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殊途同归促高效”——原阳县第四初级中学九年级数学赛课活动

💞 💞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精神。教育局明确指出,要聚焦课堂主阵地,创新教研模式,通过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激发教学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p><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的绝佳载体。所谓“同上—堂课,架构各不同”。今天,我们将围绕初三数学的核心课题——《中位线》,由 [赵欢欢] 老师和 [徐玲] 老师进行精彩的课堂展示。</p> <p class="ql-block">  课程开始以后,赵欢欢老师首先出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掌握其性质,并能进行严谨证明。”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抬起头,目光聚焦在屏幕与黑板之间。这一刻,课堂的节奏已然被悄然设定——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带着问题与目标主动前行。</p> <p class="ql-block">  目标明确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翻开课本与导学案,围绕“中位线连接的是哪两边的中点?”“它与第三边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有人翻阅教材寻找定义,有人在草稿纸上画图验证猜想,还有人小声争辩着“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适用”。赵老师缓步穿行于课桌之间,偶尔俯身倾听,适时点拨。</p> <p class="ql-block">  导学案的设计层层递进,从观察到猜想,再到初步验证。一组学生在纸上画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逐一标注中点并连接中位线,试图归纳共性;另一组则尝试用尺规测量,验证中位线是否真的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其一半。</p> <p class="ql-block">  讨论告一段落,赵老师邀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分享小组的证明思路。他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讲解如何通过延长中位线构造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性质。台下学生专注聆听,提出也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证明。</p> <p class="ql-block">  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赵老师对中位线的核心性质进行系统梳理。她手持教具,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示证明过程,语言简洁而精准:“连接两边中点的线段,不仅平行于第三边,且长度恰好是它的一半。这个结论,我们称之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她特别强调了证明中的关键步骤——如何通过构造辅助线实现转化,并提醒学生注意几何语言的规范表达。</p> <p class="ql-block">  同一课题,徐玲老师的课堂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她同样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在组织上更注重节奏的把控。学生讨论时,她不断巡视,目光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困惑的表情。当发现一名学生面对导学案迟迟未动笔时,她轻轻蹲下身:“你卡在哪儿了?是不是不知道从哪里画辅助线?”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问题引导思考:“如果我们要证明平行,通常有哪些方法?”学生眼神一亮,仿佛被点亮了思路。</p> <p class="ql-block">  在徐玲老师的课堂上,讨论也十分热烈。她鼓励多元思路:“数学没有唯一路径,只要逻辑成立,都值得尊重。”这种开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也让思维在碰撞中不断深化。</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赵欢欢老师课堂上那名勇敢走上讲台的学生,还是徐玲老师班里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群体,都展现出高度的课堂参与感。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这种转变,正是“同课异构”背后最动人的教育图景。</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总结环节,徐玲老师以清晰的逻辑将整节课串联起来。她不仅讲解定理本身,更强调其在几何体系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教室后排,几位听课教师安静记录。他们不仅关注教学流程,更留意学生的真实反应。有人标注“学生自主讲解环节参与度高”,有人写下“教师巡视时提示精准,不越位”。这些笔记,将成为后续教研的宝贵素材。</p> <p class="ql-block">  课后,张主任与初三数学组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他首先肯定了赵欢欢老师“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从目标引领到自主探究,再到学生展示,整个流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同时,他也提出建议:“在证明环节,是否可以引入更多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讨论中,各位老师频频点头,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引起大家的思索与共鸣。</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同一课题,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都致力于唤醒学生的思维,都坚守着课堂的育人本质。一节《中位线》,不仅讲清了几何关系,更映照出教学的多样可能与教育的深层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