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老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8652477</p> <p class="ql-block">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飞凤路200号,是以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葬群为核心的遗址公园,分布在伯渎河、九曲河沿岸7.5平方公里范围内。该墓主要出土青瓷器、玉器等随葬品,其中青瓷礼乐器组合规模居长江流域同期墓葬之首,填补了吴越文化考古研究空白,研究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鸿山遗址博物馆是一个建于特大型战国贵族墓邱承墩原址的遗址类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和国内文博界认定为中国长江以南规模最大、馆内展线和展陈手段最科学合理最具创意、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得最好的遗址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风格古朴、简约、自然。从宛如弓箭的平面造型、仿先秦时期古城墙的建筑墙体、环绕四周的水道到屋面上的特制青铜瓦,都喻示着青铜时代吴越争霸的历史风云。</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倚特大型战国贵族墓邱承墩原址而建,并对其进行了高水平的复原展示。整个墓坑长56.7米,宽6.3米,呈“中”字型结构,显示出墓主身份高贵。</p> <p class="ql-block">建筑墙体表面采用与江南农田土壤机理相同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浑然一体。整个建筑风格处处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p> <p class="ql-block">鸿山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玉器、青瓷器、硬陶器、琉璃釉陶器、琉璃器等,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对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历史、玉器工艺史、音乐史、青瓷起源等研究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2世纪的商代未期,周太王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从陕西岐山迁来江南荆蛮之地,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自号“句吴”,此为无锡建城之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人们曾经以为,在“泰伯奔吴”之前的无锡是一片蛮荒之地,而鸿山遗址的百余座土墩和出土文物可以上溯至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绵延6000 余年,真实的反映了环太湖区域的历史文化演变轨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不断完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不断扩充,古代墓葬已成为我们了解历代王朝社会面貌、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窗口。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丧葬制度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演变,表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江南之地,广布着以封土成墩为主要形式的墓葬群,是我们了解该时期江南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列国还基本遵循着西周王室制定的礼仪制度,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晚期,周礼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表现为明目张胆的僭越。同时,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墓葬呈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征。根据现有考古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至少可分为中原地区、楚地、秦地和吴越地区四大区块。</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鸿山地区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成组墓群。鸿山墓群和水系纵横的古城址——吴家浜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东周吴越族群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其中,鸿山墓群迄今已发现百余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土墩墓遗址,与考古发掘出士的 2300余件随葬品共同揭示了该地区贵族墓地存在着一定的丧葬布局和等级制度,在吴越文化考古史上具有阶段性标志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平地上起墩建墓,应该是吴越地区的独特葬俗。因为这里地处江南水网地区,普遍地势低洼,为了不令祖先的坟墓被水所淹,就只好选择已有的土墩建墓 ,如邱承墩;或积土成墩,再建墓穴,如万家坟。</p> <p class="ql-block">随葬品是私有制在丧葬礼俗中的体现,具备一定的礼仪功能和象征意义,标志着墓主人的身份与等级。鸿山越墓出土的随葬品以仿铜的青瓷或硬陶礼器、玉器、以及日常生活所用的精致器皿为特色,数量庞大、种类丰富、设计精巧、造型雅致,展现出春秋时代安于东南一隅的吴越贵族,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审美价值,见证了吴越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性。</p> <p class="ql-block">鸿山墓群出土的青瓷编钟多达90余件,有十类,瓷甬钟26件、镈钟11件、磬16件、句鑃(diào)29件、錞于10件、丁宁3件、铃34件, 等级高、数量多、种类全,无论是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全面研究,还是对于吴越地区礼乐制度与中原礼乐制度相互关系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盘蛇玲珑球形器是鸿山墓群随葬品中最为神秘罕见的礼器。全器以8条蛇盘绕而成,或嘴咬尾、或嘴咬身,中间镂空,蛇身施以红彩和蓝色、白色的点状琉璃釉。将琉璃施于陶胎上作为点缀,工艺复杂,显示2000多年前鸿山人已掌握了彩釉陶技术,比唐三彩足足早了1000余年。</p> <p class="ql-block">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以邱承墩大墓为最高级。邱承墩位于鸿山遗址最西面,长方形覆斗状,东西向,长78.6米,宽50.8米,高5.4米。</p> <p class="ql-block">鸿山墓群随葬品相当丰富,而且大多为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与中原各诸侯国以随葬青铜器为特色的葬俗不同,展示了江浙一带最高等级的吴越墓葬的独特风采。</p> <p class="ql-block">邱承墩大墓随葬品摆放状况</p> <p class="ql-block">星移吴越,斗转干年。2000多年之后,我们在这里与吴越文化再次相遇。鸿山墓群不仅见证了吴越争霸风云历史,更揭示了中华文明交融互鉴、和合共生的特征。当我们凝视这些出土器物,这些遗址,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一一对权力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生死的思考。而遗址里那些未解的谜题——盘蛇玲珑球的用途、悬铃之音的深意,期待着继续探寻的答案。</p><p class="ql-block">历史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看到的每一道纹饰中,在深埋脚下的每一处遗存里。</p><p class="ql-block">我们以今日之眼解读历史,亦将以未来之心保护好这份祖先留下的馈赠,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图片:老李</p><p class="ql-block">文字:老李/部分资料摘选(谢)</p><p class="ql-block">编辑:老李</p><p class="ql-block">2025.11.1</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