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童心话重阳】重阳糕里的岁月甜

兰萍

<p class="ql-block">昵称:兰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394362</p> <p class="ql-block"> 幼时对重阳节的记忆,总裹着一层暖融融的米香。每年九月初九前,奶奶总会把珍藏在陶罐里的糯米、红豆和红枣翻出来,在清晨的阳光里摊开晾晒。那些饱满的食材沾着露水的潮气,在竹筛上滚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悄悄预告重阳的到来。制作重阳糕的工序,奶奶从来不让我插手太多,只许我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台边,看着她熟练地忙碌。她会先把糯米磨成细细的粉,过筛时手腕轻轻晃动,白色的粉沫像雪花一样落在瓷盆里,偶尔飘到她花白的发梢上,她也只是笑着用手背轻轻拂去。泡发好的红豆要煮得软糯,红枣去核后切成小块,这些都是糕里最甜的“惊喜”。拌粉时,奶奶会舀一勺温水,边倒边用手揉捻,直到米粉能捏成团、触之即散。她常说:“做糕和做人一样,水多了软塌,水少了生硬,得刚刚好才好”。</p> <p class="ql-block"> 蒸糕的蒸笼是家里传下来的旧物件,竹编的笼屉泛着温润的光泽。奶奶把拌好的米粉一层层铺进去,先铺一层白米粉,再撒上红豆和红枣,最后再盖一层米粉,轻轻拍平。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不一会儿,蒸笼里就冒出袅袅的热气,带着米香和果香的味道渐渐弥漫了整个屋子。我总是忍不住凑到蒸笼边,被热气烫得连连后退,奶奶便笑着嗔怪:“急什么?好东西都得等”。</p> <p class="ql-block"> 等重阳糕蒸好,奶奶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从蒸笼里取出来,放在案板上晾凉。刚出锅的重阳糕冒着热气,粉白的糕体里嵌着暗红的红豆和金黄的红枣,像一块镶嵌了宝石的玉。奶奶会用刀把糕切成菱形的小块,先递一块给我:“慢点儿吃,别烫着。”我捧着温热的重阳糕,咬下一口,米粉的清甜、红豆的绵密和红枣的香甜在嘴里化开,暖意在舌尖蔓延,一直传到心里。那时候总觉得,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奶奶做的重阳糕。</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上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每年的重阳节很少能再陪在奶奶身边。但每到这个日子,奶奶总会提前给我打电话:“今年的重阳糕做好了,给你留了一块,等你回来吃。”有时候我回不去,她就会把糕装在保鲜盒里,托回老家的亲戚带给我。隔着千里的距离,吃到嘴里的重阳糕或许凉了些,但那份甜依然没变,就像奶奶的牵挂,从来没有因为距离而减少半分。</p> <p class="ql-block">  前年重阳节,我特意提前请假回家。推开家门时,又闻到了熟悉的米香,奶奶正站在灶台边,和当年一样,在蒸重阳糕。她的背比以前更驼了些,动作也慢了不少,但脸上的笑容依旧温暖。我走过去,学着她的样子,帮她把米粉铺在蒸笼里,她惊喜地看着我:“哟,我的乖孙也会做糕了。”那天我们一起蒸糕、切糕,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重阳糕,奶奶不停地说:“好吃,比我做的还好吃。”其实我知道,糕的味道或许不如奶奶做的那般完美,但她开心,是因为我陪在她身边。</p> <p class="ql-block"> 如今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每年重阳节,我都会学着她的样子,自己动手做一次重阳糕。当米粉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漫时,总会想起奶奶坐在灶台边的身影,想起她教我做糕时说的话,想起那些捧着重阳糕的温暖时光。原来,奶奶把她的爱和牵挂,都藏在了这小小的重阳糕里,一代又一代,用味道传递着岁月的甜,也传递着重阳节里的敬老与爱老的温情。这份味道,早已刻进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重阳印记。</p> <p class="ql-block">网图/致谢</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