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民间俚语:吃饭大如皇帝

陈安生

<p class="ql-block">纸山民间俚语:“吃饭大如皇帝”</p><p class="ql-block">泽雅纸山有一句“吃饭大如皇帝”的民间俚语。这里的大如皇帝,指不仅跟皇帝一样大,比皇帝还要大的意思。在纸山人的观念里,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谁也不能与其相比。将吃饭与皇帝相提并论,是对吃饭这件事的高度重视。</p><p class="ql-block">纸山人认为,皇帝的旨意至高无上,不容违抗;而吃饭的需求,同样是生命中不可动摇的“头等大事”。没有饭吃,一切都无从谈起。特别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米、每一口饭,都凝聚着汗水与辛劳。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经过一年四季的劳作,才能换来餐桌上的粮食。因此,认真吃饭,不仅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更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p><p class="ql-block">俚语“吃饭大如皇帝”的第一层深意,便是指人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要义。过去,纸山地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极低。为了填饱肚子,纸山人不仅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还要靠造纸换取微薄的收入,再从山外购买粮食。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常常要以野菜、野果充饥。因此,能吃上一顿饱饭,对于纸山人而言,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人们深知,没有粮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因此,吃饭这件事,在纸山人心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皇帝的威严。</p><p class="ql-block">曾经,在纸山的老屋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一碗番薯干、一碟咸菜。但每个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神情专注。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无关的动作,只是一心一意地吃饭。因为大家知道,这顿饭,是接下来一天劳作的能量源泉。只有吃好饭,才能有力气捣刷捞纸、耕种田地。如果吃饭时敷衍了事,或是因为其他事情耽误了吃饭,那么接下来的劳作便会力不从心,甚至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而发生意外。</p><p class="ql-block">纸山的老人们常说:“天光吃饱一天饱,老婆娶着一世爽”。这句话的前半句,其实也是对“吃饭大如皇帝”的诠释。早饭吃不饱,饿着肚子去干活,这一天就没有力气,一日三餐,早餐是最要紧的。在纸山老人的一生中,经历过饥荒年代的艰难困苦,亲眼见过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殍遍野的惨状。因此,他们更加珍惜每一顿饭,更加重视吃饭这件事。他们会经常教育子女:“不管再忙,饭一定要吃好;不管再有急事,也要先把饭吃完。”这种对吃饭的重视,早已成为纸山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信念。</p><p class="ql-block">俚语“吃饭大如皇帝”的第二层深意,是对生活节律的尊重——吃饭时就专心吃饭,摒弃杂念,这是对生命的呵护,也是对生活的热爱。泽雅纸山的造纸工艺,对时间的要求极为严格。比如,竹料的浸泡时间、烧烘蒸刷的火候、纸浆的纯度,都要精准把控,稍有差池,就会影响纸张的质量。因此,纸山人的生活节奏,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人们常常天不亮就出门,直到深夜才能回家,中间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吃饭成了唯一的休整机会。</p><p class="ql-block">纸山人认为,吃饭不仅是补充能量的过程,更是恢复体力的过程。因此,吃饭时,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专心致志地享受食物。如果吃饭时还想着造纸的工序、田地的农活,或是一边吃饭一边干活,不仅会影响消化,还会让身心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久而久之,便会损害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纸山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规矩:在吃饭的过程中,不得谈论工作上的事情,不准争吵拌嘴,不准做任何与吃饭无关的动作。大家围坐在一起,安安静静地吃饭,感受食物带来的满足与温暖。</p><p class="ql-block">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吃饭时保持专注,有助于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吸收效率,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而纸山人在数百年前,就已经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了这一道理。他们用“吃饭大如皇帝”这句俚语,提醒自己和家人,吃饭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不能有丝毫马虎。</p><p class="ql-block">俚语“吃饭大如皇帝”的第三层深意,是纸山人对家风传承的坚守——教育子女专心吃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长辈对晚辈最真挚的关爱。在泽雅纸山,家庭教育往往蕴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吃饭大如皇帝”,便是长辈教育子女的重要信条。纸山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吃饭要专心”的理念。在饭桌上,长辈们会严格要求孩子:不准东张西望,不准打闹嬉戏,不准边吃饭边玩耍,不准挑食偏食。如果孩子吃饭时三心二意,把饭粒撒得满桌子都是,或是一口饭含在嘴里半天不咽下去,长辈们就会耐心地教导:“吃饭大如皇帝,要坐端正,专心吃。不然,饭吃不饱,长不高,以后也干不了活。”</p><p class="ql-block">在纸山人的观念里,吃饭的习惯,不仅关乎身体健康,更关乎一个人的品性修养。一个吃饭专心、珍惜粮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勤劳朴实、认真负责;而一个吃饭敷衍、浪费粮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好逸恶劳、敷衍了事。因此,长辈们通过“吃饭大如皇帝”这句俚语,不仅是在教育孩子要好好吃饭,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专注力和珍惜粮食的美德。</p><p class="ql-block">纸山的老人们常会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在饥荒年代,很多人连野菜都吃不上,只能靠啃树皮、挖草根度日。有的孩子因为吃不饱饭,身体瘦弱,甚至早早地就夭折了。因此,每当孩子们浪费粮食时,长辈们就会用这些故事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纸山的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吃饭时坐姿端正,专心致志,不浪费一粒粮食。这种习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融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很多走出纸山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专心吃饭、珍惜粮食的习惯,他们说,这是家乡留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是“吃饭大如皇帝”这句俚语给予他们的一生启示。</p><p class="ql-block">“吃饭大如皇帝”这句俚语,不仅承载着纸山人的生存智慧,更折射出泽雅纸山独特的民俗文化。在纸山地区,与吃饭相关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寓意着团圆美满、五谷丰登。在婚礼、寿宴等重要场合,饭菜的丰盛程度更是体现了主人家的诚意与排场,“吃饭大如皇帝”的理念,也在这些场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泽雅纸山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法造纸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涌入城市打拼。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便捷的快餐文化,让“吃饭大如皇帝”的理念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很多年轻人吃饭时边看手机边吃饭,或是为了赶时间而敷衍了事,浪费粮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但对于坚守在纸山的老人们而言,“吃饭大如皇帝”依然是他们恪守的生活准则。他们依然保持着专心吃饭、珍惜粮食的习惯,依然会用这句俚语教育子孙后代。而那些走出大山的纸山人,在经历了城市生活的喧嚣与浮躁后,也逐渐意识到“吃饭大如皇帝”的深刻内涵。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归简单、专注的饮食态度,在一餐一饭中感受生活的本真与美好。</p><p class="ql-block">如今,泽雅纸山已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古法造纸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被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被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吃饭大如皇帝”这句俚语,也成为游客了解纸山文化的一个窗口。当游客们坐在纸山的农家院里,品尝着地道的农家菜,听着老人们讲述这句俚语背后的故事时,无不被纸山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热爱所感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