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0月29日的秋夜,北京北下关街区的路灯已缀满暖黄的光,车流声揉碎成绸缎般的絮语,漫过窗沿时,手机屏幕突然亮了——北京市公安局的落户批复通知,短短几行字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我藏了三十七年的期待。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忽然想起十八岁那年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触感,同样的滚烫,却隔着半生岁月的褶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翌日清晨,晨光还没把大钟寺派出所的青砖染透,我已站在户籍窗口前。枣红的户口本摊在台面上,纸页带着新本特有的脆响,民警指尖下的打印机缓缓吐出墨线,“居民”二字落在第四页时,声响轻得像冬雪落在肩头。我俯身去看,那行墨色里藏着比文字更沉的分量:是大学操场晨雾里的正步声,是营区深夜办公室的台灯光,是三十七年来缝在制服领章里的责任——如今,它们都轻轻叠进了这页写着“居民”的纸里。民警递来户口本时,指尖无意间碰了碰我的指腹,那点温热让我忽然醒觉:从穿制服行举手礼,到握户口本看市井烟火,这场身份的转身没有号角,只有一页纸的墨香在掌心漫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八岁的盛夏总在记忆里发烫。那年我还背着中学生的帆布书包,侧兜塞着没化完的冰棍,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挤上开往南京的绿皮火车。窗外的水杉树向后奔涌,蝉鸣裹着热风灌进车窗,我盯着通知书上“学员”两个字,觉得未来像铺在铁轨上的阳光,亮得晃眼。后来在大学里第一次穿制服,肩章的重量压得脊背不自觉发挺;第一次在营区过春节,给家里打电话时听见母亲的哽咽,却故意笑着说“这里的饺子比家里香”;再后来,在浙北山区的队伍里,为雄鹰保驾护航十年;2002年,到北京研读三年;2005年,又辗转至杭州江干区的新单位,为任务胜利开辟安全通道。2007年,终于又来到向往多年的北京,只为</span>守护一方海天,践行使命担当<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年后,单位转隶,于是中关村南大街、万泉河路、圆明园西路、永丰路、北清路,渐渐成了我最熟悉的路——清晨赶在雾没散时驶过中关村南大街,车轮碾过薄霜的声响像首轻浅的晨曲;中午从北清路返程,路过永丰路总能看见早点摊收摊,老板把铁桶里的炭火盖得严实;圆明园西路的梧桐叶落时,我会特意摇下车窗,让叶子飘进车里,夹在工作笔记里当书签。那些日子忙得没空想“时光”二字,只觉得路在脚下、责任在肩上,日子就该这样稳稳往前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办完户口的午后,我驱车往百望山去。车过圆明园西路时,梧桐叶正黄得透亮,一片叶子落在挡风玻璃上,我伸手去接的瞬间,忽然想起从前赶通勤时,总没功夫停下车看一眼这满路的金黄。百望山的石阶上,还散发着秋日落叶芬芳,拾级而上时,风裹着松针的清苦漫过来,这味道竟和营区的松林一模一样。登上山顶时,斜阳正好斜斜铺在远处的营区——红顶的楼房在光里泛着暖,几排柳树的影子拉得很长,晾衣绳上飘着的深蓝色制式服装,和我从前穿的一模一样。我顺着风的方向望下去,圆明园西路的车流像串起的珍珠,永丰路的路灯已悄悄亮了,北清路直直通向天际,三条路像三条银带,把我的九年的时光轻轻缠在了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想驱车去营区门口看看,可刚拐到营区附近的路口,才想起退休通知下达后,我的门禁信息早已删除,再也没法踏入那扇熟悉的门。我坐在车里望着营区门口的门卫,他站姿笔挺,像极了当年的我。想摇下车窗打个招呼,手抬到一半又放下——有些告别从不是站在门口说“再见”,而是看着熟悉的地方,把过往的时光轻轻收进心里。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营区食堂飘来的饭菜香,那味道让我眼睛发潮,却忽然懂了:遗憾也是时光的礼物,正因为有这一点留白,过往的日子才更像刻在心里的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返程时,我把车开得极慢,沿着三条路慢慢转。看圆明园西路的梧桐叶落在车盖上,听永丰路街边小贩喊“糖炒栗子”的声音飘进车窗,望北清路尽头的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这些从前匆匆掠过的景致,如今倒想一一收进眼里。我忽然明白,余生不必再赶早班车,不必再为任务熬夜到天明——可以把闹钟调得晚些,让晨光多在枕头上赖一会儿,再慢慢煮一碗冒着热气的粥;可以把书架上没读的书翻出来,从《诗经》读到《人间词话》,不必再担心被工作打断;可以去江南看春雨打湿青石板,去塞北看冬雪覆盖草原,把那些从前因任务错过的风景,慢慢装进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暮色漫过北三环时,车窗外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撒在人间的星星。我翻开户口本,那行“居民”的墨色早已干透,却像一枚温柔的印章,轻轻盖在了我人生的册页上。从前的三十七年,我为责任奔跑;往后的日子,我想为生活慢行——不熬夜,不焦虑,把日子过成一碗温粥,一本慢读的书,一段看得见风景的路。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裹着市井的烟火气,我忽然笑了:原来“百姓”的生活从不是褪去制服的失落,而是把过往的厚重轻轻放进烟火里,慢慢品,慢慢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