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马骏曾任教的哈尔滨东华学校与其创办者邓洁民先生

天下为公

百年前,哈尔滨曾有一座著名的东华学校,被誉为第二座南开中学,它的创办者是著名教育家邓洁民先生。而他的南开同学周恩来、马骏等在哈尔滨期间,都曾在这所学校留下历史记忆,回族革命先驱马骏烈士就曾在此当外语老师,并从事革命活动。本文讲述的就是邓洁民先生和东华学校鲜为人知的往事。<br><br>邓洁民和百年前哈尔滨最火的私立东华学校<br>杨少华 | 文<br>疫情期间,我整理我党早期共产党人回族英烈马骏在哈尔滨战斗历程的资料时,涉及邓洁民先生的事情很多。八月份我姐夫的同学、邓洁民先生的外孙张小庸来哈尔滨,我向他询问一些关于邓洁民先生的事。后来张小庸兄又给我提供了一些邓洁民先生的资料。我把邓洁民先生和100多年前哈尔滨最火的私立东华学校介绍给大家,缅怀周恩来、马骏、邓洁民在那个年代为哈尔滨人做的一些事情。<br><br>邓洁民先生其人<br>邓洁民先生原名邓居文,1890年4月28日生于吉林省宾县(现黑龙江省宾县滨洲镇),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其父随祖父逃荒来宾县定居。邓洁民先生幼年在宾县就读私塾,少年时攻读俄文,聪慧超群,刻苦读书,进取心强。1911年至1912年入北平汇文中学读书。1912年至1915年又入天津南开中学求学。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和周恩来、马骏是校友,邓洁民高周恩来一级,高马骏二级,但他们是挚友,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邓洁民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因无力筹措旅费,改去东渡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都是东京中华留学生总会的负责人。在日本还和孙中山先生有过来往,曾共同探讨国家民族前途问题。 邓洁民<br>邓洁民先生受他亲密好友的影响。他思想进步,赞成列宁的主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崇尚民主、崇尚教育救国,一生致力教育救国,1918年4月创建东华学校,1923年在北平筹建北平国际大学。1922年2月,马骏来哈尔滨东华学校任教时,共同启发帮助进步青年韩迭生、于芳洲组建“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宗旨是利用外交手段收回、共管中东铁路的权利。参于1922年2月10日哈尔滨救国唤醒团组织的抗议《九国公约》的集会和示威游行。1923年以后,邓洁民在北平筹建北平国际大学时也不忘联络北平法律界人士,为收回共管中东铁路权利而抱病奔忙。<br>1926年邓洁民先生病逝于天津,英年36岁。 邓洁民先生与家人<br>邓洁民先生和东华学校<br>邓洁民先生1917年从日本回国后,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在校友周恩来和东华学校五君子于芳洲、张西蔓、霍占一、赵郁卿等人的协助下,1918年4月1日创建了一座新型学校——私立东华学校。由于邓洁民治学有方,办学观念超前,师资雄厚,学生水平远远超过同类学校学生水平,被当时学界称为中国第二个南开学校。<br>东华学校最初建时是在道外新市公园(现靖宇公园)对面租楼房十八间、平房七间做校舍,具体位置在十九道街和二十道街之间的正阳街(现靖宇大街)的路南。后来(大约是1919年周恩来二次来哈尔滨时),迁至道外大水晶街。学校的左邻是滨江医院,学校除教室外还有教员宿舍和客舍(招待所)。1919年周恩来二次来哈时曾住过的地方,现已无法查证是哪座房子了,回忆这事的人已经不在了。后来东华学校搬至更大的地方——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旧址,现在的南极街。有更多的教室,还有运动场,邓洁民先生邀请许多南开的校友来东华任教,他们中不少是周恩来的同学,马骏也是在邀请之例。 马骏<br>由于东华学校师资水平高,学生的各方面成绩也高于同类学校,校内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办运动会、游戏会、节日灯会。每周末都有讲演会,周恩来也应邀到东华学校讲演,讲演的内容都是有关国家前途命运、社会问题。马骏就为学生写过《国家关系与妇女解放》的讲演稿。学校还组织学生演新剧(话剧的前身),剧目有《一碗肉》《一缕麻》等。在校内学生用英语、俄语练习日常会话蔚然成风,东华学校是哈尔滨100年前最火的私立学校。<br>东华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传播马列主义的马前卒。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中枢,较早受到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当时哈尔滨就有俄文版的红色出版物《通报》《劳动之声》。马克思、恩格斯的俄文版著作在外文书店也能买到。邓洁民先生精通俄文,经常阅读这些报刊、书籍,思想受到很大影响。他赞成列宁的主张,向往民主自由的社会。他在学校经常公开讲演,扩大对十月革命的宣传。也有东华学校俄文的教师张西蔓和北京的李大钊、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邓洁民先生建立了联系。<br>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由于东华学校与南开学校的特殊关系,消息传来,广大师生斗志昂扬,立即串联哈尔滨的其他学校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向市民介绍“五四运动”情况,掀起声援北京、天津爱国学生的斗争。5月6日,哈尔滨各界群众4000多人举行集会,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痛斥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会后1000多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其中主要是东华学校的学生。随后哈尔滨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实际行动支持“五四运动”。<br>东华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共产党人赴苏联的落脚点。1921年1月,张太雷同志去苏联从事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络工作,途经哈尔滨,经李大钊介绍来东华学校找邓洁民先生帮助办理出境手续,在邓洁民的帮助下,张太雷同志安全赴苏。1921年5月朝鲜共产党在苏联伊尔库茨召开建党大会,有二名代表经邓洁民先生帮助顺利赴苏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有多名党员去苏联工作学习,都是邓洁民先生帮助办出国手续,在哈等待的时间供吃供住,提供极大的方便。 <br>邓洁民先生创办的东华学校吸引众多先进知识分子在该校任教,宣传民主、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组织革命活动,为哈尔滨建立党组织前传播马列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哈尔滨建立党的组织奠定思想基础。<br>东华学校1923年被哈尔滨市当局的市政局接管改为公立东华学校。1926年8月收归东北省特别区教育局领导,改名东北省特别区第二中学。1945年光复后改名为松江省第二中学。1954年改名为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1964年复名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校。 东华学校旧址 今天的哈尔滨二中<br>周恩来曾二次来东华学校<br>第一次是1917年邓洁民先生从日本回国筹办东华学校时,周恩来为东华学校办学宗旨、教学方式出谋策划。据周恩来同志在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张鸿回忆说:周恩来1917年暑假曾去哈尔滨帮助邓洁民等筹备建立东华学校,后来霍占一对南开同学王朴山说:“翔宇(周恩来的别名)这个人真行、真有才气,他帮我们整理一下,就有起色了。”邓洁民先生曾动员周恩来留在东华学校教书,周恩来没有答应。<br>第二次来东华学校是1919年,当时周恩来从日本归国时。邓洁民先生的儿子邓天佑、女儿邓育英回忆文章说:“1919年我家住在道外十九道街和正阳街交叉口处的拐角上,正门是斜开的,进门来是一个门斗,临正阳街的那一面是二间客厅,北临十九道街的这一面是一间大餐厅,再往里走是二间住室,后面是厨房,出厨房是后院有个后门。这次周恩来来哈尔滨时东华学校已搬至道外大水晶街了。邓洁民安排周恩来在东华学校的客舍住宿,每天来我家吃饭。当时哈尔滨正在搜捕“激进党”风声很紧,周伯伯来我家时按约定的暗号在我家临十九道街的窗户上敲三下,家中人便知他来了,给他开后门进来,我父亲和周恩来在客厅里关起门来交谈,谈话很热烈。我们那时是小孩不知道大人说什么,有时我们姐弟也到客厅去,姐姐表演唱歌跳舞给周伯伯看,他一面看,一面拍手助兴。周伯伯称我母亲为大嫂,我母亲总是做我们家最好的饭菜款待周伯伯。他人长得很帅,穿着长棉袍子,围着围巾,没有留胡子。来我家的客人只有马骏伯伯留着大胡子。”周恩来这次在哈尔滨停留二周。 周恩来青年时代<br>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接见马骏烈士的后人马德钟时,要求他帮助寻找邓洁民的后代,后来经多方寻找,打听到邓洁民的二女儿邓爽、丈夫朱兆祥和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藏文学者、邓洁民的外孙张小平。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了。邓爽、朱兆祥、张小平向党史部门介绍周恩来、马骏、邓洁民之间的校友情谊,共同战斗的革命友谊。据邓、张介绍,邓洁民1922年聘马骏为东华学校教师,掩护做革命工作,马骏住在当时的东华学校。据讲邓洁民与马骏是挚友,很谈得来,邓洁民约马骏到他家,经常促膝谈心到深夜。白色恐怖严重时邓洁民就挽留在他家里小住几日,就是二次接待过周恩来的哈尔滨道外十九道街那座小二楼。 这座房子曾被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洁民的外孙张小平、张小庸和他们几位兄弟虽然都居住外地,还是一有机会到哈尔滨都来到他外公邓洁民曾居住的老房子看一看,虽然先人已逝,一方面是缅怀先人,寻找一些当年长辈给他们讲外公邓洁民和周恩来的故事和记忆,感受一些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气息。 笔者近日特意造访了这栋老房子,它坐落在道外靖宇街与十九道街十字街口的西北角,一栋哈尔滨早期具有欧洲典型哥特式特点的一栋小二楼,现在已是被脚手架和围栏围起来的待拆的危房。唯一能辨识的是“邓洁民故居”“历史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块黑色大理石牌匾,清晰说明它的身份和价值。实际上已经破烂不堪,没有支撑就倒塌的危房。笔者已经拍照片了,准备反映给有关部门。 笔者认为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保留重建。像这样有红色基因的地方,哈尔滨还有几处?周恩来1919年来哈尔滨时住过的东华学校的客舍(大水晶街)房子早就拆了。马骏曾住过工作过的东华学校(原哈尔滨第二中学)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只能从那模糊不清的照片中看到它的模样。我们希望能保存邓洁民故居这栋老宅,让后来人看到它时,会记得曾在这住过的周恩来、马骏、邓洁民,他们曾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对哈尔滨做过贡献的教育家。<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我们要秉承正确的保护文物古迹红色基因的理念,保护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留哈尔滨市唯数不多的红色基因,不给城市历史、城市发展留遗憾。<br>2020年11月1日<br>补记:本文写作后的2020年12月7日,在日渐寒冷的冬季,人们盼来了希望——靖宇街23 号支上了脚手架,搭起了施工保暖的“大棚”,邓洁民故居这处保护建筑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br><br>作者简介:杨少华,回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市香坊清真寺副主任,黑龙江省回族研究会秘书长,业余时间从事回族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