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30日我和我爱人受朋友之邀去太原市梅兰芳剧院观看了山西省小戏曲汇演</p>
<p class="ql-block">那天秋意正浓,太原的风已带着几分清冽,但我们心里却暖得很。老友一通电话邀我们去看戏:“稀有剧种汇演,难得一见!”我和老伴儿相视一笑,退休后难得有这样的兴致,便欣然应允。傍晚时分,我们并肩走在梅兰芳剧院前的石板路上,我穿着红外套,她披着橙色大衣,像两片晚秋的枫叶,被灯光映得格外温润。剧院前那面红墙金字的背景墙熠熠生辉,“梅兰芳剧院”几个大字在暖光下仿佛泛着岁月的光泽,我们停下脚步,笑着拍了张合影——这不只是看戏的开始,更像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久别重逢。</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拿在手里,红底云纹,像从戏本里抽出的一幅画。标题写着“国粹鉴赏 山西有好戏 稀有剧种交流演出”,光是念一遍,就觉出几分庄重来。节目排得紧凑,河曲二人台、上党落子、壶关秧歌……这些名字听着就带着泥土味儿,是山沟沟里传出来的调子,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魂。我爱人指着《红灯记》选段说:“这可是我们年轻时的回忆。”我点点头,那些年广播里放的,村口搭台唱的,不就是这些?如今能坐在这么讲究的剧院里,正儿八经地听一回,倒像是把旧时光请进了厅堂。</p> <p class="ql-block">舞台背景的电子屏上,“山西有好戏”几个金红大字灼灼生辉,蓝光从头顶洒下,像夜空里的星子落在了戏台上。主办单位的名字一排排列着,省文旅厅、职业大学、京剧院……这场演出不只是民间的热闹,更是文化的传承。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戏,而是一场仪式——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声腔,重新捧回人们的耳边。</p> <p class="ql-block">候场时,我们在厅内踱步,一块展板吸引了我们。上面记录着山西省京剧院历届参赛剧目,一张张剧照,一个个名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时间河。从《杨门女将》到《赤桑镇》,从老一辈名角到如今的青年演员,戏台上的灯火从未熄灭。我爱人轻声说:“这些角儿,都是把命唱进戏里的人。”我默然点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能坚持几十年的,除了热爱,还能有什么?</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书法,墨迹酣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落款是北京京剧院的胡辉先生。我站在那儿看了许久。这句词,原是写革命征程的,可放在今天,竟也像是在说这些稀有剧种的复兴之路。它们曾被冷落,被边缘,可今天,它们又站上了舞台,灯光一打,锣鼓一响,依旧是那股子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一件黄色的传统戏服静静躺在玻璃柜中,绣着豹与象,威猛中透着祥瑞。我凑近看,针脚细密,图腾生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布面上跃出来。这不只是衣服,是戏魂的外衣,是角色的皮囊。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看戏,最迷的就是那些花脸、武生,一抬手一投足,虎虎生风。如今这服饰被小心珍藏,连“小心玻璃”的提示都显得格外郑重——文化,本就该被这样小心翼翼地对待。</p> <p class="ql-block">一幅大型画作前,有人驻足合影。画中梅兰芳先生的雕塑立于梅花丛中,清癯面容,目光深远。他一生唱戏、传戏、护戏,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守望着这座以他命名的剧院。我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贵妃醉酒》的婉转唱腔,那一声“海岛冰轮初转腾”,不知唱碎了多少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画,画着一群穿传统服饰的人物,或坐或立,似在议事,又似在排戏。背景深沉,衣饰斑斓,像一部静止的戏曲长卷。我看着,竟觉得他们随时会动起来,开口唱上一段。艺术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它能让时间停驻,也能让过去复活。</p> <p class="ql-block">演出开始前,观众陆续入座。木质座椅雕花精致,头顶是红灯笼,墙上是金纹饰,处处透着讲究。我和爱人坐在中间,前后左右都是同好之人。有人低声讨论剧目,有人掏出手机拍舞台,还有人闭目养神,仿佛已在心中预演旋律。灯光渐暗,喧嚣退去,一种庄重的静谧笼罩下来——这是属于戏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舞台中央,一位演员水袖轻扬,身姿婀娜,背景是蓝底几何纹,古意盎然。横幅上写着“山西有好戏——稀有剧种交流演出”,像一句郑重的宣告。她唱的是上党落子,声腔高亢中带着苍凉,像是从太行山深处传来的回响。我虽听不太懂词句,却被那情感击中——那是土地的声音,是祖辈的叹息与欢笑。</p> <p class="ql-block">一位京剧演员登场,头饰璀璨,戏服华美,手持拂尘,眼波流转。她一个亮相,全场静了下来。背景蓝金相间,传统纹样如云似雾,她一开口,字字如珠,铿锵入耳。我爱人悄悄握住我的手,我知道她在激动——这样的表演,年轻时看过,中年时错过,如今老了,竟还能再遇一次。</p> <p class="ql-block">一场壶关秧歌唱起,背景是巨大的红金圆纹,像节日的窗花,又像团圆的月亮。两位演员对唱,一唱一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台下有人跟着轻轻哼,有人笑着点头,仿佛回到了村口晒谷场上的夜晚。这才是戏曲的根——它不属于殿堂,而属于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山水拱桥的背景缓缓展开,像一幅流动的国画。演员手持折扇,步履轻盈,唱腔婉转。我闭上眼,仿佛看见汾河岸边,柳枝拂水,牧童遥指。山西的戏,唱的是山西的山河,山西的人情。</p> <p class="ql-block">一折《红灯记》选段上演,演员手持红扇,背景是盛开的梅花。那一抹红,像火种,像信念,像我们这代人心里永不褪色的记忆。我看见前排一位老人悄悄抹了眼角,我知道,他和我一样,被唤回了青春。</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横幅再次亮起:“山西有好戏——稀有剧种交流演出”。两位演员身着彩衣,在画卷般的背景前对戏,一个眼神,一个转身,皆是功夫。观众沉浸其中,无人走动,无人喧哗。这一刻,戏台与人生,悄然重合。</p> <p class="ql-block">终场是集体谢幕,演员们排成两列,色彩斑斓,如春日繁花。掌声如潮,久久不息。我站起身,和爱人一起鼓掌,眼眶微热。这场戏,不只是看的,更是听的、品的、忆的。</p>
<p class="ql-block">走出剧院,夜风拂面,我们谁都没说话。良久,爱人轻声道:“下次,还来。”</p>
<p class="ql-block">我笑着点头:“来,只要还有人唱,我们就来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