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行记:丹霞染彩,古寺寻幽

微微

<p class="ql-block">  张掖,这座被称作“甘州”的西北古城,恰是地理的精妙交汇点——横亘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带,东牵武威,西接酒泉,南望青海,北依内蒙古。独特的区位让它既有高原的雄浑,又藏丝路的温婉,而我此行,便在有限时光里,撷取了它最动人的两抹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在奔赴张掖的路上,首先收获了意外惊喜!从车窗望出去,明长城的遗迹在戈壁上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  在长城驿服务区偶遇明长城新河6号敌台,断壁残垣间尽是历史的厚重感,随手一拍都是时光的印记。看着历经沧桑的城墙,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号角声在风中回荡,历史的震撼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新河6号敌台</p> <p class="ql-block">  明长城新河6号敌台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建于明代,是明长城河西走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新河6号敌台与附近的长城墙体一样,采用黄土加石块夹沙等材料修筑而成,虽经风沙剥蚀,仍较为坚固。</p> <p class="ql-block">长城墙体</p> <p class="ql-block">  抵达七彩丹霞景区时,已是下午四点。行驶在路上,没看到有多少车子,可是到达目的地,偌大的停车场停满了旅游大巴车、私家车,来来往往的游人,转了七八分钟,才找到一个停车位。</p><p class="ql-block"> 七彩丹霞景区和许多旅游景点一样,要乘坐旅游观光车进入景区,我们是从北门入口路线(仙缘台→云海台→锦绣台→虹霞台),据说是最经典的线路。</p><p class="ql-block"> 按照景区线路顺序在每一个景点的站点下车,走木栈道登高观看拍照,然后,再乘车去下一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阳光褪去了正午的炽烈,化作温柔的金纱,轻轻覆在连绵的岩壁上。在大巴车上,激动的看着路上的岩石开始有了色彩,车上的游客开始躁动惊喜,原本浓烈的色块被晕染得格外醇厚——赤红像陈年的葡萄酒,沉淀着岁月的厚重;橙黄似刚熔的蜜蜡,泛着温润的光泽;第一站仙缘台到了</p> <p class="ql-block">云海台</p> <p class="ql-block">  七彩丹霞由几万年前的湖盆地貌沉积而成,在雨季和旱季的交替过程中,不同的金属离子被氧化成不同的价态,导致底层呈现五彩斑斓的颜色,然后再经过多次的地壳运动,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今天的七彩丹霞地貌。这是大自然亿万年的沧桑变迁,自然的神奇太伟大了。</p> <p class="ql-block">  青绿色如同被夕阳浸软的碧玉,悄悄藏在岩层褶皱里。沿着木质栈道走向看台,风里带着西北特有的干爽,脚下的碎石偶尔发出轻响,抬头望去,云影在岩壁上缓缓游走,原本静止的山峦仿佛有了呼吸,每一道纹路都被阳光勾勒得格外柔和。</p> <p class="ql-block">  一道一道地,远远望去,就像一道彩虹。这分明是上帝打翻了颜料,满山色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  山体的色彩一层层,怎么看着都像一大块肥瘦相间‘五花肉’。</p> <p class="ql-block">最漂亮的虹霞台,在夕阳下更加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最惊喜的是临近傍晚的“日落时刻”。当夕阳渐渐沉向地平线,余晖穿过云层,给丹霞镀上了一层金红的光晕。原本分明的色彩开始交融——赤红与橙黄晕成了暖金,青绿与淡紫揉成了烟粉,整座山峦像是被点燃的云锦,七彩虹霞台景观色彩丰富、艳丽,在夕阳余晖映衬下尤为绚丽,已成为景区的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天地间铺展开来。站在观景台边缘,看着光影一点点变化,直到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山尖,将岩壁染成深邃的玫瑰色,才懂何为“丹霞夕照,胜却人间无数”。那一刻,周遭的喧闹仿佛都被定格,只剩下眼前的色彩与心底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热气球来了,晚上还有精彩的夜场…</p> <p class="ql-block">  若说丹霞是张掖的“外在惊艳”,那大佛寺便是它的“内在深沉”。这座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的古寺,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曾是西夏国的皇家寺院,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枢纽。</p> <p class="ql-block">  张掖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作为历代皇室敕建之寺院,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 --卧佛殿、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释迦牟尼涅槃像、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藏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誉满华夏的稀世之珍金银书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集建筑、塑像、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起始线和天山廊道段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代王朝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各民族在张掖境内融合发展的杰出创造。其华美庄严的建筑布局、旷远深厚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等,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折射了西部民族的创新和魅力,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张掖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p> <p class="ql-block">  步入寺内,最先被震撼的是卧佛殿中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佛身长达34.5米,肩宽7.5米,横卧在木质佛龛中,双目微阖,嘴角噙着淡淡的笑意,仿佛在诉说着“生死一如”的禅理。佛身由泥塑彩绘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衣纹的褶皱仍清晰可见,色彩也未曾完全褪去,尤其是佛胸前的万字符号,金箔熠熠生辉,透着皇家寺院的威严。殿内四壁还留存着明清时期的壁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与丝路风情,画中飞天的衣袂飘带似在随风舞动,商旅的驼队仿佛正从壁画中走出,每一笔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p> <p class="ql-block">  张掖大佛寺是西夏皇家寺院,在大佛殿内,降龙罗汉形象不是罗汉脚踩着龙,而是让龙悬挂在房梁上,象征君主的龙不能被踩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香火袅袅中,耳畔偶尔传来僧人的诵经声,浮躁的心瞬间沉静下来,仿佛能透过殿宇的飞檐,看见千年前西夏皇室在此礼佛的盛景,听见丝路商队的驼铃声在寺院上空回荡。</p> <p class="ql-block">弥陀千佛塔,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泥塑</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保护寺院的女道士是姚尼姑(法号本觉),是新中国成立后守护张掖大佛寺的最后一位出家人,保护镇寺之宝《永乐北藏》等珍贵经书,姚尼姑的护经故事为这座千年古寺增添了传奇色彩,体现了佛教信仰中的坚守精神。</p> <p class="ql-block">山西会馆</p> <p class="ql-block">  短短一程的张掖之行,未及遍赏平山湖大峡谷的“西北科罗拉多”风光、山丹皇家军马场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之景,却已被丹霞的夕照奇景与古寺的千年底蕴深深打动。张掖的美,既有自然馈赠的磅礴,也有人文沉淀的厚重,若有机会重来,定要细细探寻这“甘州”大地上更多不为人知的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