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西湖千年韵 半程烟水一生情 记十月十六日的西湖重逢

诗意雕影艺术馆

<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六日的杭州,晨曦未醒时,晨雾还裹着夜的余温,像被巧手铺开的薄纱,轻轻拢住西湖的轮廓。通榆旅游团的脚步踏上湖边青石板的那一刻,清脆的“咯吱”声便与湖波的轻吟撞在一起,成了这场旅程最温柔的开场。于我而言,这一步落下的,是与二十余年旧时光的久别重逢——当年初见西湖,眼里满是少年人的雀跃与惊艳,只记得湖水清得能映出柳丝的影,柳丝软得能拂过游人的肩;如今再临,黛色的山仍立在远处,澄澈的水仍漾着微波,可指尖触到的湖风里,却多了岁月慢酿的醇厚,每一眼望去,都像在与当年那个攥着糖葫芦、追着柳丝跑的自己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天刚破晓,第一缕阳光便从云隙里钻了出来,带着不刺眼的暖意,轻轻落在湖面上。刹那间,粼粼的波光像是被唤醒的精灵,活了过来。那不是正午时分晃眼的亮,而是揉碎了的碎金撒在水里,随着波浪轻轻晃动,连带着湖边的芦苇、远处的画舫,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边。我蹲下身,指尖掠过湖水,凉丝丝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爬,仿佛触到了千年前的故事——这水里,曾映过白娘子撑着的油纸伞,伞沿滴落的雨珠坠入湖面,漾开了一段旷世情缘;曾载过苏轼闲坐的画舫,他举杯对月时,诗句便随着酒香融进了湖波;也曾听过无数旅人的心事,或许是离别时的怅惘,或许是重逢时的欢悦,都被湖水悄悄藏进了涟漪里。岸边的柳树垂着软枝,风一吹,枝条便轻轻扫过脸颊,像旧友重逢时忍不住的亲昵触碰,痒酥酥的,却暖到了心里。二十年前的记忆突然翻涌上来:那时也是这样的晨光,也是这样的柳风,只是当年的我,只顾着追着蝴蝶跑,不懂湖水里藏着的韵致,不懂柳丝里缠着的情意;如今再看,才明白西湖的美从不是单薄的风景,而是每一滴水里都晃荡着传说,每一寸堤岸都镌刻着深情,每一阵风里都裹着时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见雷峰塔的飞檐时,心跳竟莫名快了几分。顺着石阶一步步向上走,耳畔仿佛响起了千年的传说:当年白娘子为了许仙,不惜水漫金山,哪怕被法海压于塔下,那份情意也从未消散;而许仙站在塔前,日复一日地徘徊,把思念熬成了岁月里的执念。风穿过塔檐的铜铃,“叮铃——叮铃——”的声响,轻得像一声叹息,又像他们跨越千年的低语,说着未曾说完的话。二十年前来这时,只觉得塔好高,爬上去要歇好几次,只觉得传说好美,听一遍就记在了心里;如今再站在塔下,仰望着青砖黛瓦,才懂这份“坚守”里藏着的重量——原来有些故事,真的能越过时光的阻隔,在岁月里慢慢酿成永恒,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忍不住为这份深情驻足。</p>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青石板路带着微凉的触感,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像在跟千年前的时光对话。伸手摸一摸断桥边的栏杆,木纹里还留着岁月的温度,恍惚间,仿佛看见细雨蒙蒙的日子里,许仙撑着油纸伞,站在桥边,而白娘子从雨里走来,他递出伞的瞬间,一段缘分便在断桥之上悄然开启。“断桥不断”的奇景果然名不虚传——桥身看似在中间断开,实则紧紧相连,就像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情意,哪怕隔着岁月,也从未真正消散。秋日里的桂香漫过桥面,混着湖水的清冽,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了温柔的仪式。我站在桥上,看着往来的旅人:有人举着相机,想把西湖的美装进镜头;有人牵着爱人的手,低声说着悄悄话;也有人像我一样,望着湖面出神,或许也在回忆里打捞着什么。原来无论时隔多久,无论是否相识,断桥总能让每个人在这里寻得一份温柔,这份温柔,是西湖独有的馈赠,是时光留给每个旅人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突然在耳畔响起。原来课本里背过无数遍的句子,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才能读懂其中的韵味——西湖就像一位绝色佳人,晴时,阳光洒在湖面,她便带着明媚的笑;雨时,雾霭绕着青山,她便裹着朦胧的纱;春日里,柳丝为她系上绿裙;秋日里,桂香为她添上芬芳。无论何时相见,她都有不同的美,却总让人忍不住心动。风吹过湖边的荷叶,“沙沙”的声响,像是在重复千年前苏轼写下的诗句;偶尔有桂花花瓣落在肩头,轻轻一拂,满手都是甜香。这一刻,我忽然觉得,与苏轼隔空对话的不是我的人,而是我的心——他当年望着西湖时的心动,我此刻望着西湖时的感动,竟隔着千年,奇妙地重合在了一起。原来文人与西湖的缘分,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奔赴,而是西湖用它的美滋养了文人的才情,文人用诗句赋予了西湖灵魂,彼此成就,才有了这流传千年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走进灵隐寺时,梵音袅袅,像一股清泉,瞬间涤荡了旅途的疲惫。香炉里的烟雾缓缓升腾,与山间的云雾交织在一起,淡淡的檀香味裹着空气,吸一口,连心里的烦扰都淡了几分。我沿着寺内的小径慢慢走,看每一尊佛像慈悲的面容,眉眼间满是温柔,仿佛能抚平所有的焦虑;看每一幅壁画里藏着的故事,色彩虽已有些斑驳,却仍能读出岁月的厚重。走着走着,忽然想起济公的传说——那个穿着破衣、拿着蒲扇的和尚,总爱坐在寺前的石阶上,喝着酒,说着笑话,却用诙谐与智慧帮了无数人,留下了一段段温暖的故事。找一处石凳坐下,听着远处的钟声“咚——”地响起,余音绕着青山转了一圈,又轻轻落回心里,连心跳都跟着慢了下来。二十年前来这时,只觉得寺庙好安静,连说话都忍不住放轻声音,只觉得钟声很好听,能把心里的杂念都赶走;如今再坐在这里,听着梵音,闻着檀香,才懂这份“宁静”里藏着的力量——原来在喧嚣的尘世里,真的有这样一方天地,能让心灵找到归宿,能让浮躁归于平和,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寻得片刻的安稳。</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我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月光洒在雷峰塔的尖顶,银闪闪的,像给塔尖戴了一顶银冠。团里的伙伴们有的在拍照,闪光灯偶尔亮起,与湖面的波光相映;有的在低声聊天,笑声轻轻落在湖里,漾开一圈圈的涟漪,又慢慢散开。我忽然明白,西湖的美,从来不止于山水,不止于传说,更在于它能让每个人在这里找到情感的归宿:旧识重逢的人,在这里拾起记忆的碎片,把思念拼成完整的画面;初次到访的人,在这里种下新的期待,把西湖的美藏进未来的日子;而我,在这里与二十年前的自己相遇,与千年的故事共鸣,把这场旅程的温暖,刻进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  “一湖西湖千年韵,半程烟水半程情”,原来这句话里藏着的,是西湖的魂。它的韵,在雷峰塔的砖石里,每一块砖都记着千年的故事;在断桥的青石板上,每一道纹都印着时光的痕迹;在苏堤的柳丝间,每一缕风都带着岁月的温柔;在灵隐寺的钟声里,每一声响都裹着宁静的力量。它的情,是白娘子与许仙跨越千年的执念,是苏轼与西湖彼此成就的默契,是旅人心中对美好的惦念,更是我们与西湖相遇的每一个瞬间里,那些藏不住的感动与温暖。</p> <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里,或许会忘了很多事,忘了某一天的天气,忘了某一顿饭的味道,忘了某一次聊天的内容,但一定不会忘了十月十六日的西湖——不会忘了晨光里湖面上的碎金,不会忘了雷峰塔下铜铃的轻响,不会忘了断桥边微凉的风,不会忘了灵隐寺里宁静的钟声,更不会忘了这场与时光、与美好相遇的旅程。因为西湖早已不是一处风景,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段藏在心里的时光,一份能温暖半生的情,是每当想起,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就会忍不住想再去看看的牵挂。(陈宝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归期再许》(李锐士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相逢且尽酒千觞,莫问明朝各渺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灵隐佛前曾祷告,岳王坟下几彷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六桥烟雨终成忆,三生石约岂能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他日重来应有迹,湖山依旧水云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