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故事(之十)

康乐谷

<p class="ql-block">编者按:<br>  这是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反映哈军工精神的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请您欣赏。</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题写训词和工学</b></h1> 1953年7月10日,陈赓在中南海毛泽东办公室汇报完“哈军工”筹建工作后,提出“哈军工”9月1日开学,请主席为学院写一个训词,并为院刊起个名字。毛泽东笑着说:“我现在也是个官僚主义者,不常写东西,还是让向荣(时任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同志先起个草,我再修改修改。”同时指出,不要写得太长,要突出办军工的意义,要发扬人民军队的好传统,要求陈赓与萧向荣商量。<br>  毛泽东走到书桌旁说道:“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叫‘军学’,参照他们的名字,你们报纸就叫‘工学’吧,只有两个字,就不好抓别人的公差喽,我来写吧。”随即找出一方宣纸,用手展平,从笔筒抽出毛笔,在砚台上蘸了蘸,反复写下了横排和竖排的多个“工学”,交给陈赓挑选。陈赓挑选了一幅竖排的题字,小心地收起放进公文包中,向毛泽东和朱德敬礼,满心欢喜地离开了菊香书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题写的工学</b></h5>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训词正式签发。28日,陈赓带着毛泽东训词从北京返回哈尔滨,连夜召开临时党委常委会传达学习。陈赓说:“毛主席的训词是我们学院的传家宝。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坚决照办,今后新学员一入学,就要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训词,使训词牢记于心。”陈赓把训词交给张衍,说:“‘工学报’,9月1日一定要出报,训词原件一定要保管好,多印一些,好给中央代表团来宾。”毛泽东训词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向陈赓院长和“哈军工”的全体教授、助教、学员和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苏联政府、苏联顾问表示感谢;二是关于创建“哈军工”的使命和宗旨、目的和意义;三是创办“哈军工”的思路和方法;四是创办“哈军工”的目标和意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为学院题写的《训词》</b></h5>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举行正式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副总参谋长张宗逊在大会上宣读了毛泽东训词,在授予陈赓军旗时的讲话中对训词作了进一步阐释。陈赓在接受军旗时的答词中代表全院官兵表达了对贯彻落实毛泽东训词的决心和意志。<br>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军面临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使命,为办好军队院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后给四所军事院校颁发和题写训词。1952年7月10日为军事学院颁发训词,1953年1月7日给总高级步兵学校颁发训词,1953年1月31日给后勤学院颁发训词。毛泽东为军校的校报取名并题字的,只有军事学院和军事工程学院,题写训词的只有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能够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特殊关爱,这样的荣光和关怀是至高无上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顾茅庐”请调卢庆骏</b></h1>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有名的专家、教授,更是各科研院所的看家“宝贝”。“哈军工”想方设法从全国选聘了一批专家、教授,其中复旦大学数学系卢庆骏教授几乎是“三顾茅庐”请调而来。<br>  1952年国庆刚过,筹委会委员黄景文、赵子立到上海请调专家、教授。当时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已基本结束,黄景文和赵子立奔波于华东教育部、人事部和各有关高校之间,了解到高校的人事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浙江大学理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理学院合并,“哈军工”要请调的卢庆骏教授已随浙江大学教务长苏步青教授调到复旦大学数学系。<br>  卢庆骏正值壮年,学术上硕果累累,复旦大学有些不想放人,提出了存在的具体困难,强调卢庆骏讲授的两门课暂时找不到人替代。黄景文到数学系拜访卢庆骏,两人一番谈话后,卢庆骏被打动了,爽快地表态:“一切听从组织安排。”黄景文认准卢庆骏是“哈军工”急需的大师,他向复旦大学领导耐心解释,细致做好思想工作,但有几位老教授反对,学校不好拍板放人。黄景文对赵子立说,卢庆骏的调动还是暂时缓一缓吧,我们再想一想有没有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两人联名给筹委会写了一封长信:“卢庆骏成为调动中最困难的一个了,因为复旦党委认为不能无条件调走,华东教育部就不能不感到棘手。据华东人事处反映,此问题只有等待中央解决。”黄景文和赵子立在信中提出了四种解决方案的“缓兵之计”,让卢庆骏先把课程上完,再到哈尔滨报到。方案获得筹委会的支持,暂缓了对卢庆骏的调动。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953年建院初期调<br></b><b style="color: inherit;">入的5位知名教授 左2为卢庆骏</b></h5> 12月底,调动卢庆骏的事情出现了契机。陈毅从上海打电话给陈赓说:“有人告你们军工的状了,你们要挖人家的宝贝,就是复旦大学的叫卢庆骏的教授。苏步青先生把这件事提到上海民主党派会议上去了,讲你们军工是挖工事的,最多是建筑设计,偏偏指名道姓要卢庆骏去东北,是大材小用。民主党派中有好几位大学教授也表示不满意,怎么办?你得想个办法解释一下嘛!”陈赓笑着回答:“我马上派人专程去上海,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受陈赓的委派,教育长徐立行专程前往上海,向苏步青详细说明“哈军工”的性质、任务以及面临的困难,特别强调1953年要招生开课,亟待教授编教材和授课。徐立行的诚恳让苏步青恍然大悟、甚为感动,他坦然说:“卢庆骏是我的学生,他刚刚四十岁,正是挑大梁的黄金年龄,现在自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卢庆骏就调给你们好了。”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卢庆骏(左一)等老教师<br></b><b style="color: inherit;">在讨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b></h5> 1953年3月,卢庆骏北上哈尔滨报到,担任“哈军工”高等数学教授会主任,为探索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