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辰在+干支”结构的深度考证,结合《西游记》原文语境及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现对“日月星辰”中“辰”的本义及演变作如下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结论:“辰”的本义为时空框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日月星辰”四象体系中,“辰”指天体运行的时空坐标系统,是承载日、月、星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维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日、月、星的并列逻辑:日(太阳)、月(月亮)、星(众天体)为具体可见的发光体,而“辰”是它们运行的抽象时空背景,共同构成完整的宇宙模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的哲学意涵:“四象”象征宇宙生成的四大要素,其中“辰”提供动态运行的秩序框架,与“轻清上腾”的混沌初开状态呼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西周铭文“辰在”的实证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20余件青铜器铭文如师才丮鼎、曶鼎、格姬簋等中“辰在+干支”的格式,确证“辰”为时间标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语法功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辰在丁卯”即“时在丁卯日”,此处“辰”作时间定位词,相当于“此时”“当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月相词(既生霸、初吉等)搭配时,形成 “宏观月相+微观具体日期”的双重纪时结构,例:曶鼎“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时间属性优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干支纪日对应实际历日,排除“北辰”“朔日”等天体特指(如您所证,北辰位置固定,朔日无法兼容所有月相)。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辰”的本质是时间容器,将天体运动转化为可计量的时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辰”的语义演变:从时空坐标到引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本义:天体运行的时空维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空间轴,天体运行的轨迹区域如黄道带十二辰次划分周天; </p><p class="ql-block"> 时间轴,天体位置对应的时序节点 青铜器“辰在”纪日; </p><p class="ql-block"> 哲学本质,宇宙的秩序性框架(《淮南子》:“辰者,天之体也”) 与“混沌”相对的时空结构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引申脉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空间标记→ 指代特定天体: </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显著星象标识“辰”的方位,如 </p><p class="ql-block"> 大火星(心宿二):商周时期标记农时的“大辰” ;</p><p class="ql-block"> 北极星:北天极定位点称“北辰” </p><p class="ql-block"> → 此乃“辰”的空间坐标具象化,非其本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时间标记→ 成为计时单位: </p><p class="ql-block"> 一日分十二时辰(辰时为7-9时); 岁星(木星)十二年一周天称十二辰次→ 此乃“辰”的时间维度精细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为何“星辰”连用?“辰”非众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辰”为偏义复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星”指具体天体,“辰”强调其**时空归属。 例:《左传》“星辰之轨”即“众星运行的时空轨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误解根源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辰”的坐标属性常以星象为参照如“大火为辰”,后世误将“辰”等同于星群。实则“辰”是星群背后的秩序系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西游记》“四象”体系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阳精(太阳),光明、热力之源,阳仪象征; </p><p class="ql-block"> 月,阴精(月亮),晦朔周期标记 阴仪象征; </p><p class="ql-block"> 星,群星(天体),方位指示、吉凶征兆,宇宙万象; </p><p class="ql-block"> 辰,时空框架,运行秩序的总规律, 四象存在的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构揭示:无“辰”则日月星失序,宇宙复归混沌。恰合第一回“轻清上腾”后时空定序的创世叙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结论:回归本源的“辰”之定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月星辰”之“辰”,是以天体运行为刻度的宇宙时空坐标,是秩序化的时间与空间的统合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西游记》中,它是创世四象的结构性维度; </p><p class="ql-block"> 在青铜铭文中,它是历日定位的时间锚点; </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演变中,它派生出星象标记大辰、计时单位时辰等引申义,但本义始终指向承载万有的时空框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释既契合您对西周金文的严密考证,亦贯通哲学、天文、语言三重视角,或可终结千年争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西游记》原著中,太阳被称为“阳精”,同时也是九曜星之一的“日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精:这一称呼源于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太阳在阴阳理论中的阳性特质,与月亮的“阴精”相对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曜:在九曜星的体系中,太阳作为“日曜”,与其他星曜共同构成了一个宇宙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这是宇宙观,天即日月星辰,地即水火山石土,人观察而得知身边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与辰在含义上有一定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通常指单个天体,辰在古代天文历法中指日月星的总称、星宿的集合体或时间单位。在日常使用中,二者有时通用,但在特定语境中区别明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通常指的是天上的星星,即夜空中发光的天体,由无数个恒星等组成。比如常见的北斗七星、天狼星等单个的天体。也可以指代某一种事物,如"星光""星辰大海"等。在文化内涵中,星代表的更多是希望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辰: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辰有多种含义。一种说法是辰可以是日月星的总称;也有说法认为辰是星宿中的"宿",即星宿的划分单位,指星星的集合体;还有观点认为辰是指夜空中没有星星的地方 ,或者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星以及暗物质。另外,在古代,"时辰"的"辰"泛指星斗 ,太阳运行和斗转星移总体表示时间的过往 。</p> <p class="ql-block">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入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曚而万物否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讲到天地的寿命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古人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称一运、三十运是一会、十二会为一元,因此一会=30×12×30=一万八百岁,一元=10800×12=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一会分成十二会,对应十二地支,正好可以把十二会投射到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上,天地就这样一日复一日,一元复一元,循环往复。 因为一天到戌时(19-21点),天就黑了,因此对应到戌会的后期,天地昏曚;再过5400年,到亥会前半段,天地重归混沌;再过5400年,到亥会后半段,天地重开,再现光明。到这时,“天始有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再过5400年,到子会中间的时候,有了盘古开天地时清的部分上升为天,形成了日月星辰,称之四象,所以说“天开于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过5400年,到子会快结束了,天逐渐坚实了,地开始形成。再过5400年,到丑会中间的时候,浊的部分下降为地,于是又了水火山石土,称之五形,所以说“地辟于丑”。再过5400年,丑末寅初,万物开始诞生。再过5400年到寅会正中,人兽禽都出现了,所以说“人生于寅”。至此,三才天地人全部到齐。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世间经过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分为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佛教的概念,佛教中认为的在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分别住着四大天王。 维基百科关于四大部洲的示意图 东胜神洲有个傲来国,靠近大海,海上有座花果山,这座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从盘古开天地就存在了。这里的三岛十洲又是道教的概念,三岛即是蓬莱、方丈、昆仑,十洲是瀛洲、玄洲、长洲、流洲、元洲、生洲、祖洲、炎洲、凤麟洲、聚窟洲。这里说花果山是三岛十洲的龙脉之地,为了突出花果山的特殊地位,为孙悟空能诞生在花果山奠定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段我们看出,西游记这部书是混合了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这是因为吴承恩同时受了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在他身上有着“三教合流”的影子,这也是盛行于明代的民间主流思想。 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这里写了一首赋来描写花果山,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仙境般的美景。文中提到的“势镇汪洋”和“威宁瑶海”表示了花果山的威严,接下来是对山峰、海洋、奇石、怪峰等自然景观,以及彩凤、麒麟、锦鸡、龙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形象的描绘,还描绘了林中的寿鹿、仙狐,树上的灵禽、玄鹤,以及瑶草、奇花、青松、翠柏等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仙桃、修竹等寓意长寿和祥瑞的植物。整首赋通过这些形象和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美丽、神奇、充满生命力的仙境画卷。在结尾处的“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实际上揭示了花果山在整个小说世界中的地位。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对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古人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一年365天就对应周天365度,这不是现在一个圆360度的概念;周长有二丈四尺长,对应二十四节气;上面有九窍八孔按照九宫八卦排列,古代将动物分类,高级的九窍,低级的八窍,所谓“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这样一来这块仙石上合天文地理,下应万物生灵,就是精华中的精华。 </p><p class="ql-block">转自《头条》</p> <p class="ql-block">西岐布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西岐山人,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安全专家库成员,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先进个人;长期在甘肃省庆阳市建设行业工作,从事过设计、施工、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创建了庆阳“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程“鲁班奖”。独立文化研究学者,多年来依托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致力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扬,有较浓郁的历史文化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