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的典范:邓盛仪传<br>一位爱国实业家的光辉人生 邓盛仪(1892-1984),字典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实业家和工程师。他不仅在工程技术领域造诣深厚,更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创办多家工业企业,为国家建设倾注毕生心血。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将香港工厂设备迁至天津,以实际行动支持内地建设,被誉为"实业救国"的典范。<br>邓盛仪的一生,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一生,他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投身国家建设事业。求学之路与专业成就<br>邓盛仪自幼好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先后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和广州同文馆。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资格,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深造。<br>学成归国后,邓盛仪并未满足于已有学识,而是继续在欧洲进行了为期六年的公路桥梁建筑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广三铁路工程师、两广公路交通部门主管等职,为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参与中山大学筹建<br>1924年,新组建的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百废待兴,邓盛仪被校长邹鲁聘为工科筹备委员会委员,参与中大工科筹建工作。他以其专业的工程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br>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中山大学辗转迁至广东韶关坪石。1942年,邓盛仪携二子邓锡全、三子邓锡铭奔赴坪石,担任中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教书育人,成为"坪石先生"的一员。创办工业企业<br>香港制钉厂1938年广州沦陷后,邓盛仪迁往香港创办制钉厂。在战乱年代,他不仅维持工厂运营,还利用工厂作掩护,收集情报,进行抗日活动。这家工厂成为他实业救国理念的重要实践基地。<br>广州钢窗厂抗战胜利后,邓盛仪于1948年创办广州钢窗厂,打破了外国市场垄断,产品远销国内外。这一企业不仅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也为国家创造了宝贵的外汇收入。支援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邓盛仪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国家建设对工业设备的迫切需求。1950年,他与兄长邓鸿仪做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将香港制钉厂150吨的设备从香港秘密运输到天津。<br>在天津,他们建立了天津大成行五金机械厂。新工厂"获人民政府大力照顾",产量是香港工厂的十倍,迅速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br>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邓盛仪深厚的爱国情怀,更展现了他作为实业家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荣誉与认可<br>1956年,邓盛仪作为团长带领香港爱国人士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他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体现了国家对他贡献的高度认可。<br>邓盛仪还多次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与内地商会关系密切,在推动内地对外贸易及促进国际对华投资方面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初期,他牵线引进港资钢窗厂落户沈阳、引进港资餐厅落户广州,开启合资企业的先河。 历史地位与影响<br>邓盛仪的一生,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爱国者。从创办民族工业企业到支援国家建设,从教育事业到参政议政,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br>1984年4月,邓盛仪在香港去世,享年92岁。新华社香港分社在评价他时指出:"邓盛仪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爱国企业家,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br>邓盛仪的事迹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他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中国近现代杰出爱国实业家邓盛仪先生1892-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