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兵的“𧙕子”

张正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测绘兵的“𧙕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人穿过很多袜子,唯独很少有人穿过测绘兵这种长统帆布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附注:测绘大队后勤部门为了保障测绘官兵在海南测区顺利开展野外作业,防止“山蚂蝗”侵害而影响的工作,给大家配发的专用防护用的“帆布袜”(如图所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9 7 6 年 3 月下旬,广州军区测绘大队航测外业队五个中队和一个天文大地测量中队踏上了出测海南岛的征程。初到海南岛,四月的天气已是炎热难耐,晴空万里,阳光如烈火般炙烤着大地。当时,我很好奇,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很早就听说,海南有五指山、万泉河、天涯海角、椰林碧海,都是一些富有诗意的地名和景点,正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可是,当我们到了海南才知道,这一切的诗意仅仅只是一个梦幻,迎接我们的却是艰难困苦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海南岛面积为 3. 5 4 万平方公里,是香港面积的 3 0 倍之多,是祖国的宝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防战略要地,资源物产丰富。当初,我们刚到海南岛,条件非常有限,那里的天气总是格外闷热,我们测绘小分队都是分散单独作业,没有汽车,每个人“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挑着测绘器材,依靠双脚,跋山涉水,穿越浓密树林和带刺的灌木。那里的山路,好像从没有人走过,山上根本没有路。我们每天除了走路就是爬山,走过一道又一道,爬了一座又一座,每天就是在路上不停地行走,所带装备行李、测量仪器等,完全靠肩挑手提,由小分队干部战士,每人挑一担,每担重量不少于六七十斤。当年的海南岛,到处是荒山野岭,很多地方无人居住,阴森恐怖,加上海岛是海洋气候,高山上的气候变化多端,反复无常,一会儿大风大雨淋得我们像个落汤鸡,一会儿烈日当头让我们晒得头疼欲裂。衣服湿透又干,干了又湿,满身是泥,全身是汗,衣服脱下来就是一层白色的盐霜。教导员见我们身心疲惫,就给我们打气道:“作为测绘兵,我们就是要有无比坚强的毅力,吃大苦,耐大劳,战胜恶劣环境,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国防测绘任务。”</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海南岛环境之恶劣,任务之艰巨,远超我们的想象。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无处不在的山蚂蟥与各种毒虫的袭扰。每年 6 至 8 月,是山蚂蟥和花蚊毒虫最为活跃的时期,它们似乎特别钟爱那潮湿闷热的环境,潮湿的山坡、路边,都是它们的乐园。山蚂蟥,这种生活在山林中的小生物,虽然体型微小,但其吸食人畜血液的特性,却让它们成为我们测绘工作的大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在海南的深山野林里,我们与山蚂蟥的斗争从未停止。晴天时,它们或许还会稍微收敛一些,但一到雨天,它们便像是得到了召唤,成群结队地涌现出来。我们曾在昌江、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地的海拔500米至1300米的山上作业,特别是霸王岭、尖峰岭原始林区,那里的山蚂蟥多到令人触目惊心。为了防范它们的袭击,我们除了鞋子里涂抹了防蚂蟥的药粉,但这种药粉的有效时间却短得可怜,不到两个小时就会失效,我们不得不穿上配发的防蚂蟥专用防护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蚂蟥的叮咬,是我们测绘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困扰。如果被盯上,它们会用吸盘紧紧吸住皮肤,然后钻进肉里吸血。由于它们的头部有麻醉作用,刚开始时我们并不容易察觉到,等到发现时,它们已经吸饱了血,我们的皮肤上就会血流不止。最初,由于缺乏经验,我们总是试图用手去拔它们,结果往往是越拔它们越往里钻,弄得我们满身都是小血孔,血流不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山蚂蟥,海南的高山野林里还是各种毒蛇和毒虫的集结之地。眼镜蛇、吹风蛇、金包铁、青竹蛇等毒蛇,以及蜈蚣、山蚂蚁等毒虫,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蜈蚣那红色的躯体,似手指般粗大,一旦被咬,其毒液会迅速注入人体,伤口会迅速红肿,并可能伴随发热发冷的症状,危及生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我们不仅要面对艰苦外业测绘工作的挑战,还要时刻提防这些毒虫的袭击。时间长了,我们还学会了在山顶观测时,铲除周围的杂草,只穿裤衩作业,以便及时发现并驱赶山蚂蟥。同时,我们还配备了专门的解毒药品,应对可能的毒虫咬伤来防止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尽管环境恶劣,任务艰巨,但我们从未退缩。我们深知,作为军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我那双防山蚂蝗长统帆布袜仍然保留至今舍不得扔掉,那些被山蚂蟥叮咬、被毒虫咬伤的痛苦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珍贵财富,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 25, 25);"> (张正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