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滨海</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我校首个老年节庆祝活动于当天上午在校园内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中隆重召开,暖意融融的会场洋溢着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秋,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正在塘沽职工大学担任专职党务干部,亲历了我校首个老年节的温情盛景。那日校园内外,桂影摇曳,笑语如歌,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敬重与温情。作为活动组织者之一,我怀揣一颗虔敬之心,投身于这场融汇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盛典,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动。恰在这一年,国务院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这一古老节日注入崭新的时代意蕴。我校的首次庆祝,也因此承载了历史的温度与文明的回响,如一枚镌刻在岁月深处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彼时校领导孙树斌、赵鹤鸣、刘宗森、夏云侠诸校领导,以深厚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亲自擘画节日筹备。从座谈慰问到外出参观,每一环节皆精心设计,无不体现对老同志的深切关怀。在他们的引领下,尊老敬贤之风如秋阳化雨,悄然浸润校园肌理。这场节日不再仅是仪式的呈现,更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次心灵的共鸣,将敬意镌刻在时光深处,让温情在代际之间静静流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十余人,皆为学校发展倾注毕生心血。遵校领导指示,我负责各项组织联络。彼时通讯尚不发达,家中鲜有电话,我唯有骑车逐户登门通知,告知活动地点与集合时间。车轮碾过秋日的街巷,仿佛也碾过岁月的静河,将一份份温情递送到门扉深处。每一次叩门,都是一次情感的抵达;每一声应答,都是一段记忆的苏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推车出门,车筐里总搁着一叠手写名单与通知,字迹工整,如心迹般诚恳。秋阳斜照,梧桐叶在风中轻翻,宛如老教师们翻动书页的指尖节奏。我穿行于塘沽老城的筒子楼与平房院落之间,门牌斑驳,却每每在敲门后迎来熟悉而温暖的回应:“是小王来了吧?”那一刻,自行车轮碾过的不只是街道,的更是连接学校与老一辈教育者之间情感血脉,是敬意的无声传递,是岁月深处最柔软的回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犹记那日去通知杨老师,他正坐在小院中晒太阳,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见我到来,他含笑起身:“学校办这个老年节,真是好啊。”他眼角的皱纹如秋日湖面的涟漪,静静漾开。我坐在他门前的小凳上,听他轻述往昔——讲台上诵读《滕王阁序》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朗朗书声,至今仍在他耳畔回响。那一刻我恍然明白:我们送达的不只是活动邀请,更是一份被铭记的尊严,一段被珍视的岁月,是时光无法磨灭的精神回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节日当天,学校大院高悬红底黄字横幅:“热烈庆祝第一个中国老人节”。老同志们陆续到来,或拄拐杖,或由子女搀扶,然人人面带笑意,眼中含光。座谈会上,孙校长起身致辞,声如沉钟:“各位是学校的奠基人,今日的荣光,浸透着你们昔日的汗水。”话音未落,台下已有老者悄然拭泪。我静坐后排,看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银发之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辉,那一刻,敬意在无声中升腾,岁月在静默中闪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后安排参观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12月,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大巴缓缓行驶在秋日街巷,窗外树影流动,城市如卷徐展。车内播放着《夕阳红》的磁带旋律,几位老教师轻声哼唱,神情安详。途中李老师忽叹:“这路我几年前走过,那时骑二八自行车去工厂授课,如今坐着车看风景,真是不一样了。”一语惹得众人笑中带叹。我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想:时代奔流不息,过去的荒凉盐田,现在已成国家的建设重地。但有些情感,不该被风吹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归程时天色渐暮,夕阳将海河染成一片橘红。车上,一位退休老书记缓缓说道:“你们年轻人要记住,敬老不是一天的事,是天天的事。”这句话如秋夜清钟,久久回荡在我心间。那年秋天,我骑车送出的不只是通知,更是一份心意的传递;而老人们赴约的身影,是对一所学校、一个时代最温柔的回应。那一句叮咛,如星火落心,照亮了我此后对“敬老”二字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后,每至重阳,我仍会忆起那个丹桂飘香的秋日。那时没有微信,没有群发短信,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奔赴,与面对面的问候。如今技术便捷,信息瞬达,可那份登门相告的诚意,那份为一人绕一条小巷的耐心,是否已在时光中悄然淡去?我常思:尊老敬老,不在节日的喧闹,而在日常的惦念——在于记得某位老人爱吃哪一口点心,知道他住在几号楼几单元。真正的敬意,藏于细微处,生于寻常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塘沽职工大学早已变迁,旧楼翻新,人事更迭。但在我记忆深处,那个首届老年节的光影从未褪色——它不只是一个节日的开端,更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深情回望。而我,有幸成为那场回望中的一个小小信使,骑着车,穿行在秋风里,把敬意,一户一户,送到了门边。那轮旧车辙,碾过的是街巷,留下的是温情,铭刻的是一段永不褪色的敬老诗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午饭后一行人启程,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乘车前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行程有序,气氛融洽,老同志们满怀期待,共赴一场感受时代脉搏的实地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