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呢称通宝汽车,美篇号87153826</p> <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的第一天,阳光正好,王书法家与家人自驾周边游,前往平和县坂仔镇,专程瞻仰林语堂故居与纪念馆。这片孕育了世界文化大师的土地,带着秋日的清朗,静静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被藤蔓轻抚的石砌拱门,木牌上“林语堂故居”几个字朴素而温润,仿佛是从岁月里自然生长出来的。门旁那块蓝底白字的门牌“162”,像是一个沉默的坐标,标记着一段通往过往的入口。树影婆娑,微风拂过,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也带着旧时光的回响,引领我们走进那个曾孕育出幽默与智慧并存的灵魂之地。</p> <p class="ql-block">石门依旧,绿意如初,王书法家和家人在门前合影,笑容落在古老的门框里,竟不显得突兀。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扇门不只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像是连接今人与往昔的一道缝隙——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拍照留念,而是想从这片静谧中,听见一点百年前的读书声,嗅到一丝灶火间的饭菜香。</p> <p class="ql-block">林语堂故居坐落在坂仔的花山溪旁边,朴素的闽南民居风格,透着乡土的亲切。石筑的大门推门而入,仿佛能嗅到当年大师在此生活时的烟火气,或许是母亲烹煮的闽南菜肴香,或许是庭院里花草的芬芳。而不远处的林语堂纪念馆,则系统梳理了这位文化巨匠的一生,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笔下《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作品,让西方世界读懂了中国的韵味;他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学者,对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至今仍给人深刻启迪。</p> <p class="ql-block">走进主屋,砖石与木材构筑的空间里,光线从雕花窗棂间斜斜洒落,照在斑驳的墙面上,也落在几条老式长凳上。屋内没有过多修饰,却处处透着生活的痕迹。木梁横贯屋顶,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屋中流转的时光。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少年林语堂坐在角落翻书,窗外蝉鸣阵阵,屋内墨香淡淡。</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他的画像,目光温和,嘴角微扬,仿佛正准备开口讲一段风趣的哲理。旁边的展板记录着他如何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如何在异国他乡写下对故土的思念。那些泛黄的手稿影印件静静陈列,字迹流畅而有力,像是思想仍在纸上行走。几幅书法作品点缀其间,墨色浓淡相宜,与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一间侧室里,四幅书法悬于白墙,内容皆出自林语堂散文中的金句,或谈人生,或论闲趣。屋子中央摆着几张长木凳,若有人坐下,大概也会不自觉地放轻呼吸。屋顶的横梁裸露着木质纹理,岁月在上面刻下深浅不一的痕迹,一如他笔下那些关于生活、关于故乡的句子,越品越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的展品静静诉说着往事,只见那泛黄的手稿、旧时的照片、翻译的著作、使用过的器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大师的思想和历史印记。特意带女儿驻足其间,为她讲述林语堂的故事,他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寻找平衡,如何用幽默与智慧解读人生,如何将故乡的记忆融入文字。看着女儿好奇的眼神,知道这趟行程已在她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充满对文学的兴趣,对多元文化语言的好奇,萌发了她后来大学功读外语翻译的理想,让这场瞻仰超越了单纯的“参观”,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张老旧木桌前,仿佛还能看见他伏案写作的身影。桌上摊开的稿纸、一盏旧式台灯、几本翻旧的词典,构成一个思想者的日常。墙角的黑板上似乎还留有他随手写下的英文短句,字迹潇洒自如。这间屋子不大,却让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开阔——那是精神世界的辽阔,是从故土出发,走向世界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文学馆门前,绿树掩映下的石板路延伸向远方,牌匾上“林语堂文学馆”几个字庄重而温润。横幅写着“悦读经典·养德励志”,竟是当地暑期研学活动的现场。父女站在门前微笑合影,他们的神情里没有喧嚣,只有一种沉静的敬意。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喧哗的传播,而在于这样无声的驻足与凝望。</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的庭院里,林语堂的名言:“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此刻的心境。这片故土滋养了林语堂的灵性,而他的文字又让世界认识了这片土地。带着女儿在此驻足,不仅是为了让她初步了解这位文化大师,更是希望她能在这份文学熏陶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走出故乡与世界的联结。</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一尊林语堂雕像静静伫立,背后是刻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宣言。雕像前,有人驻足,有人低语,有人默默拍照。阳光洒在他的肩头,仿佛为这位跨越语言与文明的行者披上一层金光。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而是带着笑意的邻家智者,用最平实的语言,讲最深邃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吾国与吾民》的封面在展柜中静静陈列,林语堂的肖像凝视着来往的读者。这本书曾让无数西方人第一次以平等、幽默、理解的眼光看待中国。它不是一本学术论著,而是一封写给世界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情与从容。如今,它依然在诉说:真正的文化输出,从不是强加,而是分享。</p> <p class="ql-block">展览室内,黑白照片串联起他一生的足迹:童年在坂仔奔跑的身影,青年负笈海外的背影,中年执笔写作的侧影,晚年归乡探亲的微笑。墙上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动荡又丰盛的时代。书架上陈列的译本来自世界各地,德文、法文、日文……他的思想早已跨越山海,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瞻仰了林语堂故居与纪念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连接故土与世界、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大师的敬意,更有一份文字与故土交织的温暖,让人感悟真正的文化巨匠,永远是从故土生长,却向着人类文明的星空仰望。</p> <p class="ql-block">图片和部分内容由王书法家提供,向他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