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游铜鼓--之毛泽东脱险福地

开心就好(彭立霖)

<p class="ql-block">10月26日中午,我们结束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的参观瞻仰后,匆匆驱车赶往城郊的铜鼓印象酒家,享受具有铜鼓特色的美味之后,未敢多停歇,即按照晓华同学为我们设计的行程,驱车赶往约20公里之外的毛泽东脱险福地--排埠镇华联村的月形湾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伟人脱险地景区包括主席铜像广场、吴家祠、毛泽东化险处、客家文化馆、龙溪瀑布、祈福亭和揽月庭等,总占地面积约400亩,是宜春军分区国防教育基地,是感悟红色情怀、了解革命历史的圣地。抵达月形湾的景区入口,下的车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广场中心那尊青年毛泽东身着布衫,举目远眺的铜像。据资料介绍,伟人铜像基座高1.927米,进入景区大门后的台阶为两组,每组九级,寓意为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这里机智脱险。驻足铜像前凝望,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伟人当年脱险后重整旗鼓的坚毅身影,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历史吹响的号角,伟人的身姿如丰碑矗立,无声地诉说着信仰的力量,顿时让我们心潮澎湃、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1927年9月初,安源张家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之后,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在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由浏阳农军的刘建中、周克明作向导带路,从安源出发,经浏阳奔赴铜鼓,亲自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举行起义。一路上,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当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时,被地主武装团防军盘查扣留,被押往团防局候审途中,毛泽东示意潘心源等人先行脱身,自己则伺机行动。他借解手拖延时间,随后在两山夹水的丛林地带,故意被藤蔓绊倒,以膝盖受伤为由减慢脚步,趁团丁不备掏出“袁大头”吸引其争抢,趁机钻进杂木林向东北方向逃去。当敌兵发现并追击后,伟人发现山脚下一深水沟,便跳入水中,借沟边茂密茅草隐蔽身体,任凭团丁刺刀拨动野草搜寻也未被发现,最终团丁们悻悻撤离 。脱险后,毛泽东鞋子丢失,脚板扎满荆棘、布满血泡,满身污泥地在山中摸索前行 。傍晚时分,恰遇铜鼓月形湾打柴的陈久兴。陈久兴是当地纸业工会会员,他热情将伟人带回家中款待,提供薯丝饭和布鞋,并安排其在吴家祠堂过夜 。次日,陈久兴将毛泽东送至前往铜鼓县城的路口 。抵达铜鼓后,毛泽东与潘心源等汇合,迅速召开前委会议,完成工农革命军改编,为秋收起义的顺利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毛泽东在铜鼓月形湾安然脱险,并在此留下了一段“一脚踏两省,四圆定乾坤”的传奇故事,铜鼓县也因此成为一代伟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福地。我不知道,蒋介石后来得知浏阳张坊民团让毛泽东从他们手中溜走后,是如何暴跳如雷的?恐怕连杀了这几个民团的心都有,因为就这几个民团让毛泽东跑了,完全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最终终结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据说,伟人此后还多次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月形湾也因此成为我国革命纪念地。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纪念建军90周年拍制的鸿篇巨作《建军大业》中,“毛泽东脱险”的情节,反映的就是这一史实。</p> <p class="ql-block">走进设在吴家祠的“毛泽东脱险地旧址”展览馆,我们首先被玻璃展柜里那方泛黄的《毛泽东自传》复印件所吸引--这是根据伟人口述脱险经历叙述的记载,当看到“团丁的脚步声在耳边响,我趴在水沟里,只听见自己的心跳”这一句时,我不知道有多少参观者象我一样,紧张的指尖划过玻璃,仿佛想透过墨迹触碰那个生死攸关的瞬间?展区还特意在文字旁配了一组老照片:1927年的浏阳至铜鼓古道、与当年同款的土布长衫、地主武装使用的梭镖等等,实物与文字交织,瞬间就将人拽进那个风雨如晦的秋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脱险路线”模型前,我们几人不由得俯身细看:模型用深浅不一的绿色标注山林,蓝色勾勒水沟,连“铁树坳”处的三块青石板、月形湾谷地的七棵老樟树都清晰可见。模型里那条仅容一人通过的水沟就是当年伟人借着茅草和灌木的掩护,躲过了团丁三次搜查的场景。模型旁还陈列着一束晒干的茅草--这是工作人员从月形湾实地采摘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与照片里水沟边的茅草一模一样。那一刻我们突然觉得,历史不再是书本里生硬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人动容的是“陈久兴相助”展区。展柜里陈列着一双棕褐色的布鞋复制品,鞋帮处缝着三块补丁,鞋底纳着细密的针脚。旁边注明“这是参照陈久兴后人捐赠的实物仿制,当年他就是把自己仅有的一双半新布鞋,送给了赤脚逃生的毛主席。”展柜对面的场景还原区更让人驻足:昏黄的煤油灯悬在土坯房中央,八仙桌上摆着两碗冒着热气的薯丝饭、一碟腌辣椒,旁边的竹椅上搭着一件半干的蓝布衫--正是模拟陈久兴把毛主席领回家后,生火做饭、烘干湿衣的场景。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薯丝饭、腌辣椒,岂是待客之道?可又有谁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是普通百姓家最好的招待餐了!</p> <p class="ql-block">走到展览馆尽头的吴家祠复原场景时,阳光恰好透过木格窗,洒在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桌上放着一盏马灯、一个砚台、几张草纸,墙上挂着一幅简易的湘赣边界地图--当年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借着马灯的光,梳理起义思路,写下了几封致党中央的信。站在桌前,我们想象着夜色中,伟人紧握着笔的手,或许还带着脱险后的疲惫,却依旧坚定有力。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月形湾不仅是“脱险福地”,更是信仰的加油站--正是在这里,一场九死一生的逃生,却化作了伟人继续前行的坚定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已是下午2点了,下午我们还将游玩铜鼓石和天柱峰,我们该告别了,离开展馆时,回望展厅内“人民救星,星耀铜鼓”的题词,我们心里满是沉甸甸的感动,那些曾经只在历史课本里读到的故事,此刻通过一双布鞋、一碗薯丝饭、一条水沟的细节,变得鲜活而温热。这或许就是我们参观红色展馆的意义: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故事的情节里,读懂革命先辈的勇气,感受信仰的温度,触摸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传承其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责任担当,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想,这就是推动我们时代持续前行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11.1</p> <p class="ql-block">本篇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如侵权,请通知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