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情深

紫嫣

<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我在某篇杂志上看到关于西藏芒康的盐田的图文,顿时被那一片片大小不一,阶梯般铺展在高原阳光下的盐田所震到。从此心中就念想着,有机会我也要去看看这个位于高原上的景色。今年秋天,我去云南德钦县看梅里雪山时,也将这个心愿带上,将旅行路线延伸到西藏芒康县,走进位于澜沧江岸边的盐田景区。</p> <p class="ql-block">  结束在梅里雪山观光,我们驾车沿着西景线(214国道)向芒康盐田景区进发。一路翻山越岭,进入西藏芒康界内。一座彩绘牌坊在山口迎接远到而来的游人,蓝天下“西藏昌都欢迎你”几个大字鲜艳夺目,像是高原伸出的一只热情的手,接住远到而来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进入芒康界内,峡谷深处一条奔流江河出现在眼前,经打听得知是澜沧江。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两省区,出中国国境后称为湄公河 滋养着东南亚大地。而此刻,它正静静流淌在盐井镇畔,以千年的节奏,孕育着这片最古老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芒康盐井镇,澜沧江两岸的山坡上,是世界唯一活态古盐田,这里已有1300年历史。是中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有着悠久历史的盐田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就有盐田的存在,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历史上还发生过格莎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的“羌岭之战”。这场为盐而战的史诗,至今仍在风中低吟,见证着盐在高原文明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步入盐田景区 ,眼前豁然开朗:无数由木棍搭成的晒盐层层叠叠,依山就势铺展而下,宛如大地的阶梯。阳光洒落其上,水面泛起粼粼波光。</p> <p class="ql-block">从盐田景区里讲解员口中,我们得知制盐的工序:取卤、浓缩、分灌、凉晒,收盐,每一步皆由人工进行,无一不凝结着匠人的耐心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3月至5月,是芒康盐田晒盐的最佳时节。高原日照强烈,风力适中,雨水稀少,盐晶凝结的格外通透。而秋季的10月至11月,虽然气温低,凉晒周期长,却也因为天高云淡,也能收到好的盐粒。</p> <p class="ql-block">我尤为好奇卤水的来源。原来,澜沧江芒康段地下蕴藏着古老的盐层,江水渗透其中,便化为富含盐分的卤水。当地人只需开凿盐井,便可在江边就近汲取。这来自大地深处的馈赠,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的默契交融。</p> <p class="ql-block">在一排木架下方,我久久驻足。粗壮的木柱撑起上方的晒池,顶部悬挂着一串串晶莹的盐粒,如凝固的雨滴,又似时间的泪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盐的呼吸,看见了岁月在木头上刻下的无声诗行。</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在盐田之间,木梁覆盖着厚厚的盐结晶,文理如画,层层叠叠,像是大地写给天空的信䇳,字迹由阳光与风写就。细小的水流从梁间滴落,落入下方的盐池,发出轻微的“叮咚声”,宛如某种古老的节拍,敲打着高原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这些支撑盐田下的木头,早已被盐分浸透,变得坚硬而沉重,仿佛也染上了盐民的坚韧与沉默。它们默默的伫立,撑起一片片希望,也撑起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执着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盐田的制盐工艺和流程,我对这里的手工制盐有了感性认知。制盐的本身并没有更深技术,但这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如一的守护着这片盐田,可见他们对盐田的情感之深。</p> <p class="ql-block">如今,工业化的力量已悄然渗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取卤环节已经由机械设备取代了过去人背卤运卤水的艰辛,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减少了劳损之苦。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没有断裂,只有融合。</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惊叹的是,智能系统进入盐田,通过太阳能湿度传感器精准预测卤水结晶时间,将传统晒盐周期缩短20%,科技并未取代双手,而是成为守护古法的新力量。</p> <p class="ql-block">打开盐田的大门,将其作为景区向世人开放,是企业将单一制盐走向“盐+文旅”多元发展的探索。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目光与理解,也让盐民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俯瞰脚下层层叠叠的盐田,我在想尽管工业化融进了产业链中,但制盐的核心工艺 从未改变——源头的卤水依旧纯净,晒制工艺依旧传承,守古法,亦纳新声,正是这份坚守与创新的平衡,让盐田情深得以绵延不息,如澜沧江水,流向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