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回望乌孙故国(散文)</b></p><p class="ql-block"><b>鹏 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携带着无数文明的碎片,在时光的沙滩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乌孙古国,便是这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西域广袤的大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草原民族的豪迈与坚韧,也见证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站在喀拉峻草原之巅,想象着两千多年前,猎骄靡率领着他的乌孙勇士,从敦煌、祁连山一路向西,赶走了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建立了这个强大的游牧国家。那时的乌孙,疆域广阔,从天山以北直至塔尔巴哈台,东自玛纳斯河,西到巴尔喀什湖及塔拉斯河中游。赤谷城作为政治中心,成为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重要枢纽,商旅往来,驼铃声声,勾勒出一幅繁荣的文明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孙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草原的豪迈与自由。他们逐水草而居,以穹庐为室,以肉为食,以酪为浆。黑色是他们崇拜的颜色,乌鸦和狼是他们的图腾。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乌孙文化的精神内核。而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马文化无疑是乌孙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乌孙马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于 世,被称为“天马”“西极马”,成为当时汉朝与乌孙交流的重要纽带。乌孙人对马的热爱和重视,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乌孙古墓群中出土的文物,许多都与马有关,这些马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乌孙人对马的崇拜和依赖,也反映了他们与马之间那种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当汉武帝的目光投向西域,当匈奴的阴影笼罩着中原,乌孙国,这个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国家,成为了汉匈两大势力争夺的焦点。为了联合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汉武帝开启了和亲的历史。细君公主,这位来自汉家的女子,成为了这场政治棋局中的第一枚棋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君公主踏上前往乌孙的漫漫征途时,或许未曾想到,她将在异国他乡度过余生。她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这个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国家。居住在穹庐之中,以肉为食,以酪为浆,每时每刻都让她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她的《悲秋歌》道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吾家嫁我兮天一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托异国兮乌孙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穹庐为室兮毡为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肉为食兮酪为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居常土思兮心内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为黄鹄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远嫁他乡的女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细君公主的悲剧命运,折射出和亲政策背后女性命运的无奈。她们如同政治舞台上的一枚棋子,承载着国家的使命,却往往要牺牲个人的幸福。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的悲伤而停止转动。细君公主去世后,解忧公主接过了和亲的重任。与细君公主相比,解忧公主性格更为豪爽泼辣,她不仅适应了乌孙的生活,还积极参与到乌孙的政治事务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乌孙国度过的五十载春秋,解忧公主见证了乌孙国的兴衰变迁。她与陪嫁的侍女冯嫽相互扶持,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生存空间。解忧公主在乌孙国期间,多次面临政治危机,但她凭借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她曾联合汉使设下“鸿门宴”,试图刺杀昏庸残暴的乌孙王泥靡,虽然最终失败,但她的勇气和智慧令人钦佩。解忧公主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她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历史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张籍在《送和蕃公主》中写道:</p><p class="ql-block">塞上如今无战尘,</p><p class="ql-block">汉家公主出和亲。</p><p class="ql-block">九姓旗幡先引路,</p><p class="ql-block">一生衣服尽随身。</p><p class="ql-block">毡城南望无回日,</p><p class="ql-block">空见沙蓬水柳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绘了汉家公主出嫁乌孙的情景,表达了对公主离别家乡、远赴异国的哀怨与不舍。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和亲,虽然充满了个人的牺牲与无奈,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汉乌两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顾乌孙国的历史,充满了战争与冲突。在与月氏的战争中,乌孙人曾一度陷入困境,但在骁勇善战的猎骄靡领导下,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猎骄靡在匈奴的支持下,赶走了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建立了乌孙国。乌孙国的军事力量强大,其军队以骑兵为主,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善战,因此在当时的战争中威名显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力尽边城难,功加上将恩。”乌孙国与匈奴的冲突是其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在猎骄靡的领导下,乌孙人在与匈奴的对抗中逐渐崛起。乌孙少年战士英勇无畏,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展现了乌孙人的勇猛和坚韧。乌孙骑兵以快速移动和灵活机动著称,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迅速集结和分散,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乌孙骑兵的快速突击和强大的火力输出,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匈奴造成重大打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若值霍骠姚,灭尽乌孙夺公主。”这句诗不仅反映了乌孙与匈奴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暗示了乌孙在战争中的强大实力。然而,战争的双刃剑效应在乌孙国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战争使乌孙国崛起成为西域强国;另一方面,连年的战争也消耗了乌孙国的国力,为其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唐朝诗人常建的这句诗不仅反映了乌孙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也暗示了乌孙在战争中的灵活与智慧。乌孙人通过与汉朝的联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策略与智慧。然而,这种联盟关系也使乌孙国陷入了汉匈两大势力之间的夹缝中,左右为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孙国的内战同样激烈。在翁归靡去世后,乌孙国内部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内战。乌孙贵族拥立了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为王,但泥靡的残暴统治引发了乌孙人的不满。由于解忧公主与汉使者合谋刺杀泥靡,但未能成功。随后,乌孙国内部分裂为两派,亲汉派和亲匈奴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内战消耗了乌孙国的国力,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冢葬时沙莽莽,乌孙愁处雪纷纷。”东汉末年,鲜卑族兴起,趁乌孙国衰弱之际多次袭击乌孙。乌孙人被迫退入天山山脉中安居,乌孙国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在与鲜卑的战争中,乌孙人虽然依然保持着草原民族的勇猛,但由于国力的衰退和内部矛盾的加剧,最终未能抵御鲜卑的进攻。这场战斗的失败,不仅让乌孙人感到愁苦与无奈,同时也让乌孙国因战争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孙国的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东汉以后,乌孙国的史料逐渐减少。乌孙国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内部动荡后,逐渐失去了其在西域的主导地位。到了公元5世纪,乌孙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文明的火种不会轻易熄灭。尽管乌孙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文化却在后世得到了传承。乌孙人是今天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哈萨克族继承了乌孙人的许多文化特征,如游牧生活方式、马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首乌孙古国的兴衰历程,我不禁思考:文明的生命力究竟何在?是疆域的广阔,还是军力的强大?是经济的繁荣,还是文化的多元?乌孙国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与适应性,在于其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孙古国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从猎骄靡的崛起,到汉家公主的和亲,再到乌孙国的衰落与传承,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坚韧。乌孙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乌孙古国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文化却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乌孙人的马文化、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的长河依旧奔流不息,文明的印记却永远镌刻在时光的沙滩上。乌孙古国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与传承。在这个多元文明共存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文选自鹏鸣散文集《人间仙境喀拉峻》一书。</p> <p class="ql-block">作 者:鹏 鸣</p><p class="ql-block">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