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讲《资治通鉴》】00297班固评郦寄·第13卷·汉纪五·高皇后八年·前180年(6)

于航

<p class="ql-block">​班固评论说:孝文帝时,天下人都认为郦寄出卖朋友。所谓卖友,是见利忘义。但郦寄的父亲是功臣,还被劫持了,他虽然靠欺骗吕禄安定了国家,从君臣、父子的大义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p><p class="ql-block">郦寄骗朋友虽然不光彩,但也是被逼的,还救了国家,这说明“很多事不能非黑即白”,得看背景和结果。生活中遇到两难的选择,只要守住大的原则,有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p><p class="ql-block">大臣们商量说:“少帝和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都不是孝惠帝的亲儿子,是吕后用计找来别人的儿子,杀了他们的母亲,养在后宫,让孝惠帝当儿子,立为皇后和诸王,来加强吕氏势力。现在诸吕已经被灭,如果这些人长大后掌权,我们都会被灭族。不如选个最贤能的诸侯王立为皇帝。” </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齐王是高帝的长孙,可以立。”大臣们都说:“吕氏因为外戚凶恶,差点毁了宗庙,害了功臣。现在齐王的舅舅驷钧,凶得像戴帽子的老虎,如果立齐王,又会出个吕氏。代王是现在高帝活着的儿子里最年长的,仁孝宽厚,太后薄氏家族谨慎善良。立年长的本来就合理,何况代王仁孝天下闻名呢!”于是大臣们偷偷派人召代王来。 </p><p class="ql-block">代王问身边的人,郎中令张武等人说:“汉朝大臣都是高帝时的大将,会用兵,多计谋。他们以前只是怕高帝、吕太后的威严,现在杀了诸吕,刚在京城杀了一堆人,表面上迎您,其实不可信。希望大王称病不去,看看情况再说。” </p><p class="ql-block">中尉宋昌说:“大臣们的话不对。秦失天下后,诸侯豪杰起兵,以为自己能得天下的有几万人,最后却是刘氏称帝,天下人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这是第一点。高帝封子弟为王,封地犬牙交错互相牵制,这是坚如磐石的宗族,天下人佩服刘氏的强大,这是第二点。汉朝兴起后,废除秦朝的苛政,简化法令,施恩百姓,人人安心,很难动摇,这是第三点。吕太后那么厉害,立了三个吕王,专权专制,可太尉拿个符节进入北军,一声号召,士兵都左袒支持刘氏,背叛诸吕,最后灭了他们,这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现在大臣们就算想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的,他们的党羽也不可能团结。现在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戚,外有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强大的诸侯。高帝的儿子里,现在只有淮南王和大王,大王又年长,贤圣仁孝天下闻名,所以大臣们是顺应天下人心来迎立大王的,大王别怀疑。” </p><p class="ql-block">代王和太后商量,还是犹豫,就占卜,结果是“大横”卦。占卜的人说:“大横坚硬,预示您要做天王,像夏启那样发扬光大。”代王说:“我本来就是王了,还做什么王?”占卜的人说:“这里说的天王,是天子。” </p><p class="ql-block">于是代王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去见绛侯,绛侯等人把迎立代王的原因告诉了他。薄昭回来报告说:“是真的,不用怀疑。”代王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像你说的那样。” </p><p class="ql-block">代王让宋昌陪乘,张武等六人乘车跟随,去长安。到高陵后停下,派宋昌先去长安看看情况。宋昌到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回去报告,代王赶到渭桥,群臣拜见称臣,代王下车回拜。太尉周勃上前说:“希望单独和您说句话。”宋昌说:“要说公事就公开说,要说私事,大王没私事。”太尉于是跪下献上天子玺和符节,代王推辞说:“到代王府再商量吧。” </p><p class="ql-block">大臣们选皇帝不选长孙选代王,因为怕外戚专权,说明“吸取教训很重要”,之前吃了吕氏的亏,就不想再找个有恶舅舅的皇帝。这告诉我们,做选择时得看历史教训,别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p><p class="ql-block">张武的谨慎和宋昌的分析,代表了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怕风险,一种看大势。这告诉我们,做决定时既得小心,也得有眼光,不能光怕事,也不能瞎大胆。 </p><p class="ql-block">代王先派薄昭打探、再让宋昌开路,自己慢慢走,说明“谨慎没坏处”,尤其是面对大事,多观察、多核实,才能避免掉坑里。 </p><p class="ql-block">宋昌说“王者无私”,既怼了周勃,又显得代王光明磊落,这告诉我们“说话得占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