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之说

学海泛舟

<p class="ql-block">文字: 雨滴玉强</p><p class="ql-block"> 绘画: 学海泛舟</p><p class="ql-block"> 编辑: 学海泛舟</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先生笔下骏马,昂首奋蹄间自有飞扬神采,观之令人心折不已。余于业余之时亦好画马,虽技艺尚浅、难及大家,然对马的喜爱与钟情分毫不少,遂提笔落墨,为“马”作此篇解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马的基本属性与历史角色</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属草食性家畜,英文称作“horse”,在人类文明演进的漫长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用途广泛覆盖运输、农耕、军事、体育等关键领域,曾以无可替代的作用,深刻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也为社会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意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脉络里,马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象征意义:它是奔腾不息生命力的具象化表达,是事业顺遂、功成在即的美好隐喻,更是活力迸发、忠诚可靠的精神图腾。文化语境中,诸多成语为马赋予正向内涵——“马到成功”寄寓诸事顺遂之愿,“龙马精神”彰显昂扬向上之气;与此同时,亦有少数带贬义的表述,如“马马虎虎”形容做事态度敷衍,“马屁精”直指谄媚逢迎之辈,一正一反间形成鲜明对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延伸维度来看,“马”作为姓氏起源甚早,如今在《百家姓》中位列第十三,是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常见姓氏之一。此外,在中国传统象棋这一智力竞技项目里,“马”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棋子,行棋恪守“走日字”之规,且受“蹩马腿”的规则限制,其走法精妙多变,往往是棋局策略布局中打破僵局、掌控节奏的关键一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三、马的驯化历程与功能演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研究实证,马的最早驯化可追溯至约公元前4500年的中亚草原(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彼时的波泰文化率先开启了人类与马共生共存的历史。不过,早期驯化马的核心目的并非役用或骑行,而是获取马的肉、奶与皮毛,以满足先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升、生产需求的不断迭代,马的功能也随之逐步拓展:后续被广泛用于驮运货物,大幅提升了物资运输的效率与范围,为人类生产生活走向便捷化、规模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成为推动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四、马在军事领域的发展与影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古代军事中的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车的问世,堪称马跻身军事核心领域的里程碑——它让马从单纯的劳作工具,一跃成为能够左右战争局势的关键力量。在中国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多处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战车陪葬坑,与甲骨文卜辞里频繁记载的“以战车狩猎、征战”场景,共同印证了战车在当时军事活动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后,军事形态迎来关键变革:从战车作战向骑兵作战转型。这一转变不仅对骑手的骑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直接催生了马具的创新与升级。春秋时期,骑兵已初见雏形;至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约公元前307年),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革新——它打破了中原传统服饰与作战模式的桎梏,标志着中原各国正式将骑兵纳入核心军事力量体系,就此开启了骑兵作战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值得关注的是,早期骑兵并无马镫,骑手需以双腿紧紧夹住马腹来维持平衡,这极大地限制了骑兵的近身格斗能力。直至双马镫发明并普及,骑兵的作战能力才实现了革命性突破:骑行稳定性显著提升,格斗效率大幅增强。约公元前1000年后,骑兵逐渐发展为独立兵种,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内崛起为古代战场的主宰力量之一;此后,随着马镫等装备的持续优化,骑兵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长期占据军事核心地位,深刻影响了数千年的战争形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近现代军事中的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上,骑兵部队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1928年,第一支人民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组建,就此拉开了人民军队骑兵建设的序幕。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骑兵的规模达到顶峰,共编制12个骑兵师,他们在广袤的战场上凭借出色的机动性优势冲锋陷阵,为革命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骑兵部队曾先后七次亮相国庆阅兵,以昂扬挺拔的姿态展现着人民军队的风貌,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象征。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的时代背景下,骑兵作为独立兵种被正式取消——这一举措标志着人民军队告别“骡马化”,逐步迈向摩托化、机械化,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今,人民解放军仍象征性地保留着少量骑兵营、连,它们主要驻守在边疆地区,承担着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特殊任务,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骑兵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溯革命历程,骑兵部队虽战功卓著,但也曾在与敌方骑兵的对抗中遭遇挫折:红军时期,马家军骑兵对西路军造成重创;解放战争前期,其亦对西北野战军构成了重大威胁。直至咸阳战役,人民解放军以火炮与轻重机枪构建起密集火网,精准遏制了敌方骑兵的攻势,才彻底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亦流传着诸多与战马相关的温情故事: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将自己的战马让予伤病员。这一细节虽小,却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成为革命精神的鲜活缩影,至今仍让人动容不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五、马的现代价值与文化留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交通工具的迭代革新,马已逐渐淡出大众的日常生活——其传统的劳作、运输功能,大多被汽车、火车等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但在部分地区与领域,马仍保有特殊价值:在西方各国及中国香港地区,赛马与赌马作为特色娱乐项目得以传承。2008年春,笔者曾在香港现场观赏赛马:赛道上马蹄声如雷贯耳,观众欢呼声震彻全场,场面壮观而热烈,竞技过程更是扣人心弦,尽显马在现代娱乐领域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马,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虽正逐步退出历史的中心舞台,但其在驯化、生产、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早已深深镌刻于历史长河之中。这份跨越千年的人与马的羁绊,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