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金秋十月,市委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赴江西井冈山红色教育,我作为其中一员,有机会再次踏上重游“中国第一山”的“朝圣”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革命摇篮”。1962年3月,朱德在重上井冈山时,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题写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井冈山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深秋的井冈山,天高云淡,毛竹青青,满目葱茏,空气清新宜人。苍翠的群峰似乎又在向我们叙述着那段红色的历史。18年前,我曾经有过一次井冈山的旅游经历,去过茨坪、茅坪,聆听过博物馆讲解员对革命历史的介绍,瞻仰过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次重上井冈山,感觉眼前的革命老区变化也很大,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交相辉映,令我耳目一新。屹立在菖蒲村公路一侧的井冈红旗雕塑,是我们进入井冈山的第一个景点,飘扬的红旗上镶嵌着五角星、镰刀斧头和“井冈山”字样,鲜艳夺目,瞬间便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在菖蒲一户农家乐庭院里,红米饭、南瓜汤成为我们来井冈山的第一顿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次红色之旅的活动半径主要在茨坪。茨坪有一条用鲜花和红旗装饰的街道,宽展、笔直,叫红军南路,是该镇的核心区域,沿路分布着多个红色文化地标与公共服务设施。高大雄伟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矗立在街道一侧,街的另一侧过去是一块稻田,现在已被开发成人工湖泊挹翠湖和天街商业步行街区。挹翠湖很美,因“挹翠映波”得名,湖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状,湖心岛以山石奇谲、蕙兰繁茂为特色,周边环绕林荫大道及亭台楼阁,水乡山色风景如画。天街商业街融入了民俗文化、红军文化等多种元素,是购物、餐饮和休闲的绝佳去处,夜晚时分,漫步其间,流光溢彩的氛围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茨坪,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顺序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黄羊界哨口、红军造币厂、红四军医院旧址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所到之处,无不为星星之火的早期革命之艰难而感慨万千,无不为革命先烈腥风血雨的斗争事迹所感染、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是低吟着毛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词作,登上云雾弥漫的黄羊界哨口的。在哨口工事、红军营房遗迹前我极目远眺崇山峻岭,似乎又感受到了当年“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战争场面。看着伟大领袖那手飘逸、遒劲的书法碑刻,老人家当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磅礴气势和天才般的智慧又浮现在眼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奔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井冈山小井有一处用杉木皮制作的屋面、全木质结构的房子,上下两层,就是原红四军医院。院落比较空敞,两侧矗立着白衣战士救死扶伤和“张师长献盐”的浮雕。在当年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因缺医少药不知夺去了多少红军伤员年轻的生命,这所战地医院给了战士们生的希望和继续斗争的信心,这里也曾发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的这幢房子,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残忍地杀害。在战地医院旧址的展览室内,我第一次比较详实地了解了当时担任医院党总支书记的曾志同志的革命事迹,她的家国情怀堪称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我为那一代革命先驱胸怀信仰,大公无私的情怀钦佩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于1928年5月创办的金属铸币机构,主要负责人便是王佐。该厂借用上井村民房作为厂房,采用墨西哥银元版式,通过熔铸缴获的银饰、银器,手工铸造银元,为了有所取别,在每枚银元上凿刻了“工”字标识。我饶有兴趣地了解了这段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史实,并且意外地明白了老辈人称呼银元为“鹰洋”的缘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茨坪以北的北岩山峰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傍山而立,掩映在苍山翠柏之中。踏入陵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宋任穷同志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匾额。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是两组平台,第一组49级,象征新中国的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时所建。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和忠魂堂。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是毛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遒劲大字。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众多花圈、花篮。我们也像众多瞻仰者一样在此深深鞠躬,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千千万,其中最著名的十大烈士分别是:卢德铭、王尔琢、张子清、伍中豪、何挺颖、宛希先、陈毅安、袁文才、王佐、朱云卿 ,他们均为红军早期核心指挥员或政工干部,在创建根据地和反“围剿”战斗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先烈不少已为后人熟知。在革命先烈事迹展区,有一幅刘仁堪烈士牺牲前的画像令我久久驻足。1929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刘仁堪受尽了敌人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当迈步刑场时,敌人割断了他的舌头,他竟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的大字,成为他革命信念的永恒象征。还有被敌人剜眼、割鼻、断臂的闻化鱼烈士等等,为了革命的信仰,视死如归,他们的坚强意志为后人所景仰,他们永远活在共和国人民的心中。在井冈山的每一天,我都被这些英雄事迹所感动、所震撼,心情一直难以平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井冈山盛产一种竹子叫毛竹,有一处幽静清雅的竹林叫百竹园,这里最具特色的便是毛竹。行走在百竹园,我才有机会认真地观赏毛竹的生长。它秆型修直挺拔,根系发达,能在浅层土壤下的岩层及石缝里生长。据介绍当年井冈山军民曾将毛竹制成竹钉、竹筏、竹扁担等工具用于日常生产和黄洋界保卫战。在百竹园入口处,摆放着一尊石碑,雕刻着袁鹰老先生的散文《井冈翠竹》,文中将井冈山毛竹描绘的淋漓尽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在老先生的笔下,井冈山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杖断了还有竹鞭、竹根,是活生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再版。在他那优美的文句中,井冈山的毛竹,象征着井冈山人民的坚贞不屈,是革命竹,不仅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功勋,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内涵。首先是其坚韧不屈的气节,其次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无论风吹雨打,从不变色,无论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之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传唱人江满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民歌传唱至今,其中有一首客家山歌叫《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也是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的主题曲,抒发了井冈山人民对红军的那份特殊的革命情感。在井冈山期间,我们有幸见到了这首山歌的传唱人,红军烈士江治华的孙女江满风。这首山歌就是当年江治华烈士创作的歌曲之一,烈士孙女江满凤唱着爷爷留下的这首山歌走进《井冈山》剧组、走进了北京。江满凤,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因为一首激荡人心、感人肺腑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而出名,也因为她传承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感人事迹,成为全国的道德模范,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我坚信,井冈山革命的薪火会代代相传,井冈山革命的精神会万古常青,生生不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