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医学前沿:在学术盛会中聆听脑科学的脉动

中央神外二区赵占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5年11月,我踏上一次别具深意的旅程,走进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高地。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朝圣,更是一次对生命守护技术演进的深刻体悟。在河南省医学会神经介入与神经病学年会的现场,我见证了中国颅脑创伤治疗从“模仿”走向“原创”的铿锵步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会议大厅灯火通明,圆形吊灯映照着专注的脸庞。大屏幕上,“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年会”字样庄重醒目,江基尧教授登台讲述“中国颅脑创伤:从模仿到原创”的历程。他指出,过去我们依赖国外方案,如今已构建起适合国情的“创伤性颅高压处理中国方案”。当屏幕列出ICP监测、阶梯治疗的本土化路径时,我能感受到一种技术自信正在升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有创颅内压监测设备的引进(2003年Codman进入中国),到脑腹腔分流管被国外垄断的现实,再到颅骨材料从钢板、硅胶、钛板到PEEK的演进,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突破的渴望。而今,国家发明专利“人工智能分流管”和无创颅内压监测装置的诞生,标志着我们正迈向精准医疗的新纪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