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时光在路上 生命在延伸</b></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p><p class="ql-block">中国佛教石窟,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 292洞窿 宋代壁画 311洞窿 16——17号洞窿 <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16——17号洞窿 16——17号洞窿 16——17号洞窿 16——17号洞窿 16——17号洞窿 340洞窿 莫高窿 096洞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震动。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汉代简牍一起被称为20世纪初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不幸的是,在1900年那个风雨如晦、国运不兴的年代,刚刚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惨遭厄运,大部分流失海外。目前,藏经洞出土文物分散于中、英、法、美、日、俄等国的数十家收藏机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发现藏经洞</b></p><p class="ql-block"> 光绪廿六年五月廿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清理第16号积沙时,意外发现甬道北壁的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由此揭开了敦煌新的历史篇章。藏经洞原为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辩的禅室。咸通三年(862)洪辩法师卒后,其族人及弟子将禅室改为影窟以示纪念,并塑洪辩真容像。11世纪初,塑像被搬出,影窟变为藏经窟。从禅窟到影窟再到藏经窟,一个小小的洞窟,见证了莫高窟千年的历史变迁。藏经洞发现后,封藏于斗室近900年的7万余件文物重见天日,但因各种原因未得及时保护,致使文物流失到英、法、美、日、俄等多国,造成一段令人扼腕的文物流散史。</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文物记录了先人们在不同文明交汇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历程;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对自身命运的关照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描绘了4-11世纪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及融合的足迹。因而跨越时空和地域,具有了世界意义,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王道士名圆箓,湖北麻城人,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因家乡连年灾荒,他四处逃难来到甘肃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光绪年间,在肃州巡防营中当兵,退伍以后,在酒泉出家当了道士。后来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云游到敦煌莫高窟。在莫高窟清除洞窟流沙,供奉香火,布道募化,修建道观。</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文物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多国学者的目光。在20世纪初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并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放异彩。百余年来,在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敦煌文物的价值被逐步挖掘。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推动国际敦煌学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间的文化互动,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但敦煌文物流失海外,分存多地的命运并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出土了各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绢画、纸本画、麻布画等文物7万余件。根据目前调查,写本年代最早者为东晋,最晚者为北宋。其文化内涵,涉及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古代四大文明,以及佛教、道教、儒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六大宗教,为研究中国及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相互影响、汇流的重要依据。藏经洞文物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二十世纪初,以“敦煌学”命名的新学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藏经洞文物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The Librarv Caua</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敦煌研究院开展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旨在通过国内外协商合作,运用新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字资源,并建立统一完整的数据库和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和全球共享。</p> <p class="ql-block">习字纸——1965年敦煌莫高窟第17窟洪辩塑像内出土。</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希望尽可能展示藏经洞文物的价值及意义,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民族自信。为促进各方相互联动、推动流散海外藏经洞文物以不同的方式回归原收藏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全球共享助力。期盼藏经洞文物全部回归的那一天早日到来!</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p><p class="ql-block"> 樊锦诗,女,汉,中共党员,1938年7月出生,祖籍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发管理新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大国工匠</p><p class="ql-block">2018年度人物李云鹤</p><p class="ql-block"> 李云鹤,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山东青州人。1956年来到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李云鹤是同内不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其“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敦煌壁画颜料X光谱分析及术构建筑涂料”两项成果荣获原文化部一等奖。李云鹤先后获得“陇原工匠”、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等;2019年1月18日,当选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12月12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p>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前 修复壁画 <p class="ql-block">调研人员对洞窿绘画技法调查</p> 修复前 修复后 维修莫高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完成於青海冷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魂竹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9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