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22普陀山岛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北纬29o58'3"-30023",东经</p><p class="ql-block">122o21'6"-12224'9"。岛呈不规则菱形, 南北长约6.7千米,东西宽约2.3千米,最宽处4.3千米,面积11.82平方千米。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86.3米。</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属典型低山丘陵区,全山可划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貌、海蚀地貌四类。普陀山是浙江沿海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滨海植物区系发达,植物种类繁多,野生畜类生存环境差,种类数量少。</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和宝陀讲寺。最大的地标是总高33米的南海观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p> <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行政管辖区,有普陀山、洛迦山、 小洛迦山、豁沙山、小山洞五座岛,其中豁沙山、小洛迦山、小山洞属未开发的无人岛屿。有善财礁、新罗礁、虎啸礁三个明礁。 </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岛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口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北纬29o58'3"-3002'3", 东经122o21'6"-122249"。距渔港沈家门6.5千米。岛呈不规则菱形,南北长约6.7 千米,东西宽约2.3干米,最宽处4.3千米,面积11.82平方干米(一说陆地面积12.52平方干米)。岛东端青鼓山临大海,北至龙头山,濒黄大洋;东北与葫芦岛相距1.65干米;西尽风洞嘴,隔莲花洋与舟山岛相距3.3千米;最南端观音跳目录隔普沈水道与朱家尖岛距2.5千米,周遭E 曲,岸线周长约22.5千米。</p> <p class="ql-block">佛顶山</p><p class="ql-block">佛顶山在岛西北部,其东巅曰菩萨顶、白华顶,海拔286.3 米(一说291.3米、288.2 米),为全山最高峰,上建天灯台。西麓广数十亩,旧有石亭,内供石佛,慧济禅寺建于此。麓间有“刀劈石”“朝阙玉柱”“石林”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雪浪山</p><p class="ql-block">雪浪山位于佛顶山西南,双峰叠峙,亦称大、小雪浪山,海拔189.7米,高峻突兀,白石鱗峋,林木辉映,如积雪,似涌浪。</p> <p class="ql-block">茶山</p><p class="ql-block">茶山在佛顶山西北,海拔93.7 米,中多茶园,广产“云雾佛茶”。又有山茶花树,冬春之交,葩满山谷,若珊瑚林。明屠隆题为“茶山夙雾”。</p> <p class="ql-block">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普陀山风景名区</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和宝陀讲寺。最大的地标是总高33米的南海观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主要景点有三寺: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 (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构着普陀山观音道场。普陀山三宝,亦称佛国三宝:指九龙藻井、杨枝观音碑、多宝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音、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是普陀洛迦山的简称。依据《普陀洛迦新志》所载:普陀洛迦,梵语也。有作补陀洛迦、补陀洛伽、补怛洛伽、补陀罗伽者,当为翻译梵语之异文。在华言为小白华。 </p><p class="ql-block">可知,普陀山是梵语Potalaka的音译,又可写作补陀洛迦山、补陀洛伽山、补怛洛伽山、补陀罗伽山,其意译是小白花树山的意思。又如《续一切经音义》所载:此山中多有此花树,其花甚香,即南海北岸孤绝山,观自在菩萨所居宫也。 </p><p class="ql-block">所以,普陀山又被称为宝陀山,是观音菩萨所居之宫殿。</p> <p class="ql-block">艺文</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山志所收文学作品从唐宋到明清, 数量非常可观。据王连胜对清代普陀山山志诗词的统计,其数量在400余首。如果加上元、明普陀山山志所收诗词,数量可能会更多。王连胜又多方探寻,共计搜集1572首有关普陀山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p><p class="ql-block">普济寺亦名前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 寺院主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普济寺中轴线上古建筑依次为御碑殿、天王殿、 圆通殿和藏经楼。普济寺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独具匠心,集清代建筑之大。</p> <p class="ql-block">慧济寺</p><p class="ql-block">慧济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处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全寺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 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 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侧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慧济寺主殿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彩。</p> <p class="ql-block">法雨寺</p><p class="ql-block">法雨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中山村。明万历八年(1580 年)创建,初名“海潮庵”, 因其位于普陀山主寺普济寺之后,又名后寺。法雨寺卧山挹海,巧运地形,划凿叠累,设台地六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除山门“天后阁”位置偏向东侧外,殿宇建筑俱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天王殿、玉佛殿、 圆通殿、御碑殿、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始兴</p><p class="ql-block">晋太康年间(280-289年) 信徒们已发现本岛(时称梅岑山)自然环境与佛教诸经所载观音圣地相似,时常有人登山求访大士踪迹。 </p><p class="ql-block">据“旧志”记载,唐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有梵僧(一说西域僧)来潮音洞前播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与七色宝石,灵感始启。</p> <p class="ql-block">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慧锷第三次入唐,诣五台山敬礼,至中台精舍,睹观音像容貌端雅,恳求请归其国,众从之,锷即肩负至明州开元寺,觅得张友信</p><p class="ql-block">(一说张支信)便船,将登舟,像重不可举,率偕行贾客竭力负之,乃克胜。及过梅岑山,涛怒风飞,舟人惧甚,锷夜梦一僧谓之日:“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锷泣以梦告众,咸惊,乃置像于洞侧,祈祷而去。山上居民张氏请像供奉于宅,称“不肯去观音”,是为普陀山供奉观音之始,历代山志误载为后梁贞明二年</p><p class="ql-block">(916年),系将请像与建院二事合而为一。 </p><p class="ql-block">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氏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乃普陀山最早寺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元</p><p class="ql-block">宋朝廷保护佛教,度僧散牒,设僧录司统领天下寺院,但禁止僧人私度。乾德五年</p><p class="ql-block">(967年),命内侍王贵送香幡到普陀山供奉。绍兴元年(1131年),蜀僧真歇自长庐来山,经郡府请示朝廷,易律为禅, 山上居民闻教音,皆离去,普陀始为佛国净土。 </p><p class="ql-block">元朝廷笃信佛教,凡帝王登位,必先受戒,中央设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各路设行宣政院统领教务,给喇嘛和僧侣以优厚待遇。一山出使日本后,在日本创立“二十四派日本禅”之一的“一山派禅宗学说”,对当时江南禅宗的流传影响颇大。</p> <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明代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搔扰,使普陀山佛教经历几次较大兴衰。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以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徒徙僧毁寺,迁观音像。山上仅留铁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 </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倭屯踞普陀,殿宇遭毁,僧众解散,历朝敕赐碑文被砸断抛入海中。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参将刘恩至等灭倭于潮音洞一带。 提督王仔命把总黎秀会同主簿李良模领兵到山,遣僧拆庵。佛像、钟磬等运往镇海招宝山。僧众有度牒者分发内地各寺,无度牒者还俗或当差。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代</p><p class="ql-block">明代帝皇崇佛,但由于海寇搔扰,使普陀山佛教经历几次较大兴衰。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沿海,以普陀“穷洋多险,易为贼巢。”徒徙僧毁寺,迁观音像。山上仅留铁瓦殿1所,使1僧1役守奉之。是为普陀山佛教第一次衰微。 </p><p class="ql-block">万历十四年(1586年)3月,神宗遣内官太监张本、御用太监孟廷安赍皇太后刊印藏经41函,旧刊藏经637函,裹经绣袱678件,观音金像1尊,善财、龙女像各1 尊赐宝陀寺;紫金袈裟1袭赐真表。真表进京谢恩,神宗赐延寿寺茶饭、缁衣僧帽及香金50两。真表访求四方名衲,在普陀山建庵53处。翌年,鲁王赐赤金佛像1 尊,撰《补陀山碑记》。参将侯继高植阎立本及吴道子所绘两块观音像碑于宝陀寺。万历十九年,诏僧真语继任宝陀寺住持,礼部赐给玉带镇寺。四方僧众闻讯而聚,闽浙香客,纷至朝山。万历二十四年</p><p class="ql-block">(1596年),浙江督抚以“普陀屹峙洋外,近岛夷”,再次勒石云:“除原建屋宇见住僧人,已该定海县查有额在册姑免逐外,自后并不许搬运砖木,增建院舍,广招徒众。但由于帝王崇佛,国内高僧、名宦及信徒仍然渡海不绝。 万历三十三年</p><p class="ql-block">(1605年),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p><p class="ql-block">明一代,尤其万历后期,普陀山佛教得到空前发展,江浙两省、福建等沿海信徒纷纷朝山做佛事,莲花洋上“贡艘浮云”,短姑道头“香船蔽日",佛事十分兴旺。</p> <p class="ql-block">清代</p><p class="ql-block">清代佛教沿袭明制,对于僧众,一律官给度牒。顺治初,海疆不靖,群议普陀迁僧,经宝陀寺住持贯介力求方止。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荷兰海盗侵占山寺; 康熙十四年,游民失火,普陀寺焚毁,余庵荒废。普陀山佛教第三次衰落。</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弛海禁,僧众归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到杭州,赍金干两令重建普陀寺大圆通殿,十方檀信纷纷解囊。康熙二十九年</p><p class="ql-block">(1690年),定海总兵蓝理聘请天童密云四世法裔潮音主持山事,宏开法席,再次“易律为禅”,重振禅宗。 </p><p class="ql-block">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准浙闽总督李卫奏,发帑金7万两,命前任苏州巡打目录璇督工,重兴普陀</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僧教育会”设</p><p class="ql-block">立。 </p><p class="ql-block">清一代,自康熙二十八年始,历朝帝王先</p><p class="ql-block">后多次对普陀山赐金,各亲王贵族臣民也</p><p class="ql-block">纷纷捐资,寺院遍布全山,香火终年不</p><p class="ql-block">绝,殿亭楼阁,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由于火轮通航,香客及游山者日益增多,山上大多数庵院相继扩建或翻建,配以宏伟庄严的大殿和成排客 楼,并新建起一片茅篷。[27]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普陀山佛教会,会长开如。后名称屡经更换。[28]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小股日军占领普陀山。民国三十年(1941年)3 月,日军在山上举办学堂,强迫30多名沙弥学习日语。同时封锁海港,外地香客绝迹,寺院年久失修,僧众生活拮据。</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佛教会决议设立全国名山区佛教会。</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成立5 佛教会普陀山直属支会,理事长善余ТА 师。</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由于火轮通航,香客及游山者日益增多,山上大多数庵院相继扩建或翻建,配以宏伟庄严的大殿和成排客 楼,并新建起一片茅篷。[27]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普陀山佛教会,会长开如。后名称屡经更换。[28] </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小股日军占领普陀山。民国三十年(1941年)3 月,日军在山上举办学堂,强迫30多名沙弥学习日语。同时封锁海港,外地香客绝迹,寺院年久失修,僧众生活拮据。</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佛教会决议设立全国名山区佛教会。</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成立5 佛教会普陀山直属支会,理事长善余ТА 师。</p> <p class="ql-block">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南海观音文化节</p><p class="ql-block">观音文化节是普陀山最盛大的旅游节庆, 始创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内涵的佛教旅游盛会。期间有大型法会、佛教音乐会、众信朝圣、莲花灯会、文化研讨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一系列活动。</p> <p class="ql-block">香会节</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门弟子,不论远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达到高潮,上万信众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齐登佛顶山, 场面蔚为壮观。全山彻夜灯烛辉煌,讲经诵佛之声通宵达旦。</p> <p class="ql-block">春季旅游节</p><p class="ql-block">普陀山之春旅游节以“生态旅游,人文体验,游客互动,百姓同乐”为宗旨,在每年阳春三月举办,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 于1990年首次举办。内容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文化节日,此外还有摄影大赛、沙滩游艺活动等一系列的旅游节目。 </p> <p class="ql-block">短姑圣迹</p><p class="ql-block">相传有姑嫂二人渡莲花洋来朝山进香,船靠码头时,不巧小姑“天癸”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责备的意思)其无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 便独自进山拜佛去了。时近中午,潮水大涨,小船与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饿得发慌。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拎着饭篮走到码头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石块来到小巧玲珑姑船上,说是其嫂进香托她捎来的,说罢,放下饭盒便离船而去。过了不久,其嫂进香归来,问起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裾湿了一片,心里顿有所悟,原来这是观世音菩萨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大士目录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脚的石块,称为"ケニせТА 圣迹”。</p> <p class="ql-block">二龟听法石</p><p class="ql-block">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p> <p class="ql-block">洛迦来历</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p><p class="ql-block">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 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p> <p class="ql-block">普陀洛迦山</p><p class="ql-block">此说普陀洛迦山上,有观世音宫殿。释迦牟尼佛在此山与观世音菩萨等无央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聚会说法。观世音菩萨除成就大慈悲外,还善能修无量陀罗尼门,密放神通光明。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时,曾到普陀洛迦山瞻仰观音圣地。 《大唐西域》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 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 </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目录多百干持咒神仙前后围绕。</p> <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最早见于志史的来普陀修炼的著名道教人物为秦始皇年间(前246年一前210年)的安期生。他曾受学于河上丈人,卖药于东海边,人称“干岁翁”。相传秦始皇东巡时,以重金召他去寻求长生不老药。安期生不受其命,日:“后数十年求我于蓬莱山下。”不久安期生海至桃花岛、马秦(今朱家尖)和普陀诸岛隐居修道。今普陀山几宝岭下东侧岩洞中有“仙人井”,其水虽大旱大潦亦无增减,色味甘洁,井窟中寒气侵人,虽酷暑不可久居,相传为安期生炼丹遗迹。西南海中的桃花山,传说是以安期生洒墨成桃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曾在普陀山长期隐居修道的著名道教人物是梅福,字子真。他精娴诗书,博学多才,曾补南昌尉,因见王莽擅权,汉室将倾,便弃妻子,隐姓埋名,于汉平帝元始年间(1年-5年)渡海来普陀山,结茅山椒,采药炼丹,直至终老。后人因此称此山为“梅岑山”,此名沿袭了千余年。 北宋宣和年间,山上尚有梅福留下的“履迹瓢痕”。今普陀山普济寺西北有梅岑峰,冈阜起伏,林壑幽美,峰顶建有梅福阉,相传是当年梅福结茅隐修之处。梅福庵内有灵佑洞,相传此处为梅福炼丹处。庵内有一“梅福井”,相传为梅福炼丹用井。据古志书载梅福曾梅岑峰西麓下的梅湾广植梅树。</p> <p class="ql-block">据普陀山志史记载, 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284年-355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精通神仙修道之术,曾游历此山。今普济寺慈云石东侧,有葛洪井,水色湛碧,沁人肺腑,渗水涓涓,昼夜不息,相传为葛洪当年炼丹所凿。另据鄞县志记载,元朝道士王天助,曾修炼于普陀山。 京师大旱之时,他祈雨辄应,投铁符治理决河水患也颇为灵验,被皇帝赐号太虚玄静明妙真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