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武进士小传

天下为公

邓氏武进士小传科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大业年间(约公元605年)开始,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年)结束,经历了1300年。而武科(武举)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结束,约1200年。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中允倪元璐奏请殿试传胪,悉如文例,赐及第出身有差,武举殿试自此始。未殿试前中会试的武科人才仍视为武进士。目前暂未收集到隋朝至元朝邓氏武进士名录。明朝(5人)1.邓钟(1550-1616):字道鸣,号元宇,行三,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张大德榜武进士(据《乾隆泉州府志》作者:[清]张廷珩修[清]黄任纂、版本:清光绪八年补刻本卷之五十六第3185页)。《乾隆泉州府志》载《邓钟传》:邓钟,字符宇,晋江人,城子。万历丁丑武进士。先为广东东山参将。值琼州酋黎广、黎马屎等纠众剽掠,据险莫何。制府戴公命钟率所部讨之。制备皮盾、火器,列阵掦旌,声言出水蕉。贼果赴备,乘虚直夺磢门据之。用火攻,擒其渠魁,馘其群丑。由此转攻西北,连破岐筒、山根、居碌、五指,擒贼及斩首俘获无算。其党计穷,缚马屎以献。数年逆寇悉平。后历前军都督,任四川、贵州都督,以征苗播大功,加护国大将军,子世袭,赐监守第,崇祀名宦。钟武健多智略,熟兵书,善用古战法,着有《筹海重编》行世。子光汴,天启壬戌武进士,予袭任虎门副将。光漕,广东己卯武举。陈第《粤草》参家传。邓钟是俞大猷的弟子,时有“俞家拳,邓家棍”的说法。官职:广东东山参将——广东副总兵——贵州总兵——四川、贵州都督——前军都督加护国大将军。军功功绩:1.平定琼州(海南)黎长酋长马屎叛乱;2.参与万历播州之役,讨伐土司杨应龙;3.镇守东南沿海,参与抗倭。邓钟能文能武,著述成果有《筹海重编》《安南图志》《南安图志》等。文化遗产:1.海南海口“石室仙踪”摩崖石刻,他驻守海南琼州期间(约1608年),在迈瀛村仙人峒题写“石室仙踪”四字,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列为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在贵州任职期间,他于晴隆县留下“欲飞”摩崖石刻,笔力雄健,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他为纪念逝去的妻子洪氏和儿子光瀚,在仙人峒前修建嬴惠庵并立《赢惠庵记》碑,碑文由他亲自撰书,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情念;4.贵州铜仁文笔洞石刻及子邓光沅墓,约公元1610年,他出任驻守铜仁的贵州总兵不久,儿子光沅在镇压当地流寇的战争中阵亡,葬于文笔洞旁;在洞中迎奉了观音大士像,并在洞口修建了名为“青莲界”的亭栏,后来还在洞侧建造了镇江阁;他与时任贵州按察司佥事刘观光交好,两人常在洞中畅游痛饮,吟诗作赋,他们的唱和诗被刻在文笔洞的石壁上,成为如今珍贵的明代摩崖石刻。这些活动使得文笔洞一带从默默无闻之地,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一处知名的文化景观和佛教圣地,即明代的“石室祇林”。将门世家——父邓城(1507-1564,字藩国、号寒松,嘉靖十三年1534年考中武举人,“武闱解元”,当科第一名,狼山总兵,抗倭名将);兄邓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武举人)、邓镳(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焦竑榜文进士);子六人,长子光汉(庠生)、次子光汴(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郑维城榜武进士,官至虎门副将,是邓钟诸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三子光漕(广东己卯1639年武举人,官守备,以光汴的第四子林梅为继子)、四子光汾(太学生,后移居汀州)、五子光瀚(其母为邓钟配夫人洪氏)、六子光沅(约1610年镇压当地流寇的战争中牺牲);胞侄中溥(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解元榜武进士)。2.邓中溥: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解元榜武进士(据《乾隆泉州府志》第1870页)。官卫千户(正五品),终至都司(正三品)。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朝廷发动了征讨西南地区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平播之役”,根据《平播全书》等史料记载,邓中溥参与了这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祖父邓城(武闱解元,狼山总兵,抗倭名将),父邓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武举人),叔父邓钟(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张大德榜武进士,官至前军都督加护国大将军)、叔父邓镳(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焦竑榜文进士),弟邓中泱,子邓枢等(邓枢官至指挥使,并与明末著名的海商将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一同对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发动过战争)。3.邓秉谦:山东东昌府人(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东昌卫军籍。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顾凤翔榜武进士(据《嘉庆东昌府志》第964页)。秉谦性格沉静、喜允读书、闲于韬略,初任王徐塞守备,后升任德州游击将军。时遇白莲教叛乱,因其在保卫地方上的伟大功绩,当地百姓曾为他修建了“生祠”以表达感激和纪念。建生祠这在古代是对官员一种极高的褒奖,深刻反映了邓秉谦的政绩和声望。他是明代后期一位典型的出身于将门、通过武科正途晋升、并有实际军功的将领。他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文有文彩、武有韬略,被誉为“儒将”。以下为《宣统聊城县志》卷六、第127页载:邓浒,江西南城人,祖仲璋,跟随明太祖行军有功,授万户,殉闵寇之难,子孙世袭指挥(正三品),成化六年,浒调东昌卫掌印指挥使;邓桂:浒子,宏治五年袭指挥使降指挥同知;邓勋:桂子,嘉靖十年袭指挥佥事;邓堂:勋子,嘉靖十三年袭指挥佥事有传;邓都:堂子,嘉靖三十四年袭指挥佥事升山东掌印都指挥使;邓守洛:都子,万历九年袭指挥使;邓秉谦:守洛子,万历二十四年袭指挥同知;邓之荣:秉谦子,崇祯二年袭指挥佥事,甲申殉难见忠烈。4.邓祖禹:字又元,湖广蕲水(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庄际昌榜武进士。《乾隆蕲水县志》(作者:[清]高举修[清]徐养忠纂,版本: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第408页载:邓祖禹,字又元。家贫而负气慷慨,不耐与里中细人伍,每傲视之,以是每来细人之咻,勿顾也。举万历四十七年武会试,授沈阳守备。尝出战,中矢死,夜半复苏,创甚,告归。崇祯初,起宣府游击,入卫京师。副将申甫军没,祖禹力战芦沟桥,擢涿州参将。疏请召对,不许;入朝上书,声甚厉,为御史所纠,下狱。然帝颇采其言,久之赦出,为辰沅参将,禽苗酋飞天王、张五保,斩首千五百级,夷其巢。擢副总兵,辖德安、黄州。攻贼土壁山,尽掩所获为已有,当事将劾之;请剿寇自赎,乃令援应城。是时祖禹驻孝感,将往援,孝感人泣留曰:“兵一动,城必不可保。”祖禹因留兵一半守孝感,率七百人入应城。贼大至,围之数重,血战自辰至酉,仅余七八十人。祖禹突围保西城外,贼复围之,遂被执。贼爱其骁勇,说之降,怒骂不屈;贼言之再三,复骂曰:“若此须换却心肝!”贼笑曰:“换不难。”遂剖心肝而死。子天源、天河觅尸,以须长可识,得归骨先陇。应城人祀之。 现代汉语翻译:邓祖禹,字又元。家中贫困但为人慷慨有志气,不屑与乡里的平民百姓为伍,常常傲慢地看待他们,因此时常招致这些平民的喧扰讥讽,但他从不理会。他考中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武科会试,被授予沈阳守备的官职。曾有一次出战,身中箭矢昏死过去,半夜里又苏醒过来,因为伤势很重,便辞官回乡休养。崇祯初年,他被重新起用为宣府游击将军,入京护卫京师。副将申甫的军队覆没时,邓祖禹在卢沟桥奋力作战,因功升任涿州参将。他曾上疏请求皇帝召见应对,未获批准;又入朝上书,言辞非常激烈,因此被御史纠弹,关入监狱。然而皇帝较多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过了很久,他被赦免出狱,担任辰沅参将,擒获了苗族首领飞天王、张五保,斩首一千五百级,扫平了他们的巢穴。之后升任副总兵,管辖德安、黄州地区。在土壁山攻打贼寇时,他将所有缴获的战利品都占为己有,主管官员将要弹劾他;他便请求通过剿匪来赎罪,于是上司命令他增援应城。当时邓祖禹驻扎在孝感,正准备前往应城救援,孝感的百姓哭着挽留他说:“您的军队一旦开拔,我们孝感城肯定就保不住了。”邓祖禹于是留下一半兵力守卫孝感,自己率领七百人进入应城。贼军大批赶到,将应城重重包围,邓祖禹率部从清晨(辰时)血战到傍晚(酉时),最终只剩下七八十人。邓祖禹突围到西城外据守,贼军再次包围了他们,于是邓祖禹被俘虏。贼军(张献忠)爱惜他的骁勇,劝他投降,他怒骂不从;贼军再三劝降,他又骂道:“像这样(逼我投降),除非换掉我的心肝!”贼军笑道:“换也不难。”于是就剖开他的胸膛,取出心肝,邓祖禹壮烈殉国。他的儿子邓天源、邓天河寻找父亲的遗体,因为邓祖禹胡须很长能够辨认,最终得以将遗骨送回祖坟安葬。应城百姓祭祀他以表纪念。邓祖禹的忠烈事迹主要记载于清初史学家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其中专有《邓祖禹骂贼》一节。谈迁在《国榷》中评价他“勇足以裂虎,智足以陷阵,然刚则折,终难挽颓厦于既倾”,精准地概括了其勇猛、才干与时代悲剧性。他是一位典型的明末武将,其个人智勇和忠节值得称颂,但无法挽回明朝倾覆的大势。5.邓光忭:又名光汴,行二,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郑维城榜武进士(据《乾隆泉州府志》第1871页),官至虎门副将(从二品)。张国维撰《抚吴疏草》明崇祯间刻本第822页载:镇江营武进士游击邓光忭能探隐符黄石之藏,绰有轻裘缓带之度,星门克诘天堑增雄,洵为良将。翻译为现代文:镇江营武进士、游击将军邓光忭,不仅具有探察隐秘、精通兵法的智谋,更兼具有轻裘缓带从容优雅的儒将风范,他严格整饬军事防务,使天然要塞的防御能力倍增,确实是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将门世家:祖父城(武举人第一名、官至狼山总兵、抗倭名将),父钟(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张大德榜武进士,官至前军都督加护国大将军),兄光汉(庠生)、三弟光漕(官守备)、四弟光汾(太学生,后移居汀州)、五弟光瀚(其母为邓钟继配夫人洪氏)、六弟光沅(约1610年在镇压当地流寇的战争中牺牲);子四:林标、林芝、林栋、林梅(出继给三弟光漕为继子)。清朝(16人)6.邓学深:广西桂林全州恩乡大田人,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曹国琼榜武进士,驻京提塘(据:《民国全县志》第212页)。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中武举人。7.邓松:字鹤亭,广西桂林全州恩乡大田村(今全州县两河镇大田村)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朱秋魁榜武进士(据:《民国全县志》第212页),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恩科中武举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开化府游击(从三品),官至云南骑兵营参将(正三品)。在云南、山东等地都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因其屡立战功,乾隆皇帝驾南巡时,在泉林得到“蒙恩赐宴”的荣宠,酒席上下旨赏“大缎、貂皮、荷包”,最后还“准加一级”。邓松父亲在康熙年间从全州迁至灌阳邓背村,邓松自幼在灌阳长大。他的一身好武艺,也是在灌阳练成。退休后,他定居灌阳,与灌阳名士多有往来。去世后,则先葬灌阳,后迁葬老家大田。在灌阳,为了表示对邓松的尊重,乡民们都敬称他为“邓总爷”。邓总爷不仅武艺高强,还博览群书,喜吟诗作对。“虽在韬铃(军中),性好吟咏”,在军中实属少见的文人骚客。退休后,他依旧“读书赋诗”,与灌阳乡贤卿彬(羊落山卿家人,翰林卿祖培之父)书信往来,探讨经史子集、琴棋书画,“至老不废”。人们称赞他“雍容文雅,有古儒将风焉”。他可谓“文以载道,武以守国”的典范,是灌阳历史上难得的文武全才。《前题》·邓松(都司——正四品武官,全州人)板桥古树影苍苍,是处莺啼欲断肠。修禊有人情共永,留春无计恨偏长。词坛选胜君为主,射圃分筹我可当。乘兴流觞敲好句,烟浓余韵度回塘。 8.邓盛德:湖南浏阳人,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朱秋魁榜武进士(案旧志误作康熙今据府县志正,据《湖南通志》作者:[清]陈宏谋修[清]欧阳正焕纂、版本: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卷十九、第5373页、175卷)。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中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任福鼎县桐山营游击(从三品),后任崇安营参将(正三品)。《同治浏阳县志》载:邓盛德,戊寅志官:桐山营游击,调台湾中军,升崇安营参将。考:福建桐山营有参将、无游击;又,福建亦无名“崇安”者营,惟福建建宁镇标左营游击驻崇安,而未设参将。所载不知何据,俟考。9.邓佐淸:谱名邓家沾,字叔恩,号辅廷,湖南省浏阳县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张蜀锦榜武进士(据《湖南通志》作者:[清]陈宏谋修[清]欧阳正焕纂、版本: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卷十九、第5375页、175卷)。先后历任广东万州营罗定协右营、广东抚标右营各守府缺,特授广东清远营右营守府(即守备,正五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邓佐清因被两广总督岑春煊参奏“久病贪利,恋栈贻误”而被革职,且“永不叙用”,并不准再投效军营。10.邓廷忠:字靖臣,河南光山县城南关人。生卒年:约1861年-1912年初,另有1860-1910年等说法。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宋占魁榜武进士(据《民国光山县志约稿》作者:[民国]许希之修[民国]晏兆平纂,版本: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3卷,第158页)。官至记名提督(荣誉性官衔,从一品,候补资格,一般无实际统兵权,需等待实缺)。中武进士后,点御前侍卫、授广西左江南陵游击(从三品)。邓廷忠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严格的文武教育。他性格刚强、急躁、讲义气,这种性格既成就了他的战功,也为他后来的仕途挫折埋下了伏笔。1897年,在越南北部对法军的战斗中,邓廷忠身先士卒,用铁旗杆击杀法军少校,自己也身负重伤,展现了非凡的勇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他护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因“护驾有功”被升为正二品的广西南宁镇台(总兵)。在广西任上,邓廷忠因主张对侵扰边境的法军采取强硬态度,与主张妥协的上司产生严重分歧。1908年,他被政敌诬陷“欺君罔上”,被革职并流放新疆三年。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官清廉,以致赴新疆的路费都是由妻子杨振德变卖首饰衣物筹措而来。1911年流放期满,次年邓廷忠在返回内地途中病逝于陕西。他的兄长们将他的遗体运回光山安葬。邓廷忠在18岁时(约1878年,光绪四年)娶妻申氏。申氏为邓廷忠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名邓元圣,另外两个儿子早年夭折,申氏本人也不久后病故。在申氏病故后,邓廷忠于1900年与湖南长沙的女医生杨振德女士结婚。杨振德女士后来生下了女儿邓颖超。邓颖超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了新中国国家领导人。11.邓勃然:一名“作云”,恩乡厚村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武国栋榜武进士(据:《民国全县志》第212页)。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中武举人。12.邓应泰:安徽合肥人,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张宗德榜武进士(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第3220页)。13.邓洪范:安徽亳州人。康熙36年(1697年)丁丑科缴煜章榜武进士(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第3265页)。《乾隆毫州志》第327页载:陶试,字次南,上元人也。世客居虹。幼孤,家贫,族无可依倚者。亳人邓洪范见而奇之,介其业师邓其章,请于陶族,以为己子,遂为亳人,姓邓氏。既长,好学,工制艺,补府学生员。屡踬棘闱,益发愤,逰学于浙江,读书西湖上数年,学大进。康熙庚子,举于乡。数入礼闱不遇。大学士田公从典少曾寓亳,知其贤,延为子𢡟授业。或谓之曰:「君数困于礼部,今主田公进士,岂难致乎?」答曰:「吾义不以私干人。田公亦不可干以私。纵田公怜而许我,我宁不愧于心乎?」遂不与试而归。义父洪范卒,尽哀制服,如丧所生。久之,以义父既有子,冐姓非礼,乃上状复姓陶氏,尽以遗产付弟,而自以修脯资生。年七十九,复应乾隆元年礼闱试。《光绪金陵通传》第439页载:……或劝以八十邀恩,不可。寻选吴江敎谕,卒官。14.邓懋和:镶黄旗汉军人,包衣董殿邦佐领。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王元浩榜武进士(据《钦定八旗通志》第2621页)。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庚子科武举人。《同治续天津县志》第108页载:敕封平浪王,又丁字沽一祠,明时为萧公、晏公庙,康熙间邓懋和重建,改今名;又葛沽一;后辛庄一;福佑祠在新城。15.邓廷桂:镶白旗汉军人,祖学仁佐领。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玉懋赏榜武进士(据《钦定八旗通志》第3627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武进士考试被选拔为蓝翎侍卫,乾隆五十七年任都司佥事守府。16.邓绍熙:福建诏安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李显光榜武进士(据《乾隆福建通志》、作者:[清]魏元枢修[清]谢道承纂、版本:清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二、第3171页、85卷)。钦点侍卫。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乙酉科武举人。17.邓日昭:江西抚州府临川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翁之琪榜武进士(据《光绪江西通志》第1713页)。崇祯六年(1633年)中癸酉科武举人。崇祯十四年任广东钦州守备(正五品),官至江西卫指挥(正三品)。18.邓云路:字天衡,江西建昌府南城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李如柏榜武进士(据《光绪江西通志》第1739页)。当年考中举人同年恩科考中进士。19.邓垲:山东胶州人。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李显光榜武进士(据《民国山东通志》、作者:[民国]杨士骧修孙葆田纂、版本:民国七年铅印本、卷一百七、第5247页、212卷)。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举人。20.邓国珍:甘肃靖远人,都司。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刘炎榜武进士(据《光绪甘肃新通志》、作者:[清]长庚修[清]安维峻纂、版本:清宣统元年刻本、第1862页、109卷)。官至山东济宁都司(正四品)。21.邓灿:云南普洱府宁洱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马殿甲榜武进士(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作者:[民国]龙云周钟岳纂修、版本: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卷十六、第984页、268卷)。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丁卯科武举人。22.邓卓藩:广东西宁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武国栋榜钦点第八名武进士。花翎侍卫。 进士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历。古代能考中进士那绝对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邓氏有文进士近500人,武进士却很少。最近查阅了四十多本《通志》和五十多本《府志》,仅收集到21人。为了方便大家查证,在每位武进士后都提供了该武进士名录的具体古籍出处。欢迎大家提供更多的线索,以补充完善邓氏武进士名录。<br><br>邓隆华 2025年10月29日于四川蓬安。<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