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领域的低价竞争分析与争议处理

静涵

<p class="ql-block">那天北京的秋阳正好,会议定在上午九点。我走进会场时,大屏幕上“政府采购领域的低价竞争分析与争议处理”几个字格外醒目,日期标着2025年10月31日。吊灯洒下柔和的光,照在长桌上的文件和水瓶上,一切都透着一种沉静的专业感。我知道,今天要谈的,不是简单的报价高低,而是一场关于规则、底线与市场秩序的拉锯战。</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类会议我参加过不少,但真正让我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出现在议程里的细节。比如那次联建主题党日活动,红底白字的横幅挂在墙上,气氛庄重得让人不敢随意翻动纸张。可就在那样的场合,有人低声提起一个项目——5000多万的预算,原本年年走单一来源,突然改公开招标,结果一家从老企业分出来的公司,只报了200万就中了标。全场哗然,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这价格,低得让人心里发慌。</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才知道,那家公司叫君和信达,前身是同方威视的技术团队,自己单干了。技术底子在,资质也没问题,可报价一出来,老对手同方威视直接去投诉:你这是低于成本价,扰乱市场。财政部门受理了,我们也参与了调查。可查来查去,对方拿不出成本构成的实证,我们只能初步认定:投诉不成立。</p> <p class="ql-block">但事情没完。他们咬住一点不放——“不合理低价”。说这不是公平竞争,是恶性竞争,违背政府采购的初衷。法院也介入了,先是支持我们,后来又被上级法院推翻,要求重做决定。一来二去,投诉、复议、一审、二审,像走迷宫一样绕了整整两年。我翻过那些材料,厚厚一摞,全是程序的反复和法律条文的拉扯。</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印象深的是最后一次讨论会。会议室还是那个会议室,吊灯依旧明亮,可桌上多了几份新整理的成本分析报告。我们反复确认:第一,没有证据证明君和信达的成本结构;第二,投诉方也没提供任何财务数据佐证;第三,产品本身质量合格,价格低,国家反而省钱。可问题就在这儿——便宜,就一定合理吗?如果谁都能报个白菜价抢标,以后谁还认真做项目?</p> <p class="ql-block">有人提出,低价本身不可怕,怕的是“不合理”。可什么叫不合理?法律没给标准,评审专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我们总不能凭感觉说“这价太低,肯定亏本”吧?可要是等项目出了问题,交付不了,或者偷工减料,那时候再追责,损失的可是公共利益。</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天讨论到快中午,有人说了句实在话:“我们不是裁判员,也不是审计局,我们手里没有企业的账本,凭什么认定人家亏本?”这话一出,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是啊,监管要有依据,不能靠猜。可反过来,如果完全放任低价中标,是不是又等于纵容投机?</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折中决定:维持原判,不认定低于成本,但启动监督检查程序,专门研究“不合理报价”的认定标准。我们甚至请复议机关帮忙梳理法律依据,想把这块模糊地带划清楚。可据我所知,到现在,这个标准还是没真正落地。</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在想,政府采购就像一场考试,规则写在纸上,可总有人钻空子,也总有人被规则绊倒。低价竞争本身不是错,它本该推动效率、节约资金。可一旦变成“谁敢报最低谁赢”,那就变了味。我们想要的是良性竞争,不是价格战打到自残。</p> <p class="ql-block">那天会议结束前,有人问:“如果再来一次,你们还会让200万的报价中标吗?”我没直接回答。我只是说,我希望下次,我们不再靠“猜”和“怕”做决定,而是有清晰的红线——什么样的低价,是能力,什么样的低价,是陷阱。</p> <p class="ql-block">走出会议室时,阳光斜照进走廊。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块红色屏幕,上面的字已经换成了下一场会议的主题。可我知道,有些问题不会因为会议结束就消失。低价竞争的争议,还会再来,只是下一次,我们能不能准备得更充分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