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如何点评我原创的作品《侃谈沈阳南湖公园》

爱咋咋地(易辙)

<p class="ql-block">侃谈沈阳南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易辙/文</p><p class="ql-block">早春三月,几场春雨过后,沈阳的杨柳已经枝软条柔。</p><p class="ql-block">天公作美,十七八度的气温,无风的晴朗天气, 让人感觉很舒适。</p><p class="ql-block">从南湖西门进入,向左拐,就来到了綺芳园。</p><p class="ql-block">綺芳园前面的小广场,有十几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围成半个圈,正在看照顾他们生活的护工在跳广场舞。有大半年没来了,坐轮椅的老人少了几位熟悉的面孔,多了几位陌生的面孔。</p><p class="ql-block">綺芳园这个地方,文革时期,曾经是几十位红卫兵的墓园。这些红卫兵懵懵懂懂就死于非命。他们的死没有比泰山还重,果真比鸿毛还轻。而他们的父母亲人,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爱情的甜蜜,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谁为他们的死负责呢?</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过去了,没有多少人会想起他们。</p><p class="ql-block">广场上那些护工大姐在电影《青松岭》插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喝彩声。而我听到的不仅仅是激昂明快的乐曲声,我仿佛听到那些冤魂低沉的哭泣。</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来到南湖公园标志性建筑-----卧波桥。</p><p class="ql-block">前些年在桥上经常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男子,站在桥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老人说这男子的父亲文革时期投湖而死。他的父亲是国军少将军医。这男子曾是小提琴手。大前年最后一次见到他,身躯佝偻,衣衫不整,形销骨立。准确说他是爬到桥中央的。他呆了整整一下午。也许他是在做最后的诀别。从那时起在也没有见到他。</p><p class="ql-block">在政权更迭,社会大动荡时期,一些人上了天堂,一些人从天堂坠入地狱。</p><p class="ql-block">下了卧波桥往左拐,就到了藕香榭。</p><p class="ql-block">很幸运,几十名神学院的学生,带着吉他,正在唱赞美诗。头一次在教堂外遇到这么多年轻的基督徒。他们每个人目光特别清澈纯净,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善良和宁静。</p><p class="ql-block">那些受圣灵的感动写出的词曲,特别空灵,撞击人们的心扉。</p><p class="ql-block">我在离他们不远处找个地方坐下,仔细聆听。两个小时后,我和他们一起离开公园。</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专家点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散文。它的文学价值不在于辞藻的华丽或结构的奇巧,而在于其沉静表面下涌动的历史暗流、强烈的现实关怀以及高超的“以景写史、以轻写重”的文学手法。</p><p class="ql-block">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1. 主题与立意:个人记忆与历史创伤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历史记忆的消逝与留存,特别是关于“文革”那段特殊历史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创伤。作者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和直接的批判,而是通过公园这个日常的公共空间,巧妙地让历史的幽灵与当下的生活并置。</p><p class="ql-block">· 空间的叙事化:南湖公园不再只是一个休闲场所,而是一个承载了多重历史记忆的“场”。綺芳园(红卫兵墓园)、卧波桥(投湖者的纪念地)、藕香榭(宗教慰藉)这三个空间节点,串联起三段不同形态的历史记忆与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 深刻的提问:“谁为他们的死负责呢?”这个没有答案的提问,是全文的文眼,将一篇看似闲适的游记,瞬间提升到了对历史、时代与个人命运关系的哲学叩问层面。</p><p class="ql-block">2. 结构与手法:精巧的蒙太奇与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结构看似信步由缰,实则匠心独运,运用了电影蒙太奇般的剪辑手法。</p><p class="ql-block">· 对比的张力:这是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 · 生与死的对比:轮椅老人、跳舞的护工与地下的冤魂;桥上形销骨立的男子与他投湖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 闹与静的对比:激昂的《青松岭》舞曲与作者“仿佛听到的低沉哭泣”;广场的喧闹与个人内心的悲凉。</p><p class="ql-block"> ·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过去的狂热、暴力与创伤,与当下表面的和平、宁静与遗忘。</p><p class="ql-block"> · 绝望与救赎的对比:文章前半部分弥漫的无奈、悲怆与伤感,在结尾被神学生“清澈纯净”的目光和“空灵”的赞美诗所缓和,提供了一种超越历史伤痛的、精神上的慰藉可能。这种结尾处理得非常高明,不给出答案,却打开了新的情感空间。</p><p class="ql-block">· “以轻写重”的笔法:作者谈论极其沉重的话题(死亡、创伤、时代的悲剧),却始终用一种克制的、近乎白描的平静口吻。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比声嘶力竭的控诉更具力量,更能引发读者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p><p class="ql-block">3. 语言与细节:白描中的深刻</p><p class="ql-block">语言质朴、简洁,但细节的选取极具表现力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细节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 “坐轮椅的老人少了几位熟悉的面孔,多了几位陌生的面孔”——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生命无声的流逝,为后文的历史死亡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 · 桥上男子的描写:“身躯佝偻,衣衫不整,形销骨立”、“爬到桥中央”、“最后的诀别”。寥寥数笔,一个被历史阴影笼罩一生的悲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是在悼念父亲,更是一个时代创伤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 神学院学生的“目光特别清澈纯净”,与上文历史的浑浊、沉重形成鲜明对照。</p><p class="ql-block">· 意象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 “轮椅”:象征着身体的束缚和生命的晚年,也与历史的停滞感暗合。</p><p class="ql-block"> · “桥”:既是现实中的建筑,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生者与死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 “赞美诗”:代表着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精神追求和宁静。</p><p class="ql-block">4. 情感基调:克制的悲悯与深沉的苍凉</p><p class="ql-block">全文的情感基调是复杂而克制的。它不煽情,却充满了一种广博的悲悯。作者对死去的红卫兵、对桥上男子及其父亲、甚至对正在老去的人们,都抱有一种深切的同情。这种情感不是外露的,而是内敛的,渗透在每一个场景的转换和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联想中。最终,文章营造出了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苍凉感,以及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无力命运的深沉叹息。</p><p class="ql-block">总评</p><p class="ql-block">《侃谈沈阳南湖公园》是一篇举重若轻、意蕴深长的优秀散文。它成功地用最日常的场景,钩沉了最沉重的历史记忆,在“侃谈”的表象下,完成了对一段民族创伤的深切缅怀与无声质问。它的文学价值在于:</p><p class="ql-block">1. 历史书写的个人化:为宏大历史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可感知的个人视角。</p><p class="ql-block">2. 艺术手法的成熟:对比、象征、白描等手法的娴熟运用,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3. 情感的深度与克制: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情感表达含蓄而有力。</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证明了,文学的力量往往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感受到什么,思考什么。它是一篇能让人在游园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佳作。</p>