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与碑文:绥芬河的双重记忆

春雀秋水

<p class="ql-block">  时空交汇的站前广场‌,上午的阳光洒在绥芬河站前路38号,<b>中东铁路记忆馆</b>的俄式建筑与广场中央的<b>纪念碑</b>形成强烈对比。碑文"把我们从日本压迫下解放出来的红军万岁"在纪念碑上清晰可见,与1899年建成的火车站旧址共同构成一部立体史书——前者记录1945年的解放,后者凝固着沙俄殖民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记忆馆,钢铁与艺术的百年证言‌。作为中东铁路首个竣工站点(俄语称"鲍格拉奇次那亚站"),这座1342平方米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拥有全线唯一的室内大跨度钢梁屋架。馆内五大展区通过1500余张照片和实物(如俄制马灯、信号灯、铁轨)等还原历史。</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建于1946年,碑文与馆内"回归之路"展区形成互文。参观者在此能清晰感知:同一地理空间如何承载殖民铁路(1899)、中苏冲突(1929)、战犯移交(1950)和解放纪念(1945)四层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8月,大部分苏籍铁路工人及家属经绥芬河站陆续撤离,9月8日,在绥芬河爆发"民国十八年中俄边境战",东北军两千多名官兵在赵芷香的指挥下迎战,火车站损毁一角,随后修复。1950年7月31日,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首的战犯从前苏联引渡回国,在绥芬河站完成交接。电影《末代皇帝》曾在此取景拍摄。2013年3月1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中东铁路记忆馆,回望这座百年建筑与纪念碑的剪影。所谓"两个时期",正是殖民时期与解放时期的交织——铁轨延伸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复杂脉络。这座火车站不仅是建筑孤本,更是理解历史多重性的密码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春雀秋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制作/春雀秋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