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形体高大的佛像众多,属于典型的皇家风范石雕,此外云冈石窟是由北魏一个朝代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来到云冈石窟,因为跟团旅行,只能走马观花,加上有些洞窟正在修复而关闭,洞内照明昏暗,我只能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 先介绍“昙曜五窟”,这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个洞窟,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洞窟号是十六窟、十七窟、十八窟、十九窟、二十窟。昙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象征具体的皇帝个人。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地区从未出现过,昙曜五窟的开凿,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二十窟俗称白佛爷洞,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p class="ql-block"> 十九窟宝生佛洞,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佛像耳轮齐肩,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气势凝重。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p><p class="ql-block"> 十八窟正中主佛是站像,身高15.5米,面相浑圆,大目、高鼻、垂耳、宽肩,面带微笑,一手抚胸,一手垂地,身披千佛袈裟,窟内左右还有俩个雕刻精美的站立胁侍佛,18窟是云冈早期石窟中最精美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十七窟,弥勒三尊洞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短璎珞,肩着釧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东为坐像,西为立像。雕像面部、胸腰部风化严重,双臂也已风化坍塌残损,胸前的龙形纹饰是早期交脚菩萨服饰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十六窟俗称立佛洞,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袈裟,胸前佩结带,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p><p class="ql-block"> 二十窟的西侧是小石窟,多是空窟。</p> <p class="ql-block">二十窟(白佛爷洞)</p> <p class="ql-block">释迦坐像高13.7米</p> <p class="ql-block">十九窟(宝生佛洞)</p> <p class="ql-block">窟中释迦坐像高16.8米,云岗第二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十八窟</p> <p class="ql-block">主佛站像高15.5米</p> <p class="ql-block">右站立胁侍佛</p> <p class="ql-block">左站立胁侍佛</p> <p class="ql-block">主佛脚部</p> <p class="ql-block">门右前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十七窝(弥勒三尊洞)</p> <p class="ql-block">交弥勒坐像高15.6米</p> <p class="ql-block">十六窟(立佛洞)</p> <p class="ql-block">修复中16窟</p> <p class="ql-block">洞窟外展板</p> <p class="ql-block">主佛立像高13.5米</p> <p class="ql-block">洞窟右侧佛龛内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二十窟西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