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博物馆

板蓝花儿开

<p class="ql-block">重阳节那天,阳光正好,老伴和我一早便去了南宁博物馆。听说馆里办了重阳活动,我们俩都动了心思,想着趁这秋高气爽的日子,走走看看,也沾点节日的喜气。刚进园区,就瞧见几处摊位支了起来,绿树底下摆着几张小桌,糕点的甜香随风飘来,让人心里也跟着暖乎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个摊位前站定,几盘重阳糕整整齐齐地码在竹碟上,颜色层层叠叠,像是把秋天的温柔都蒸进了糯米里。老伴笑着说:“这糕还是小时候的味道。”我点点头,也记不清多少年没这么认真地吃过一块重阳糕了。摊主递来一瓶饮料,凉意沁手,我们并肩站着,一边吃一边聊,话不多,却句句踏实。树影斑驳,横幅在风里轻轻晃动,那上面写着“情暖重阳”,倒真像是把人的心也焐热了。</p> <p class="ql-block">老人独自坐在木桌前,面前的重阳糕还冒着淡淡的热气,他轻轻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眼角微微弯起。阳光从窗外斜斜地洒进来,落在桌角那块写着“重阳糕”的牌子上,映出几分旧时光的影子。他没急着走,只是慢悠悠地吃着,偶尔抬头看看展厅入口,仿佛在等谁,又仿佛只是享受这片刻的宁静。这博物馆里的节日,不喧闹,却格外有味道——像一块老糕,甜得不张扬,却能一直甜到心里。</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 温暖重阳</p> <p class="ql-block">参观南宁博物馆部分展厅时,我们走进了民俗文化展区。展柜里陈列着老式的竹编篮、铜秤、陶罐,还有几件旧时壮族人家过重阳用的器具。一块泛黄的布面写着“登高祈福”,旁边配着一双手工缝制的布鞋,据说当年老人登青秀山就穿这样的鞋。看着这些物件,我忽然觉得,今天的重阳活动不只是热闹一场,而是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习俗,轻轻拾了起来,放在阳光下晾了晾。我们走得很慢,老伴在一面介绍重阳食俗的展板前驻足良久,念着上面关于重阳糕的由来,我则盯着玻璃柜里一个小小的糯米蒸笼出神——那模样,和我妈当年用的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回廊边的银杏叶正一片片飘落,像在替时光轻轻翻页。一群孩子在老师带领下朗读重阳诗词,声音清脆,穿过回廊,撞进耳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诗从前读是念书,如今听,却是心事。可今天不一样,我们不是在异乡,而是在一座懂节气、知冷暖的博物馆里,被节日温柔地记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宁博物馆这天没有宏大的仪式,却用一块糕、一阵香、一缕阳光,把“敬老”二字写得细腻入微。它不急于展示历史的厚重,反而在秋日的午后,悄悄为我们这些寻常老人,搭起了一方能安放记忆的角落。原来,一座博物馆最动人的收藏,不只是文物,还有人心里那些舍不得丢的老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