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学履不停。为精准对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2025年10月21日—30日,“国培计划(202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师研修项目在甘肃财贸职业学院成功启航,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名培训骨干共同开启了一场以“研训赋能,共促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深度淬炼之旅。这场为期十天的集中研修,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碰撞,更是使命与担当的再次升华。学员们在此充电赋能、磨砺内功,必将为甘肃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2日,“国培计划(202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师研修项目(第一期)开班式在兰州新区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修由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等单位承办。现场氛围庄重热切,与会教师精神饱满。项目聚焦教师培训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旨在通过系统化、高质量的研修,为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注入强劲的“专业动能”,从而有效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持续进阶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副校长王浩致辞:先介绍学院含8所高校的办学布局;说明省教育厅择本校承办的考量;点明培训旨在提升教师培训师专业能力;并对参训学员提出研修建议,为本次研修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政教处副主任白园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感恩本次遴选,承诺不负众望;将沉心精研所学,主动担当研修主力;还将严守纪律、积极交流、学以致用,以专业成长回馈此次研修机遇。</p> <p class="ql-block"> 甘肃教育培训中心王孝军主任介绍培训班课程:讲解课程设计的专业导向,说明课程实施的实践路径,还介绍了项目组的保障安排,为参训学员清晰勾勒研修框架,助力大家精准把握学习方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专家课件掠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国培研修的课堂里,专家教授的课件页页是精华:从教师培训的前沿理念,到实操落地的方法策略,每一张都凝结着专业智慧。镜头定格下这些思维火花,既是知识的留存,更是我们专业成长路上的珍贵印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专题讲座感想汇总</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专题讲座: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教师研修行动改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王富军(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这场讲座让我跳出了“研修=听课+笔记”的固有认知。王所长提出的“育人方式变革倒逼研修升级”,精准戳中了一线培训的痛点——以往我们总在“教方法”,却忽略了研修本身要匹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比如他提到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以真实教学问题为载体、用小组共创替代单向讲授,其实是把“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地到了教师培训中。这也让我反思:作为培训师,我们的“研修设计”本身就是“育人示范”,只有先让教师体验到先进的学习方式,他们才会把这种方式带回到自己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视野与思维: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引领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的核心维度——卓越教师培训TPE</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王孝军(甘肃教育培训中心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TPE(培训师专业效能)”这个框架,像一张清晰的地图,帮我梳理了“培训师该具备什么”。王教授把教育强国纲要的宏观要求拆解成了培训师的“三维能力”:政策解读的“高度”、课程设计的“精度”、现场引导的“温度”,让宏大的政策不再是“口号”,而是能落地的行动指南。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培训师不是‘知识搬运工’,而是‘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以前我总执着于把内容讲“全”,现在明白更要讲“准”“活”,要能激活教师自己的经验,让他们从“被动听”变成“主动建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在教育实践中发展自己——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曾小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曾教授的讲座让“教师职业规划”摆脱了“空洞鸡汤”的标签。她用大量一线教师的案例,展示了“规划不是定死的路线,而是动态的成长坐标系”——比如一位普通教师从“站稳课堂”到“形成风格”,再到“成为培训者”的路径,其实是把“日常实践”转化为“专业资本”的过程。这对我启发很大:作为培训师,我们不仅要教教师“怎么教”,更要帮他们看见“自己能怎么成长”,让每个教师都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进阶的阶梯”,而不是陷入“重复劳动的倦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专题讲座:追随名师,成为明师,铸就良师:区域教师成长之路的廿三年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张艳平(兰州城市学院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的感想:</span></p><p class="ql-block">张教授“廿三年区域教师成长实践”的分享,像一本“活的培训教科书”。从“名师工作室”到“区域教研共同体”,她的探索让我明白:教师成长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生态共育”。最触动我的是她提到“明师”不是“名师”的简化,而是“明白的教师”——既要懂教育规律,也要懂学生、懂自己。这也让我反思培训的定位: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造名师”,而是搭建平台,让更多教师能在互助、反思中成为“明白教书、用心育人”的良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专题讲座:教师培训师语言训练及其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于芳(甘肃省电视台)</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于老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培训语言”是一门专业技能,而不是“会说话就行”。她从“语音语调的节奏”“肢体语言的分寸”到“提问的技巧”,拆解了“如何让表达更有感染力、引导力”——比如“开场用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替代抽象的理论”,“用‘你怎么看’替代‘我认为’”,这些细节能瞬间拉近和教师的距离。以前我总担心“内容不够多”,现在明白“把内容讲进教师心里”比“讲得多”更重要,培训师的语言不是“表演”,而是“和教师对话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专题讲座:跨界融合课堂教学模式迁移与创新——基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沉浸式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于占勇(甘肃财贸职业学院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跨界融合+沉浸式体验”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教学示范”。于教授没有空讲“模式创新”,而是让我们现场体验了“能力本位教学”的流程:从“任务分组”到“协作探究”,再到“成果展示”,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了“跨界不是形式的拼接,而是能力的迁移”。这让我明白:培训中的“体验式学习”远比“理论讲解”更有效,要让教师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新教学模式的魅力,而不是“听一堆概念回去依然不会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教学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康世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康博士关于“新基础教育”的分享,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还给教师”。他提到“教学改革不是‘改教案’,而是‘改观念’——从‘教知识’到‘育完整的人’”,比如一堂数学课,不仅要教算法,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这让我对“培训目标”有了新的认知:我们培训的不是“会用新方法的教师”,而是“有育人自觉的教师”,要让每个教师都明白“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塑造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沉浸式教师研修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王俊莉(兰州市七里河区七里河小学正高级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王俊莉老师的“沉浸式研修”方案,让“研修设计”变成了“精准匹配需求的定制服务”。她以自己学校的研修为例,从“教师需求调研”到“场景化任务设计”,再到“过程性反馈调整”,整个流程都围绕“教师真问题、教学真场景”展开——比如针对“课堂互动不足”的问题,设计“同课异构+现场复盘”的沉浸式活动,让教师在“做中改”。这让我明白:好的研修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个性化解决方案”,培训师要像“医生”一样,先“诊断”再“开方”,才能真正帮教师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做一个高“研”值的培训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王庭宇(长沙教育学院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高研值”这三个字,精准定义了培训师的核心竞争力。王教授把“研值”拆解为“研究力”“设计力”“引导力”,尤其强调“研究力是基础”——培训师不能只“用别人的理论”,还要能“研究自己的培训实践”,比如通过“培训后测”“教师访谈”,不断优化自己的课程。这让我警醒:培训师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而是要持续“自我研修”,只有自己保持“高研值”,才能给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培训,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张新春(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讲座让“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画了等号——他说“最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课堂里的持续反思与改进”。比如一位教师从“关注‘我有没有讲完’”到“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再到“关注‘学生有没有爱上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专业成长的过程。这也让我重新定位了培训的“落脚点”:我们所有的培训内容,最终都要回到“课堂”这个主阵地,要帮教师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让课堂更有效的具体行动”,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的认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崔向平(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崔教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AI不是“取代教师的工具”,而是“解放教师、赋能教学的助手”。从“AI生成个性化教案”到“AI辅助课堂互动”,再到“AI助力教学评价”,这些应用不是让教学“机械化”,而是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让我意识到:培训师要先成为“AI与教育融合的先行者”,不仅要教教师“怎么用AI”,更要帮他们理解“AI能帮我们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以科研的方式做教研——有组织的教学成果孵化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谭伟(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以科研的方式做教研”,让“教研”摆脱了“经验主义”的局限。谭伟老师提到“有组织的教学成果孵化”,核心是“把零散的教学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成果”——比如从“一堂好课”到“一个教学模式”,再到“一项教学成果”,这个过程需要“系统的设计、科学的验证”。这对我启发很大:培训不仅要帮教师“上好课”,还要帮他们“沉淀经验”,让每个教师的“个人智慧”变成“群体的专业财富”,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专题讲座:唤醒课堂就是唤醒学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授课专家:高国君(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高级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我的感想:</p><p class="ql-block">“唤醒课堂”这四个字,说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的灵魂。高老师提到“唤醒学习”不是“热闹的互动”,而是“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比如一堂数学课,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定理公式”,而是让他们“走进生活的情境,产生自己的思考”。这让我反思培训的导向:我们要帮教师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让每个课堂都能成为“唤醒学生潜能的场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研修现场里,各组学员围绕主题分工协作:执笔勾勒思维框架,围站研讨内容逻辑,最终将思考凝注成一张张鲜活的思维导图。从初稿到完善,从交流到展示,每一笔都藏着思想的碰撞,每一幕都是成长的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 秋风不掩热忱,学习照亮前路。这段研修之旅,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更是教育初心的重温与教育使命的确认。愿每一位教师培训师,将此次所学化为星火,带回甘肃的城乡校园;以智慧点亮课堂,以情怀滋养生命。让我们携手,以教师之强,支撑甘肃教育之强;以今日之修,共赴明日之兴——教育的原野,终将因我们的坚持而百花齐放,因我们的耕耘而岁物丰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