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大姐

幸运13

认识倪大姐十几年了.之谓认识,既非沾亲带故,亦非熟人介绍,我与她纯粹是医患关系,常经她的手开药而已.对其的初始称呼由倪大夫、倪主任,悄悄转化为倪大姐,完全是对其职业操守的由衷佩服.<br> 玄武医院内分泌科诊室不下七八个,但就数她那个诊室的门口,排队的病号最多.每天上午十点半以后,就诊高峰过了,大多医生都松了口气,喝口水,上个厕所,看看手机信息.可倪姐这儿,很少见她清闲.一个三甲医院,主任级别的医生不在少数,为什么就诊者偏对倪大夫情有独衷呢?<br> 这里,我尊重地用上了“医者仁心”四个字,唯此辞汇最能解读这个现象.<br> 倪大姐退休返聘,当时年岁已过七了.每天坐诊半天,总是神采奕奕,总是和颜悦色,总是耐心细致,总是让皱紧眉头坐在她面前的病人,不一会儿,便现出轻快和舒展.<br> 从医数十年,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切中患者病因,固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厌其烦,陪病人多说几句话,是累积口碑的更重要因素.面对每一个患者,从饮食起居到精神波动诸方面,多了解一些外在因素,从而在开处方的同时,摸清病人的生活习性,辅以劝慰引导,更有助于及早康复.<br> 对症下药,是门诊大夫起码的技能.几小时挂号排队候诊,走进诊室,完全按程序化操作,自述、听诊、开方子,只需两三分钟便被草草打发,在当下已成常态.有病求医,既痛苦,又无奈,倘若医生多些耐心,眼睛与病人多对视几秒,多从侧面探讨一下病因,这对病人,何尝不是安慰和温暖.<br> 这么多年,我从没见过穿白大褂领来的病号,被倪主任优先接待的.见过最多的倒是不少衣衫褴褛,是从远道赶来的病人和家属,受到了格外亲切的关照.有时往忐忑的患者手中递上杯热水,有时让助手用酒精棉球帮他们把双手擦拭干净.那一幕幕,暖了病人的心,也暖了我的心!<br> 每月都会与倪姐打个照面,她知道我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从未超过7,给我开的[瑞易宁]和[二甲双胍]一直保持基本剂量.客居丽江以后,偶尔回宁,想多备些药是必须的.可倪姐一向秉公办事,药方上始终只开标准的量,从未逾规,尽管我有时一两年才麻烦她一次,终没因脸熟而要求她手下松动少许.因为我知道,这样的诉求,会让我们的关系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一边是顺水人情,一边是职业操守,孰轻孰重,我明白.<br>  我曾多次向倪姐绘声绘色地描述丽江的天之蓝、云之白、空气质量全年呈优,也曾对这儿的特有的客栈文化和民风纯朴大加赞美.我想对倪姐说:“年事已高,该歇歇了!我在丽江等您,丽江欢迎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