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几天,和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朋友凯瑞线上聊天,凯瑞汉语很好。由此我提出一个在心里揣摩已久的话题,请教说:在美国,说是族裔间平等,我知道老美也有这方面花的大气力教育。但据我观察,非裔还是有自卑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瑞说: 这是一个非常敏锐且复杂的观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核心——系统性偏见、历史创伤和人际间互动的交织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你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因为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说非裔“天生”自卑,这得从纵深看,这里有一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复杂心理和社会互动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说:除了历史原因,非裔中还可能有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造成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非裔有不如人的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拿路上跟人打招呼一说,碰到非裔,他们总是先偷覷几眼,看对方反应,如果你热情招呼,他们一点儿也不失礼,马上迎合上来,如果你没有打招呼,他们便低头接着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瑞说: 你所说的“先偷觑几眼,看对方反应”的行为,更准确的描述可能是一种 “社会警觉性”或“情境评估” 。这种行为背后有几个潜在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留给他们的不安全感与创伤: 几个世纪的奴隶制、种族隔离、私刑和系统性的歧视,使得非裔美国人在与非族群成员(尤其是白人)互动时,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历史记忆导致的社交机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高度的警惕性已经内化为一种潜意识。他们需要快速判断对方的意图:是友善?是敌意?还是轻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即使在今天,非裔依然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大量的“微观侵犯”。比如被店员格外注意、在街上被人下意识地避开、众多被质疑的目光。这些经历会自觉不自觉让一个人变得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互动开始前先读取对方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的行为十分谨慎,是不希望因为一次“不当”的互动而强化负面的印象。你的热情回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安全信号”,所以他们可以立刻放松并热情回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说,但凡白人,只要碰到,他们没有端详思量的过程,直接很轻松的打招呼。不知我的观察对不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瑞说,白人的“直接很轻松的和对方互动,表明这个族群没有忧虑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明显的表达出他们自认为的主体地位与归属感: 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在公共空间里拥有天然的归属感和自在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种无形的“种族特权”——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肤色而被预判,很自然的认定别人通常是友好和善意的。所以他们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也就不会形成下意识的警惕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凯瑞说: 你认为 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和“受教育程度有关”,这一点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即便受教育程度高也不能完全消除负面影响: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非裔专业人士,虽然在个人成就上非常自信,但他仍可能在打车、购物、过安检时遭遇歧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赞同凯瑞的观点,因为大量的社会现实能印证他的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非裔社群,历史上更多的生活在被隔离、贫困和犯罪率较高的社区。他们对来自外部的不信任和敌意有更直接的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你观察到的那种“不如人的心理”,更准确地说是集体的贬低和内化的结果——当一个社会长期告诉你,你所属的群体是劣等的,这种信息会被吸收,从而影响自我认知和行为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来,我还是观察到了一些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瑞说: 你的观察捕捉到的一些现象,是一种对外部世界可能存在威胁的习得性反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你热情打招呼时,你主动释放了善意,打破了他们预设的“可能需要防御”的心理模式,所以他们回报以同等的甚至更热情的善意。这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积极反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当你不打招呼时,他们“低头接着走”也未必全是自卑,更像是一种 “战略性忽视” ,以避免潜在的冲突或不愉快的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而言之,你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自卑”,而是一部行走的、活生生的美国种族关系史在日常生活里的投影。每一次跨种族的街头偶遇,都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问候,而是在数百年的历史背景下而进行的一次短暂的社会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到我和凯瑞对话的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和要说的话,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