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意公馆”,忆同学情长

Ana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图 An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 选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意公馆”,忆同学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开松花江街85号的铁艺大门,便来到意大利1923花园公馆。这就是当年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是一座充满了意大利风情的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庭院里,青石板路绕着喷水池蜿蜒迂回,一棵百年老树还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公馆主体建筑虽不宏伟,却巧妙地融合了巴洛克装饰元素,与庭院内植被相映成趣,浸润着时光的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建筑是砖木结构,地上地下各一层。采用折中主义建筑风格,颇具意大利建筑艺术特点。虽历经百年,主体结构依然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门是个大厅,转角处的老壁炉早已不生火,却依然守候着一室温暖。壁炉台上的铜制烛台,光影里似乎还晃着当年领事官邸的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室内大部分房间辟为展厅,展示着来自俄罗斯和朝鲜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展厅里的油画与斑驳的墙面相映,涂抹雪意的绢本,勾绘春意融融的笔触,与拱顶石膏花纹形成奇妙韵律呼应。西伯利亚的雪与朝鲜的海,竟和百年前的意大利花园公馆萌生出奇妙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内其余配套建筑被改造为餐厅和民宿。餐厅名为“威尼托”。“上班时:咖啡伴我提神醒脑;下班时:一杯精酿解我疲惫”是该餐厅的广告语,体现了其主打“咖啡+精酿啤酒”的经营定位,也契合日常休闲消费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宿设有11间各具特色的客房,采用欧式装修和老家具陈设。民宿的窗棂还留着旧时模样,欧式老家具的木纹里,藏着哈尔滨与意大利隔空对话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我曾去过意大利威尼斯、罗马、米兰几个城市,浓浓的意大利风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到访哈尔滨1923意大利花园公馆,足不出市,又与意大利风情撞了个满怀。当年西欧之旅,那充满浪漫气息的西班牙大台阶,那纯正地道的意大利冰淇淋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意公馆”,看到斜对过的街牌豁然写着“工程师街”。怎么觉得这个街名有点熟悉呢?人的记忆真是很神奇,有时不经意间过往尘封的往事就会清晰地闪现在眼前。那大约是在五、六十年前我曾来过这里,甚至还隐约记得,去的是“工程师街”26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我还在哈师大附中上学。一次同学才文举邀我去他家玩。他家就住这这街上一个苏联房。至于在他家都干了什么,待了多长时间,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记得他说这是他姑姑家,他是为上学寄住在这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才文举,文质彬彬,写作文时经常写出十几页(作文本)的好文章,他和班级另一个同学,是我们班里文章写得最好的。一次在上物理课时,我曾给他传纸条,问他看新发的物理书封面(是宇宙飞船飞出地球的画面)有何感想。过一会他回传我纸条,上面写一首七言诗,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只是依稀记得其中有“遨游太空”四个字。期末考试前,他担心物理课不及格影响高考报名,我们还曾一起复习备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毕业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学老挝语。大学毕业后在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和外贸部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时还有联系,后来换手机号码丢失,联系就中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这条街楼房林立,一改过去的模样。我沿着这条街找了两遍怎么也没找到26号,这街上的苏联房一个也没有了。带着淡淡的怅然,我踏上回家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意公馆”,多少往事令人回味;曾经去过的一条街,回想起当年纯朴真挚同学情谊,思绪绵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