽显庄严宏伟。再次惊叹大同不愧是龙壁之乡。</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一龙壁共有4个</p> <p class="ql-block">走过棂星门,一座四柱三跨的石牌坊赫然入目,中间的门额上方刻有孝文帝题词“文圣尼父”四个大字,是为第二道门——仪门。</p><p class="ql-block">大同文庙曾作为北魏的中书学,辽代的国子监,金代的太学,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尽管大同文庙论名气比不上南京夫子庙,论历史比不上曲阜孔庙,论规模比不上北京 孔庙,论影响甚至没有吉林文庙大,但却被称之为中国第一文庙。因为大同文庙是我国众多孔庙中,第一个将官学及主管教育的机构与孔庙结合为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第三道门——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谒圣庙者要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坐落在高高的月台之上,座北朝南,单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明代原物,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为整个文庙的核心,也是文脉绵延的精神圣殿。</p><p class="ql-block">虽已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但仍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踏上正中雕有双龙戏珠的方形丹陛的石级。</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门上的匾额为光绪御笔的“斯文在兹”,四个字既是对孔子的赞赏,又是对后人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孔圣人端坐在殿堂中间,上有朱漆匾额“圣集大成”。我们在此瞻拜,感受大殿蕴含的孔子所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上覆黄色、绿色琉璃瓦,体态宏大,鸱吻吞脊,飞檐高翘,望之俨然。</p> <p class="ql-block">大同蓝,大不同!一碧如洗,彻底颠覆了我对大同煤都的刻板印象。蔚蓝孤高,沧桑浩瀚, 大同的蓝,令我心醉。</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进院落的尊经阁,是府文庙中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尊经阁,也称藏书楼,为三明两暗、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式建筑,更是一座富有深刻内涵的精神圣殿。</p><p class="ql-block">一楼檐下有“博学审问”牌匾,配以“古今学问在审问审问方成学问,天下常道非可道可道师法常道”楹联,涵盖了儒、道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二楼悬挂着“千言道经贯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楹联,道明学习儒学经典文化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11、大同九龙壁--中国九龙壁之首</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为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大同九龙壁建于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比北京九龙壁早了350年,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一座,且其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4倍。</p><p class="ql-block">除了上面的龙是四爪的,其余都是最高规格无人能及。</p> <p class="ql-block">正中心一条正黄色坐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下部为琉璃贴面须弥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狮、象、麒麟、鹿、飞马等动物图案,壁身正面雕刻九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中。</p> <p class="ql-block">全部壁面用426块黄、绿、白、赭、紫、蓝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壁顶部为仿木构庑殿顶,檐上勾滴、瓦垄、脊兽、戗兽俱全,正脊上雕刻行龙、莲花等图案,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12、代王府--中国小故宫</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蓝琉璃瓦、朱红色高墙,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群。就是有大同故宫之称的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是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的王府,是明代最大的王府建筑群,其规模是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但其创建的时间却比故宫还早24年,因而堪称“天下第一王府”、“ 中国小故宫”。明末,代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夜晚有演出活动,门票有点贵哦</p> <p class="ql-block">大明科举</p> <p class="ql-block">云中花神</p> <p class="ql-block">凤舞九天</p> <p class="ql-block">大同的古建,无论是原始建筑还是原址重建,文化脉络清晰,其制作技艺、建筑形制或者其承载的历史云烟,宛如星辉灿烂。</p> <p class="ql-block">13、紫泥369粗粮季</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神级粗粮餐厅,美食排行榜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黄花香酥鸡</p> <p class="ql-block">莜面鱼</p> <p class="ql-block">黄米凉糕,色泽金黄,甜而不腻,精致小巧,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爱了❤❤</p> <p class="ql-block">14、大同古城街巷夜景</p> <p class="ql-block">用灯光唤醒沉睡的古建,回望被封存至今的昔日辉煌,连同千年的文化一起镌刻在历史的时间轴上。</p> <p class="ql-block">龙聚祥饭店,据说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可惜这次没时间品尝了</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里漫步,最动人的不是某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这种完整的时间肌理。</p> <p class="ql-block">我风尘仆仆地赶来,或许就是为了在此地,与这阵风,迎面相遇。</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四合院,里面别有洞天,讲述了大同下辖县的著名史地风物。</p> <p class="ql-block">一个院子一个县,这个是浑源县</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文旅真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灵丘县</p> <p class="ql-block">黄油啤酒,一口下去,香</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美丽古城的夜色里,当真应该感谢耿彦波市长复建古城的大手笔。想到九龙壁冷,犹存藩邸王气;华严寺深,尚藏辽代遗珍;梵宇琳宫,参差十万人家;戍楼雉堞,阅历九边风霜的大同人文底蕴,不由感慨:那些追寻历史的学家们当真可敬,而我等俗人也只能在这方寸之间,浅浅遥望一下岁月深处的莫测光影,感叹一下千年历史的繁复变迁、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抚慰一下内心深处的惊心动魄。</p> <p class="ql-block">15、悬空寺--凌空危挂的恒山第一胜景</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北岳恒山主峰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修复遗存,被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历经1500年的风雨,走过了若干朝代,至今仍高挂于悬崖之上,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教理,后改名“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远看,重檐殿阁、红墙黄顶的悬空寺就像一件绝美的工艺品镶嵌在山体上,飞檐翘立,立柱孤悬,巧夺天工,像一个玩具一样小巧而精致,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p> <p class="ql-block">1633年,徐霞客游览恒山并著《游恒山记》,赞誉悬空寺为“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李白曾游历悬空寺,被其奇险壮观的景象震撼,挥笔在岩壁上写下“壮观”二字。有趣的是,他觉得仅“壮观”二字仍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惊叹,又在“壮”字旁边加了一点,形成了独特的“壮观”题刻。</p> <p class="ql-block">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崖上一片楼体大部分悬空而筑,犹如神楼仙阁,凌空危挂。谁也没有想到,这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令人心悬的“危楼”,一挂就是15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山门的门洞小巧玲珑,上方门券内题有“悬空寺”匾额,上有砖雕仿木垂花顶。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带着对悬空寺的无限好奇,正式登上这座传奇的空中楼阁,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灵魂只有登临了才能触摸到(登临票限量售卖,旺季很难买到)。寺内共有80多尊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造像,涵盖了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的造像,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呈“一院两楼”布局,楼阁殿宇40间,宛若孤悬于悬崖之间的一片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整个寺院重重叠叠,形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又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南北呼应,相对而立的钟鼓楼,内有木梯直通二层,玲珑别致的门窗造型异常精美,且成为了游人们争相打卡点,也成为了进入悬空寺内的第一个拥堵点。</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佛教传说,古时此处山洪常泛滥,百姓民不聊生,故在山崖悬空建起寺院,以起到镇妖的作用;道教传说,北魏王朝将恒山作为道家的重要道场,进行说法修炼,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遂在崖壁悬空建造了这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位于连接钟鼓楼的连廊之上,是我国最小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三佛殿:是大雄宝殿的中间殿阁,供奉着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三尊脱纱佛像,这些佛像为明代彩塑精品,是悬空寺的镇寺之宝,只能隔着玻璃参观。脱纱塑像高50㎝,重不超过3㎏,因其工艺繁杂,成像后轻巧精美,被视为天下雕塑之瑰宝,价值连城,全球只有两处存世。</p> <p class="ql-block">再加上朱红的门窗,金色的琉璃瓦,墨绿的滴水檐,浓墨重彩的壁画、泥塑等点缀,使得整座寺院更加古韵幽深。</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两侧分别矗立着三层高的南楼和北楼。南楼从低到高分别是: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从低到高分别是: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又称“吕祖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以及其旁侧的柳仙和童子。</p> <p class="ql-block">一侧是山体,一侧是万丈深渊</p> <p class="ql-block">表面看上去,支撑悬空寺的是这些木桩,其实它们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则撑在坚硬的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木桩是为了安抚人心,在寺底下安置了梁柱。</p><p class="ql-block">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灵活变化,融兵家道理于建筑之中的科学设计,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技艺高超,单凭这一点,悬空寺就可称之为巧夺天工、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观看,几十根筷子似的木柱顺着嵯峨山 势,顺高就低地支撑在底部。难怪当地流传着“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同时,也不由得被古人的聪明,巧夺天工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最高处的三教殿内并列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中间)、老子(左)和孔子(右)像,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展示出中国古代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这才是悬空寺的真正价值与灵魂!能够欣赏到寺内的“三教”造像,便是登临悬空寺的首要意义!</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端坐正中,面目安详,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老子,清高洒脱,大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孔老夫子双唇紧闭,横眉怒目,似有不乐之色。</p> <p class="ql-block">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字。“公输”指古代建筑巧匠鲁班,栈道巧妙的将两楼贯通,可谓是“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连接南北楼的空中栈道是悬空寺“悬”之精髓体现。</p> <p class="ql-block">美妹步步惊心</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镌刻的“空中色相”:从佛学角度解读,“空”与“色”是《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核心思想的浓缩--“色”指一切物质现象,“空”则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空中色相”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最坚固的,未必最实在;最持久的,必是与自然共生。</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郑洛在《早过悬空寺》中写下“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的诗句,被镌刻于寺内崖壁。诗句描绘的晨曦薄雾中的寺庙,与“空中色相”的意境高度契合--在虚实之间,引导人们思考存在与虚无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夜宿山寺》李白</p><p class="ql-block">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p class="ql-block">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p> <p class="ql-block">再看一眼壮观的悬空寺,强烈感受到,不管是李白的“壮”,还是徐霞客的“观”,都难以述尽悬空寺的壮哉。它更是一种哲学象征:在至险至绝之处,人类的精神反而能寻找到一种奇特的平衡与安宁。那不仅是寺在悬空,更是心在悬空之际,寻得的一片净土。</p> <p class="ql-block">大同的行程结束了,我闭目回味。正如梁思成所言: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记忆,尤其是历史文化之城,无论是古风遗韵,还是特殊阶段的喧嚣动荡;无论是昔日的车辙烟火,还是今日的富裕祥和,都是一条脉,一条城市文脉。在大同这条文脉里,有鲜卑的雄健,有辽金的精髓,有民族的融合,有信仰的虔诚。它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而是我亲眼见过、亲身感触过的温度与震颤。大同,这座“平城”,其实从未平淡。它将最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骨骼与肌理里,静静的等待着每一位有心人来研读。</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