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Wei.吴</p><p class="ql-block">文字‖雁翎.魏</p> <p class="ql-block">旅游大巴稳稳地行驶在外高加索山脉南麓的缓坡上,里海缓缓地吹来湿润的风,眼前湛蓝的天空、起伏的山峦和异域的风情,都为我送上了一段千年烟火与自然奇观的难忘旅程。</p><p class="ql-block">高加索山脉如一道巍峨的界碑,将大地划分为内、外两域,北边的内高加索,是俄罗斯的广袤疆域,南边的外高加索,则散落着多个小国家,我此行的目的地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三个“人少、景美、故事多”的小众国度。</p><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像一颗镶嵌在东欧与西亚十字路口的宝石,东临里海的碧波荡漾,南接伊朗的异域风情,西与亚美尼亚、土耳其和格鲁吉亚为邻,北望俄罗斯的辽阔疆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在19世纪末,这里就因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崛起,并成为了高加索地区的工业心脏。如今的阿塞拜疆,正在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浪潮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国际航班,降落在首都巴库之时,广州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但这里才是当天的晚上8点,脑海里立即浮现出“穿越时空”这个词。是的,那一刻真的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我穿越了万水千山,我穿越了云海苍穹,我穿越了历史长河,从广州的现代化都市,来到了巴库的古老之城,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旅程。</p> 古老的欧亚建筑画卷 <p class="ql-block">巴库古城是阿塞拜疆人文古迹的核心,12至15世纪建成的厚重石砌城墙,如历经沧桑的巨龙环绕古城,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城门处的浮雕仍能窥见当年的精美。</p><p class="ql-block">踏入古城,蜿蜒的街巷盛满异域风情,浅黄色基调的建筑将阿拉伯风格的圆顶、拱券与欧洲建筑的尖顶、雕花巧妙融合,后期的巴洛克房屋更添几分精致。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石板路上,斑驳光影间,仿佛能在现代与古代之间自由穿梭。</p> <p class="ql-block">希尔万沙宫(Shirvanshah's Palace)坐落于巴库老城(Icherisheher)制高点,是15世纪希尔万王朝的统治中心,被誉为阿塞拜疆中世纪建筑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其建筑群包含宫殿、八角亭、清真寺和陵墓等,浅黄色石材砌筑的墙体与穹顶线条完美融合,雕刻工艺展现了波斯与伊斯兰艺术的精髓。这里在1964年,就被划为博物馆保护区,现与巴库城墙、少女塔共同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宫殿的建造背景,与1191年希尔万王朝迁都巴库密切相关,地震摧毁原首都舍马基后,统治者在此奠定了新都的基石。建筑群不仅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其水利系统(如水库)和防御设计也反映了中世纪阿塞拜疆高超的工程技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与希尔万沙宫齐名的,是古城中的少女塔。这座建于12世纪的塔楼,是汗王宫殿建筑群的一部分,也是巴库的象征之一。在2000年的时候,它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少女塔”的名字,有许多传说,有人说它曾是公主的居所,也有人说它因从未被外敌攻破,才像少女般“纯洁”。无论哪种传说,这座塔楼都真实地见证了巴库城的兴衰。</p><p class="ql-block">古城内的古老集市,是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这条街就在少女塔附近,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行人踩踏得异常光滑,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售卖着充满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色彩鲜艳的地毯上,绣着传统的几何图案;古朴的铜质器皿里,泛着温润内敛的光泽;各种古玩饰品,每一件都恍若藏着一段远去的故事。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偶尔也会递上一杯当地的红茶让游人品尝,</span>看见我们,还会用中文说“你好”,古丝绸之路延续下来的繁华和喧嚣,让我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18世纪商队驿站,就如同走进一座被时光凝固了的城堡,斑驳的墙壁上悬挂着发黄的老照片,空气中弥漫着久远的气息。</p><p class="ql-block">驿站是梯形建筑群,有八千多平方米,242间客房环绕着中央庭院,庭院中开满了各色玫瑰花,花香四溢;马厩的石槽,仿佛还残留着当年草料的味道。我徜徉其中,想象着夜晚穹顶天窗泻下的月光,会与烛火交织;深藏在砖瓦间的茶叶与香料气味,也会在晨露与晨光中,氤氲出曾经的芳香。</p> 历史文化的艺术瑰宝 <p class="ql-block">沙马基的JUMA清真寺,又称沙马基周五清真寺,是高加索地区第二古老的清真寺,仅次于734年建造的杰尔宾特周五清真寺。</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公元十世纪的清真寺,见证了沙马基的沧桑。历史上,沙马基曾遭受11次大地震,许多建筑在地震中化为废墟,唯有这座清真寺得以幸存,堪称奇迹。</p><p class="ql-block">走进清真寺,白色的墙体与蓝色的穹顶清新雅致,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进来,在地面上形成斑斓的光影,让人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舍基汗王宫殿,则让我见识到了阿塞拜疆手工艺术的精妙绝伦。比如宫殿的窗户,用了近5000块彩色玻璃,镶嵌在木格子里而成;内墙壁画则包含花卉、狩猎及战争主题,绘制细腻而又传神。该建筑反映了18至19世纪,丝茧贸易对商人宅邸及宫殿建筑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762年的宫殿,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却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坚固如初。宫殿的正面装饰着漂亮的七彩玻璃,阳光透过玻璃,将室内映照得色彩斑斓;室内的手绘壁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从花鸟鱼虫到人物故事,生动细腻、色彩鲜艳,像是画师刚刚完成了的创作。</p> 火山岩石天地奇观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的自然景观,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从里海之畔到火山之巅,每一处都超乎我的想象。</p><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乘坐着当地的老旧小轿车,在凹凸不平的小道上颠簸前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坐在副驾驶座上,见烂泥路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土坑,眼看车轮就要陷入深坑,司机只潇洒地转动了一下方向盘,车子就稳稳当当地避开了,看来这些司机一天跑几十趟,都练出了高超的“避坑”技术。</span>沿途我看见有很多黝黑的液体,从泥地里直往外冒,司机说那是石油,惊讶之极的我,瞬间认可了阿塞拜疆,这个石油王国的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到达了一处丘陵地带,狂风几乎可以把单薄的我吹起来。那一座座天然形成的小土堆上,泥浆正从地底下汩汩涌出,感觉非常的奇妙。</p><p class="ql-block">在蔚蓝的天空下,那些冒着气泡的黑色精灵,既像与游人咕嘟咕嘟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又像是大地在轻柔地呼吸。我忍不住蹲下身,将手探进冒泡的泥水里,一种冰凉感瞬间浸润指节,触感细腻而又柔滑,像是摸到了一块流动的墨玉。</p><p class="ql-block">风掠过泥丘,带着泥浆特有的腥甜,远处的火山群,在太阳的照射下,居然闪着金光,让我生出一种,闯入了另一个神秘星球的恍惚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戈布斯坦岩石艺术遗址,</span>是一片荒凉却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高地。这里没有葱郁的草木,只有突兀的岩石在阳光下默默矗立,岂知这些岩石却真实记录着,跨越万年的人类活动痕迹。</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六千多幅精美岩石雕刻,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拼图,拼接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世纪的人类文明图景。我小心抚摸着岩石的表面,还能清晰触感到雕刻的纹路,岩石上那些追逐猎物的原始先民,那些自由奔跑的野鹿,还有那些简陋的船只和神秘的符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湿润时期,人类曾在此地的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我仰望着这些用岩石记录下来的画面,对古人生存的智慧,对自然的永恒,心生敬畏。在2007年,该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些刻在岩石上的痕迹,便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戈布斯坦的岩石是沉默的历史,那么Yanar Dag火山便是“火的国家”最鲜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当我到达那座被誉为“燃烧的山峰”火山之时,看到了熊熊的火焰,从山体的裂缝中喷涌而出,据说火焰燃烧的温度可高达1200°C。那天因为天气太热,火焰附近温度又过高,我只好站在远处观赏。</p><p class="ql-block">只见那橘红色的火苗在风中不停跳跃,就像是大地的心脏在跳动,据说这火苗已经持续燃烧了4千年,当地人视这火焰是神明的馈赠,很多印度、伊朗等地的朝圣者,会专程来到这里,在火焰前许下心愿。</p> 舌尖上的欧亚盛宴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的美食如同其文化,是欧亚风味的巧妙融合,美食不仅是对游人味蕾的抚慰,更深藏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我们品尝的皇帝手抓饭,堪称“国菜”,米饭颗粒分明,吸收了羊肉油脂与藏红花的独特香气,点缀着葡萄干、胡萝卜与杏仁,色香味俱全,一口下去,是满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而陶罐羊肉餐则尽显粗犷与醇厚,厨师把羊肉、土豆、洋葱与香料一同封入陶罐,埋进炭火中焖煮,开盖的瞬间香气扑鼻。我们品尝的羊肉软烂脱骨,汤汁浓郁,搭配新鲜出炉的馕饼,好吃到没朋友。</p>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p class="ql-block">古城与古迹代表着阿塞拜疆的过去,火焰塔与黑达尔阿利耶夫中心,则是这片古老土地拥抱现代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火焰塔是巴库的地标式建筑,三座塔楼设计成曲线优雅的火焰状,仿佛三簇熊熊燃烧的火焰,呼应着“火的国家”的传说。塔体用蓝色的镜面玻璃做外装饰,无论在巴库的哪个角落仰望,人们都能看到它折射出来的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而黑达尔阿利耶夫中心,则是建筑艺术的奇迹。这座由阿塞拜疆裔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建筑,彻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直线与棱角,大量使用层层跌宕起伏、弯曲变化的柔美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洒脱,又似天马行空般灵动。我站在中心前的多个方位欣赏,都能感受到它不同的视觉惊艳:时而像海浪涌动,时而又像丝带飘扬,阳光洒在建筑表面,光影随着线条流动,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墙,哪里是顶。</p><p class="ql-block">扎哈·哈迪德为阿塞拜疆设计的这座标志性建筑,不仅是扎哈“解构主义”风格的巅峰呈现,更成为了阿塞拜疆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据我所知,广州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澳门摩珀斯酒店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是出自这位阿塞拜疆籍,顶尖的女设计师之手。</p> 后记 <p class="ql-block">回望阿塞拜疆之旅,那些画面依旧清晰:里海的碧波与泥火山的黑浆,Yanar Dag火山的烈焰与戈布斯坦的岩石雕刻,巴库古城的石板路与火焰塔的流光,还有皇帝手抓饭的香甜与陶罐羊肉的醇厚。</p><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是欧亚文明的交汇处,自然奇观与人文古迹在此共存,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在此共生。阿塞拜疆人的热情,更让我们的旅途暖意融融,只要彼此的目光相遇,微笑、点头,或者一句“你好”,都能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不感寂寞。</p><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热门旅行地的喧嚣,却以“火国”的炽热、历史的厚重、自然的壮美与生活的鲜活,成为里海之畔最璀璨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