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黑油燃梦的传奇

硒硒看世界

<p class="ql-block">  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克拉玛依如墨玉嵌于戈壁。维吾尔语中“黑油”的本意,源自市区东北角的黑油山——原油常年外溢凝结成沥青丘,星罗棋布的油池在阳光下泛着五彩光泽,浓郁的石油气息萦绕其间。艾青曾赋诗赞颂:“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你是沙漠的美人。”同时,也被称为“小迪拜”。</p> <p class="ql-block">  新疆石油探索早有渊源。清朝时,独山子泥火山周边便现油气苗,俄国租借开采的企图被断然拒绝。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筹银30万两开凿第一口油井,揭开新疆近代石油工业序幕。可惜解放前几经起伏,1949年和平解放时,仅余150名职工、两口油井,日产油不过两三吨。1950年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助力独山子油矿复苏,后续中国政府接管,为油田发展奠定根基。</p> <p class="ql-block">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射出工业油流,打破盆地亘古寂静,新中国第一座大油田诞生。黑色油流承载着国家希望与建设者的奋斗,195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市,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油田开发号角吹响,全国支援热潮涌动。石油工程部队、生产建设兵团队伍、两千余名复转军人奔赴而来;440辆调派汽车与各族群众组建的骆驼队,在风沙中运送物资;四川的钻井队、玉门的技术工人、上海的知识青年……怀揣梦想扎根荒漠。</p> <p class="ql-block">  彼时的克拉玛依“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风沙肆虐。但开拓者从未退缩:杨虎城之女杨拯陆放弃优渥生活投身地质勘探,将生命定格戈壁;“三八”女子钻井队肩扛五十公斤水泥袋固井,衣衫磨破仍笑容灿烂。第二代石油人张学鲁深耕数十载,破解破碎油藏难题;张明玉团队研发的SAGD技术,让超稠油采收率从20%跃升至70%。如今“兵三代”接棒,智能中控室里,年轻工程师轻点屏幕即可操控四千余台智能磕头机,实现无人化开采。</p> <p class="ql-block">  三代人薪火相传,让昔日蛮荒之地蜕变为能源重镇。这座仅49万人口的边城,年原油产量稳定在千万吨级,占全国市场份额约15%,油气总产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  从地窝子到高楼林立,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开采,克拉玛依凭石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全国最富庶城市之列。作为“共和国石油长子”,它正以三代石油人传承的奋斗与开拓精神为火种,在“世界石油城”建设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